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談到品牌時會想到商業品牌,諸如蘋果、耐克、寶馬、李寧等等。
但換個視角,將“品牌”作為概念,作為手段來理解。
現在我常常能聽到個人品牌、內容品牌、活動品牌、直播間品牌等等,哪怕是如雙11這樣的營銷IP,也在以品牌化的方式經營。在品牌概念之下,似乎有更多事物可以用品牌思維經營。
品牌,本質是與時間,與用戶的博弈,是對公眾的長期承諾。
一件事情只做一次,只做一年自然無需品牌化,但想要持續做,想要做很多年,“品牌”就會成為勢能,成為時間的朋友。
接下來我想談的問題是,如何以品牌思維,踐行長期主義。
以下、Enjoy:
長期主義策略——成為品牌
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品牌思維是最好的長期主義。
商業品牌自不必說,以前靠渠道,靠產品質量就可以活得很好的“生意”,現在都在努力做品牌。當市場環境逐漸成熟與飽和,產品開始同質化競爭,渠道開始更透明后,唯一能區分差異的就是品牌本身。
同時,“品牌”的概念也正被運用更多的領域,更垂直與細分,比如國家品牌、個人品牌、媒體或內容品牌等等,更多長期經營的內容或產品,都在塑造成為品牌。
以品牌思維踐行長期主義,成為越來越多細分垂直領域的經營方法。
做品牌,很多人想到的是多少預算,如何做廣告,就是要花錢。但品牌化更本質的是,勇于站在陽光下,站到公眾面前做出承諾,并敢于長期踐行自己的承諾。
先是敢于做品牌,再是如何做品牌。
我從三個方面簡單梳理品牌思維框架,不一定全面,僅作為拋磚引玉。
一是做好角色定位,解釋清楚你是誰。
所謂定位,不是一句口號,必須從非?,F實的角度,從消費者需求的角度思考,用戶為什么需要你而不是別的。從行業橫向對比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從用戶視角縱向提煉自己的價值,然后在整個生態中確立自己的角色。
比如一個內容品牌,可能要面臨B端與C端的雙重定位,在B端面向品牌客戶,你的價值與角色是什么。面向C端用戶,大家為什么關注你而不是別人,你的價值與角色是什么。
二是一以貫之的品牌觀點,作為承諾并持續踐行。
長期主義的核心是長期可持續做一件事,成為品牌的必要條件,同樣是對一種價值觀的堅持。我們換一個角度理解,將品牌觀點看作對用戶的承諾。
如果是個人品牌,這里說的或許是人設,人設代表你的觀點表達。如果是內容品牌,或許是內容調性,倡導什么,反對什么。
很多時候價值也并非在一句口號上體現,而是品牌的行為。
三是持續的用戶正反饋,長期驅動力來自正反饋。
品牌必須從用戶端獲得正反饋,這里的正反饋可以更廣泛的理解,可以是銷售額增長,品牌規模的擴張,也可以是用戶的口碑夸贊,更多的社會尊重等等。
品牌不是一廂情愿,不是自說自話,需要用戶的認同。
品牌角色與觀點由品牌端輸出,然后獲得用戶認同,才能稱之為品牌。
所以,品牌思維的基礎框架應該是角色定位、品牌觀點、以及用戶的反饋,合在一起形成品牌共識,成為最最基礎品牌框架。
接下來我們談談案例,一支基金能否完成品牌化。
案例:一支基金的品牌化探索
當年輕一代跑步進場買基金,基金開始在大眾層面出圈。
今年經常能在電梯看到基金公司的廣告,能切身感受到基金品牌端開始做營銷,推進品牌化。這背后的原因也很簡單,同質化競爭太嚴重,大眾面對數千只花花綠綠的基金完全無從下手,哪一支被選中只能看運氣,所以基金端開始首先行動起來。
首先要聲明,在此不推薦任何基金,此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僅從品牌邏輯來解讀,一支基金能否完成品牌化。
嘉實基金旗下,姚志鵬掌管的“嘉實智能汽車股票”基金,作為行業首支智能汽車主題基金,從去年開始進行品牌化嘗試。
這或許是單支基金的首次主動品牌化探索,我們展開講講:
品牌化的策略框架
首先談作為單支基金品牌化的條件,以及策略框架。
整個市場有數千只基金,即便一位基金經理可能也在管理多支基金,單獨拿出一支基金品牌化,是否是可行的。
我們來看一下“嘉實智能汽車股票”這支基金,是否滿足基本的品牌框架。
品牌角色定位上,作為首支智能汽車基金,國內電動汽車行業勢頭正猛,各家造車新勢力也充滿活力,這支基金卡位智能汽車行業,占領生態位。
在品牌觀點層面,主要以基金經理的觀點體現,姚志鵬有實業加金融背景,專注成長賽道,選股上有自己獨到的眼光,據說是調研狂魔,被網民親切稱呼“姚局”。聚焦智能汽車行業精選好公司,關注行業成長。
