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國潮,傳統文化IP跨界,成為越來越多品牌的選擇。


      在大國崛起與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這一趨勢仍將延續,借助商業品牌的影響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中國審美。


      一個現象是,當品牌借助中國傳統跨界產品時,往往只做限量款,當做營銷事件,做完就結束了。而由于只是限量款,在產品的設計與包裝上,也就沒那么精美,甚至就是貼牌聯名。


      國潮、國風、漢服、古樂、非遺文化等等,這本質是中國審美體系。


      商業品牌跨界中國美學,將會成為重要的品牌營銷賽道。


      這種跨界不再是短暫的,限量的營銷事件,而是將中國審美的產品,變成規模化的爆款產品,成為大眾日常。


      接下來深入這一趨勢,談談我的思考。


      以下,enjoy:


      傳承傳統,商業化創新


      在傳統觀念中,文化與藝術應該反商業,應該是曲高和寡。


      但實際上,不管文化還是藝術,都應該躍入商業,創造多方共贏的商業結構,進行規模化的傳播與使用,進入大眾日常生活,文化與藝術才得以傳承。


      在傳承傳統文化,塑造中國審美這件事上,我們要做的同樣是商業化與規模化,將博物館里的藏品,神龕上的經典都拿下來,通過商業創新的方式,走進大眾生活。


      是傳承傳統,不是回歸傳統。


      比如漢服這件事,我的個人觀點是以漢服的審美體系設計當代服裝,而非回到唐朝。我相信未來一定會出現以漢服為基礎的,可以讓普通人日常穿著的新漢服。


      首先從文化IP端,積極推動與擁抱商業化。


      故宮的成功,給大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在故宮淘寶之前,我們去故宮在門口買票直接進,但現在據說提前預約買票才可以。客流量更大只是一方面,整個故宮作為文化IP,在很長時間內成為國潮的代表,在青年人群成為潮流。


      故宮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將宮廷帝王文化從博物館中拿出來,變成平民化的文創商品,銷售給更廣泛的大眾,成為日常。


      然后從品牌端,將跨界沉淀下來,從限量款,到日常款。


      這方面的趨勢比較明顯,從國潮的的流行,到中國審美的全面崛起。


      跨界策略上,也將會從營銷事件為目的的限量款,到產品規模化日常款,實現品牌與傳統文化IP的雙贏。


      一種是跨界具體IP,比如故宮、長城、敦煌等等。另一種是跨界中國元素,比如古樂、漢服、古建筑等等。


      花西子整個品牌氣質就是中國風,跨界中國元素的日常款產品,將歐美審美下的彩妝中國化,這本質也是跨界中國美學的規模化產品。


      當然也可以跨界具體IP,為什么不能與故宮長城共創產品,然后規模化銷售呢?


      傳承傳統,需要IP方與品牌方合作共創,讓中國美學的產品,不僅僅停留在跨界,更要成為日常。


      在日常消費與生活中,傳承中國文化。


      接下來談談案例,一次品牌跨界引發的社會創新,一個未來可期的文化IP。


      運河出土,一次社會創新


      京杭大運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堪比長城。


      大運河的歷史地位很高,但這并不是一個容易打卡游覽的景點,而是橫跨南北1797公里長的河流,所以大眾影響力沒那么高。


      這一次,通過商業創新,推動運河文化成為潮流。


      大運河疏浚,是一場持續了2500年的超級工程,僅8公里河段就要清理出30萬立方米淤泥,相當于一個故宮。


      富含營養的淤泥被清理出來后,沒有被有效利用。



      本著讓一切更劃算的原則,聚劃算聚劃算聯合水利部質標所、中國青年報社等多家單位發起“運河出土”計劃。利用平臺海量商家、供應鏈和技術優勢,創意賦能大運河淤泥的多元價值開發,打造系列文創產品。


      人人一捧運河土,續寫運河新故事。


      我們展開講講:


      一次品牌跨界


      這個項目的初心很簡單,就是基于聚劃算的“劃算”心智,讓運河土被利用起來,承擔品牌的社會責任。


      “運河出土”首發項目是與“超級植物”聯合研發,水利部質標所、中國青年報社支持,將運河河底極富營養價值的泥土,通過無菌技術,改造為可家庭種植產品,讓年輕人在家也可輕松種出小麥。



