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普通人,大多時刻不喜歡廣告。
另一方面,如果世界沒有廣告,一切商業都將失去顏色。
廣告塑造了所有商業品牌與商業社會,讓品牌有好有壞,顏色有紅有綠,創造了五彩斑斕的世界。
商業世界需要廣告,但人們不喜歡廣告。
我在想人們為什么不喜歡廣告,因為創意太差嗎?
人們不會專程計劃觀看廣告,而是在去往別處時,忽然冒出一支廣告。
廣告是生活的打斷者。
比如我們看電視劇看到關鍵處忽然暫停,先觀看90秒廣告再繼續。如果仔細想,絕大多數廣告出現時的角色,都是打斷者,打斷人們觀看內容與生活的節奏。
廣告與內容各自獨立,人們只想看內容而非廣告。
什么是好廣告,如何讓大眾喜愛廣告,這是個太寬泛也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從廣告的“現場感”視角切入,談談我的思考與感受。希望對你有啟發。
以下、enjoy:
社交思維,“現場”創意

首先,講明白什么是“現場”創意。
傳統廣告時代,形式與媒介非常有限,創意人與媒介投放是分開的,創意做完后,再投放到電視或報紙上,也不需要媒介與傳播策略。
現在的很多廣告,仍然以這樣的邏輯在做廣告,甚至在創作創意時還沒有媒介計劃,并且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
這導致創意在曝光時,變成自說自話的,令人厭煩的自嗨創意。
創意要考慮傳播現場,現場是什么氛圍,用戶是什么情緒,進而改善創意,與傳播現場產生互動。
說經典的案例,當年可口可樂的昵稱瓶,就是比較典型的“現場創意”。
一位炎熱干渴的人走到冰柜前,拿出一瓶普通飲料,還是一瓶叫他“大帥哥”的飲料呢,這是在現場的一個互動,而用戶也可以挑選,選擇猛男,還是大咖。
品牌與用戶之間發生的故事,就是對品牌的記憶。
再說常規媒介,電梯間是否可以做得更特別一些,至少與我身處的這個環境關聯一下。
如果是住宅電梯間,人們一定是回家或者外出,如果是辦公樓電梯間,那就是去打工。換到地鐵廣告或公交站牌,也是同理,這都是典型的精準場景。
只要與場景環境略微關聯一下,用戶馬上就會產生這個廣告“與我相關”而多看幾眼。
不同APP中的信息流效果廣告,至少稍微多用一點心,人們不至于討厭效果廣告,效果廣告的點擊率不至于低到千分之零點幾。
比如微信公眾號文章下經常會出現奢侈品廣告,我們似乎沒那么反感,除了覺得是奢侈品,他們的曝光素材的審美是在線的。
所以效果廣告中,只要加入一點點品牌思維,顧及一下觀看者的感受,人們不至于討厭,效果就會好很多。
進入創意曝光現場,站在用戶的視角,思考創意內容。
現在媒介觸點雖然很多,但大體仍然可以分類,不同平臺與形式,對應不同的現場氣氛與用戶情緒,然后讓廣告融入這個現場,成為現場的一部分。
這樣做能否成為用戶喜愛的廣告也難說,但應該沒那么討厭廣告,會增加一點點好感。
接下來進入創意現場,談談方法。
朋友圈廣告:內容+媒介=創意

基于媒介環境的定制化創意,朋友圈廣告提供了很好的樣本,媒介環境要成為創意的一部分。
可總結為:品牌內容+媒介環境=創意。
朋友圈廣告以克制和不打擾著稱,人們確實并不討厭朋友圈廣告,并且互動率比較高,甚至微信廣告每年還舉辦“用戶最喜愛的朋友圈廣告”評選。
2021年“用戶最喜愛的朋友圈廣告”評選再次揭曉,這次有超過160萬用戶參與投票。

雖然以前我每次都參與投票,但這次才真正意識到,這是廣告,而且是毫不掩飾的硬廣,然后讓C端用戶給廣告投票評選,人們開始喜歡廣告了嗎?
基于此次朋友圈評選,以及評選出的案例作為樣本,思考朋友圈廣告的特質,什么廣告會被用戶喜愛,我們應如何借鑒。
展開講講:
在社交現場,定制廣告

