每到春節,很多品牌會推出自己的年度品牌片,通常要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

      前面兩個春節,每年至少10家以上品牌拍長片,除了像Apple等個別會引發大眾傳播,很多都寂寂無聲,不過如此。

      用戶觸點分散,短視頻盛行,信息極度爆炸的碎片化傳播環境,這些娓娓道來的品牌片,實在不夠有效率,既沒有傳播量,又不帶來轉化,我思考很久,為什么還是要拍這些品牌影片?

      在文學創作中,有一種方法叫“閑筆”,不推動主線劇情發展,但能提升文學作品的審美與品位。

      品牌長片,可以看作營銷中的“閑筆”。

      這些品牌片不直接帶來增長與轉化,但仍然是“品牌”這一概念下,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在當下。

      接下來我們談談,這些沒有用的品牌長視頻,到底有什么用,如何用?

      以下、enjoy:

      品牌間隙與閑筆,有光照亮

      我每年看大量案例,幾乎都與這些案例的操盤者深度溝通。

      我不斷追問這些案例的策略、目標、成效、反饋、變化等等,試圖抽絲剝繭找到創新方法。

      絕大多數案例都在理性邏輯下,思考怎樣更廣泛的傳播,更高效的轉化。

      這完全沒有問題,做事就是要目標明確,策略清晰,高效傳播,達成目標。

      將所有項目橫向看,一個接一個實效項目,就像密集的鼓點,咚咚咚咚咚咚……

      只有密集的鼓點,沒有間隙與節奏,只剩下KPI。

      那么消費者感受到的就是,又來騙我花錢,又來賣東西。全是這種感受,可能就會條件反射的反感這一品牌。

      如果將品牌營銷的節奏看作樂曲,鼓點應該是重要且核心的基礎旋律,在此之上輔以吉他、鍵盤、大提琴等等,共同譜寫更優雅的品牌樂曲。

      所以,品牌不止有KPI,也要有閑筆,那是密集鼓點中的間隙,也是照亮品牌的光。

      這個基礎上再看品牌長片,看春節期間各大品牌的“賀歲片”,會更加理解這些內容的價值。

      有種一年結束了,大家奢侈一把,做點不管KPI的好創意的感覺。

      對于基礎條件比較成熟的大品牌,在追求高轉化效率保持增長的同時,要去做非功利內容,價值觀表達與用戶溝通。

      這些品牌閑筆雖然不直接帶來增長,同時是重要的品牌內容,我們也不應以理性思維解讀這些內容。

      視角更大一些,我們可以把品牌“閑筆”分成幾種類別:

      一是用戶視角,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他們的情緒、態度、價值觀,與他們站在一起,給他們一些鼓勵,是另一種形式非功利的對話。

      這種內容核心面對用戶,而非廣泛的大眾,讓核心用戶更加團結,對品牌共識更加認同。

      二是社會視角,普世的價值觀,社會公益內容或項目。之前文章有講過,當品牌知名度飽和之后,就要考慮大眾美譽度,獲得尊重。

      通過社會視角的內容項目,則是獲得大眾尊重有效的方式。

      三是創新創意,關注創意本身,就是很酷,很創新性,可以去做,哪怕最后失敗,哪怕不會帶來增長與效果。

      對于很多大品牌,每年都應該拿出20%上下的預算,做這一類與增長無關的內容。

      這些內容的重要性在于,告訴廣大消費者,不止想賣東西給他們,也關心他們的生活。

      告訴大眾輿論,品牌不止關注利潤率,也關注與社會共同發展。

      接下來我們進入案例,當品牌在做“閑筆”內容時,做的是什么?

      香港置地年度視頻,是一件禮物

      香港置地已經連續三年,每年拍一支品牌長片。

      我是今年第一次看到,看完這支節奏緩慢又有些意識流的內容后,作為策略人我腦子是亂的,這是在表達什么,跟品牌有什么關系,要達成什么品牌目標嗎?我看不懂。

      但也是這支視頻給我啟發,跳出營銷框架理解品牌內容。

      這不是一支廣告,也沒有很功利的目的,這是品牌給到用戶的一件新年禮物,是與用戶的一次真誠對話,但不是一支廣告。

      先看視頻:


      簡單解釋下內容,這是一個關于成長,離別,回望的故事。從離島,到留住那座島的過程,同時扣題香港置地的品牌精神——啟迪 :向往。

      這個故事也同樣,很難用理性情節解釋清楚。每個離開家鄉或經歷過成長的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島嶼與故鄉。小時候想離開,對大世界的向往,后來終于見到更加開闊的世界,但仍要留住自己的那座島。對于我個人來說,在視頻最后,大人回望那座的場景,感動到我了。