三是用戶正反饋,是否被持續買單,也包括基金是否持續有好的收益。
目前基金規模有50多億,用戶復購率接近50%,規模直接體現用戶用錢投票,而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仍然可期,持續獲得正反饋。
從這個框架來看,這支基金如果要運營數十年,完全可以面向C端品牌化,成為品牌基金。
以C端內容綁定行業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在C端做傳播。
最近剛剛推出《姚局車友會》談話類節目,基金經理姚志鵬對話車圈大V韓路,共同探討電動智能汽車的未來,接下來應該還會有更多類似節目上線。
在產品渠道端也有動作,比如在支付寶搜索“上車”,可以進入這支基金的定制H5,通過更貼近用戶的駕駛風格測試,來切入投資與智能汽車知識,以便更深入了解這支基金的背景信息。
以前基金發售大多以B端金融渠道做推廣,現在開始以C端內容直接向用戶傳播。基金行業開始通過更年輕化的渠道,站在年輕人中間,以大眾能聽得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內容,進行專業知識的普及。
作為基金經理的姚局,放下高端人設,以智能汽車車友的身份,向C端大眾發表觀點,與年輕用戶進行更直接的互動,成為基金經理中最懂車的人。
我們能看到的是,基金經理躬身入局,以專業內容綁定行業,進行C端溝通。
成為品牌,作為長期承諾
單支基金成為品牌,也是有代價的。
基金總是風險與收益共存,對照之前的幾支知名基金,漲的時候封神,跌的時候被罵。對于基金這個品類,最好是能以最小聲量募集最多資金,漲跌關注度不大,大不了舍棄重新開個基金。
但要進行C端品牌化,就是壓上全部聲譽主動站在明處,成為視覺焦點,這需要一點勇氣。
從品牌邏輯理解,“嘉實智能汽車股票”基金選擇主動品牌化,意味著這支基金將會長期經營,以及對公眾的長期承諾。
從C端視角思考,如果認同電動智能汽車是趨勢,但自己又不敢直接買股票,那么就直接買整個賽道的基金,恰好有關注姚局,知道這支基金,在選擇上自然也會有偏好,這也是品牌生態位的價值。
以前基金產品是渠道為王,當市場逐漸成熟,開始向品牌化趨勢轉型。
這像極了中國消費市場從以前貨品差異化,到現在的品牌差異化。
總結與展望
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品牌”的顆粒度將會更細,更垂直。
從個人品牌或內容品牌,到營銷IP與單支基金,以前不必做品牌就可以活的很好的,現在則需要更精細化與品牌化經營,才能突破同質化競爭,品牌思維將會被更廣泛的應用。
同時,要跳出商業品牌的框架,將“品牌”作為獨立概念來理解。
“品牌”本身是長期主義最好的體現與實踐,一件事情或產品,若要長期可持續經營,品牌思維將會成為強大的勢能,獲得更高的增長。
“品牌化”不是有多少預算做廣告,而是思考方式的轉變,是勇于站到公眾面前做出品牌承諾,并敢于長期踐行。
再談品牌的基本框架,從角色定位、品牌觀點、用戶正反饋三個的角度理解。
在品牌端首先要有角色定位,要從各個層面搞清楚你是誰,確立自己在行業與市場的生態位,在B端的角色,在C端的角色,以此思考自己的行業價值與競爭優勢。
然后是品牌觀點,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之下倡導什么樣的觀點,說大點就是價值觀。品牌角色加觀點,形成最基本的品牌認知。比如你是做營銷的,倡導品牌效合一,那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在用戶端,要有持續的正反饋。
從大消費品牌層面,我們講消費者口碑就是品牌資產基本盤,這代表了消費者與品牌的互動,對品牌的共識,供給端與需求端的有牢固的共識,才是形成品牌的標準。
成為品牌除了供給端的價值輸出,更加需要需求端的價值認同。
在未來更加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同質化競爭只會更激烈,品牌化思維將會更加重要。
今天談的品牌框架或許不全面,但當要踐行長期主義時,代入品牌思維,會讓事情更具勢能。
以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