或許是微信對品牌的某種“強勢”,加上對用戶干擾的足夠克制,可以對品牌方的廣告提要求。
我們在朋友圈看到的絕大多數廣告,都是幾乎朋友圈場景的定制化內容,而非通用素材。
品牌內容+朋友圈場景,共同構成品牌創意。
當在朋友圈刷到這些廣告時,我們知道這是廣告,但很多不會立刻劃走,停留下來互動,或者進一步了解廣告內容。一些現象級廣告,甚至會成為刷屏內容。
在體現現場創意具體行為上,比如以明星代言人作為發布與互動者,如王一博、周杰倫、賈樟柯等等。
比如提示去逛逛,劃一劃,或者搖一搖紅包,類似的互動,即做到了進一步互動的提示,也不會顯得突兀。
進入此次評選的案例,有高端蒂芙尼、賓利、寶格麗等硬奢品牌,也有像京東、捷達、迪士尼影業等大眾品牌。C端用戶喜愛,不僅受品牌本身影響,更多是因為創意內容創造的整體氛圍。
基于朋友圈這個“現場”,定制互動形式。
不止曝光,成為品牌入口

很難將朋友圈廣告歸屬哪一類廣告,既有品牌思維,也有效果路徑。
外在曝光形式定制化,有各種各樣的互動方式,吸引用戶與其產生連接,但外在展現的信息量也比較有限,更為完整的信息是“點擊進入”。
在互聯網廣告這個品類中,“點擊”是非常難得的動作。
我們的慣常經驗是,應謹小慎微避免點擊到任何廣告鏈接。但朋友圈廣告創造了稀有的信任感,讓大家可以放心點擊。
朋友圈廣告的“內部”,以落地頁的形式,大多是比較完整的展現品牌信息,相當于小型品牌專題,可以包括TVC,產品介紹等更完整的品牌信息,當然也可以包含效果轉化。
所以,這不止是廣告展示位置,而是成為進入品牌的入口。
外在的曝光形式融入現場,曝光互動。內部更完整的品牌信息展示,深度溝通。
C端用戶評選廣告獎

最后談談,160萬C端用戶公投評選廣告獎項,這對行業的重要性。
我作為從業者,偶爾被拉去做各種獎項的評委,幾乎都是一撥人,每年評選很多獎項。
走進任何一家廣告公司,前臺背面墻上總是擺滿各種獎杯。廣告獎項已經泛濫,并成為業內自嗨,此為現狀。
廣告獎的專業評審有其價值,從品牌價值、策略創新、實效轉化等多個維度評選其專業性。
但廣告,最終是要顧及觀看者的感受。
如果真要有一個含金量高的廣告獎項,是需要有C端用戶視角,他們不一定專業,但他們有觀看“現場”的真實感受,在此基礎上再評判起專業度,最終或許能產生更具價值的廣告獎項。
C端用戶愿意來投票,就是一個特別好的開始,應該將評選范圍繼續擴大,流程與專業度更加完善,評選全行業的年度廣告。
總結與展望:內容與媒介共創

今天談什么廣告可以被用戶喜愛,但本質只談了一個觀點——內容+媒介=創意。
媒介環境應該成為內容創意的一部分,共創成為現場創意。
這不是什么大策略大趨勢,就是在思考創意與執行過程中,稍微細心點,精細化一點,就完全可以實現的事情。
當大多數品牌都在某個媒介用通用內容時,你為這個媒介定制內容,價值立刻會顯現出來。
首先是對“現場”的理解,一種是物理現場,比如地鐵通道,電梯廣告,朋友圈廣告,信息流廣告,或者基于平臺的現場,B站現場、小紅書現場等等。基于這些現場定制內容。
另一種是心智現場。基于目標人群,進入他們的心智現場,以用戶視角思考廣告的邏輯。比如《后浪》是與年輕人“對話”,或者一些做給品牌老用戶的內容,有些內行話。
再回到媒介共創,這是廣告精細化必然要走的一步,只是朋友圈廣告走到了前面。
傳統4A時代,廣告創意與媒介傳播分開,4A創意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創意將在何處投放,形式就是KV與TVC,投哪里都行。這導致創意與傳播的割裂,導致創意沒有融入現場。
在互聯網社交環境下,應該是“大傳播思維”。
對于廣告營銷人不僅要有品牌與創意思維,更加要有大傳播思維,將創意與媒介看作傳播整體,基于“現場”環境的共創,融入場景,給到C端用戶更好的廣告體驗。
廣告形式開始進化,商業環境更加友好,這將促使大眾越來越接受廣告的價值。
商業環境上,年輕一代更加接受商業化內容,比如內容種草與直播賣貨,本質是內容流量的商業形態,年輕人已經完全接受。
在廣告策略層面,移動互聯網已經十年,廣告人慢慢適應社交環境,開始迭代創意方法,廣告整體水平得以提升。
未來,廣告人被尊重,廣告被喜愛,仍需我們共同努力。
以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