      香港置地作為地產品牌,在做這樣一支品牌內容時,真正在做的是什么?展開講講:

      不是廣告,是禮物

      首先,跳出廣告的理性邏輯理解,因為我不認為這是廣告,很多品牌長片本質都不是廣告。

      就這支視頻而言,是品牌給到用戶的禮物。

      香港置地作為超過100年歷史的品牌,以開發高端商業與住宅著稱,品牌精神是“啟迪:向往”,他們的大部分業主與用戶,都經歷過跨越式成長,都經歷過離別與回望。

      所以,這是品牌寫給用戶的抒情詩,彼此建立更緊密的連接。

      這里帶出一個重要觀點:品牌內容主要溝通老用戶,而非廣泛大眾。

      當以這樣的視角再看,內容能否破圈大眾傳播,也就沒那么重要了。

      不是營銷,是對話

      這支視頻不是賣房子或任何推銷,只是與用戶對話。

      兜售某種商品是營銷,兜售價值觀也是營銷,但香港置地每年做一支視頻,不是宣導他們的企業價值觀與品牌態度,而是以更真誠的方式與用戶對話。

      具體到今年的視頻,我雖然買不起香港置地的房子,但看后還是有點感動。從小地方來到大城市打拼,從離開那座島,到留住那座島,當在外面很艱難時,那座“島”仍是自己前行的力量。

      人的成長就是,不斷離開,不得不離開,偶爾的回望。

      這支視頻就像在說:又是一年過去,這一年你過的怎么樣,我們給你一些鼓勵,讓你更有力量前行。

      品牌行為,即品牌

      品牌為什么要做與自身業務無關的內容或事件?

      如果我們將品牌比喻成一個人,我們尊敬某個人或評判好壞,不是因為是否富有賺了多少錢,而是看他是否善良、有愛心、有道德感,幫助過多少人。如果他是后者,我們會更加尊敬。

      品牌行為即品牌,哪怕與業務增長無關,但我們會因為品牌行為而尊敬品牌。

      另一點是,也不必將這些事情想的過于偉大,這不需要道德綁架,如果你是還在生死線上的新品牌,我當然建議你先活下去,努力成長為大品牌。

      在品牌的不同階段,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事。

      總結與展望:營銷之外做品牌

      今天的案例帶給我的重要啟發是——可以跳出“營銷”的框架思考品牌。

      不以增長為目的,甚至不以大眾傳播為目的,就是跟已有用戶圈內傳播,像是一件禮物,一次真誠的對話。

      如果非要說有什么目的,那就是給用戶一些鼓勵,讓大家更團結,對品牌更加認同,就是最好的效果。

      當然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拿這個觀點亂來,做些毫無價值的內容。

      不出意外今年春節仍有很多品牌會拍長片,這里面有一些是真誠的溝通,有一些不用辯駁,就是垃圾。

      在我看來就是做內容的思路錯了,傳統廣告人的理想主義,不是做品牌長片的擋箭牌。品牌廣告可以不負責增長與效果,但也要有思考框架,有策略邏輯,不能亂做。

      普通正常的廣告不要做長片,傳遞信息的效率太低,完播率也低。

      普通廣告最好簡單直接,做品牌入口。品牌如果要做品牌長片,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出發點,一是做大眾傳播,二是圈內回音。

      第一種,事件性的大眾傳播。

      比如我們熟知Apple春節長片《三分鐘》等,或者B站的后浪,這些是以品牌事件的思維做長片。當大家覺得這成為社交談資,成為事件,會決定看完長片。

      第二種,針對用戶的圈內回音。

      溝通已有老用戶,將在用戶紅利見頂之后,成為更加重要的營銷命題。

      很多品牌沒有意識到,讓已有用戶更團結,品牌共識更牢固,更尊敬品牌,將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比如上面談到的香港置地年度片,每年一支品牌長片,每年對自己的用戶說點什么,當做給到用戶的禮物。這對品牌形象與用戶凝聚力,都會是良性循環。

      從更大的視角看,能作為“品牌閑筆”的不止長片這一種形式,本質是跳出營銷框架,與品牌用戶或大眾輿論進行非功利溝通,獲得更緊密的品牌連接的方式。

      用戶視角、社會視角、創新創意三種出發點,可以拓展為任何形式。

      可以是品牌長片,也可以是實體事件,或者具體的項目,都能達成非功利溝通的目的。

      之前有提到7-2-1的預算分配形式,7成預算服務增長,2成預算做品牌性非功利溝通,1成預算做創新試錯,這個公式對大型品牌都基本適用。

      既要顧及品牌可持續增長與轉化,也要跳出營銷框架做品牌。

      以更多元的方式,塑造立體品牌,建立緊密連接。

      以上。


      點贊(100)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