      我已經種過了,在冬天的辦公桌前一簇綠色小麥,心情會非常治愈。


      作為“運河出土”計劃的首發產品,在C端消費者心智中,成為爆款并建立運河文化的心智。


      但在B端要向更多品牌商家傳遞,你也可以來跨界運河土,共同打造運河出土產品。


      成為社會創新


      到第二階段,便是發動更多品牌加入,推動社會創新。


      對于聚劃算來說,并不是要賣爆某一款產品,而是將“運河出土”變成IP,讓運河土成為品牌爭相跨界的產品,驅動更多品牌加入這場運河改造計劃,讓1797公里清理出來的更多淤泥,都得到有價值的利用。


      在傳播階段,聚劃算聯合B站UP主,將運河土做了多元方向的探索,比如叫花雞、松花蛋、泥塑花瓶等等。

      左右滑動查看軍訓圖集


      郭杰瑞與食貧道兩位UP主聯手,帶上運河土去景德鎮制作了墨西哥烤面包窯,以他們獨有的方式,推廣運河土的影響力。視頻上線即登上B站熱搜總榜第一,吸引到更多人對運河土文創的興趣。


      在運河出土計劃第一階段,一個爆款綠植,一支全站熱搜視頻,多種文創產品拓展。


      引起一些關注后,仍需要更多品牌加入進來,共同打造“運河出土”的文化IP。


      塑造文化名片


      最后我們展望一下,如何將“大運河”塑造成為文化名片。


      首先是將源源不斷的運河土徹底商業化,每年運河疏浚工作會產出大量運河土,這足以支撐起大規模的商業化。


      聚劃算的責任,一是將“運河出土”計劃傳播出去,在C端產生影響力,以此來驅動B端品牌的跨界。


      如果我是品牌方,某產品用無名土和運河土之間選擇,我肯定選擇知名度更高,且更具文化價值的運河土,這在C端也能產生文化溢價。


      當“運河出土”跨界出更多爆款,成為新國潮網紅后,文化價值就開始凸顯。


      “運河出土”成為大運河文化的入口,這條連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有太多可挖掘的價值,不管從歷史文化層面,還是沿途風景,都將有機會呈現出來。


      大運河未來可期,有機會成為與長城一樣,中國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


      總結展望,跨界策略升級


      最后總結一下——文化IP商業化,品牌跨界規模化,塑造中國美學體系。


      年輕一代對中國文化愈加認同,越來越多的品牌選擇跨界中國傳統,包括,國潮、國風、古樂、漢服、歷史文化等等,這本質是一套傳承下來的中國美學體系。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會重新塑造一套更加當代化與國際化的中國審美。這需要從文化IP與商業品牌兩個層面共同推動。


      首先是文化IP的商業化,經典不是用來供奉,要運用于生活,走進大眾日常。


      我們的故宮、敦煌、大運河等等,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文創品牌,也可以開放給更多品牌共創。


      我們的古樂、漢服、瓷器,也可以成為更加當代的元素,運用于大眾生活日常。


      在商業化的過程中,創造多方共贏的商業機制與IP,讓品牌方也能獲得更大收益。


      比如“運河出土”這個項目,并不是躺平等待品牌方上門。通過政府部門與聚劃算平臺的力量,將閑置的“運河土”打造成網紅資源,與運河土聯名的產品,可以賣的更好,那品牌方自然更愿意來跨界,這件事情才能可持續運作下去。


      這個項目讓我們看到,更多沒有被發掘的文化IP,可以通過商業化的推動,集結更多商業力量,完成社會創新。


      可以肯定的話,未來很多中國品牌的產品,都會越來越融合中國美學。


      然后是品牌跨界規模化,這會是一次跨界策略的升級。


      跨界熱已經好幾年,現在甚至已經不太熱了。即便現在跟很多人談跨界,大家的認知仍然是兩個品牌聯合出一個限量款,制造一波注意力,僅此而已。


      但未來的跨界策略,一定不止停留在營銷上,將會產生更多爆款產品。


      營銷事件化跨界,對品牌收益越來越低,同時投入預算與精力有限,出來的產品品質堪憂,更多是個噱頭而已。這類限量款淺跨界,大概會越來越少。


      隨之而來的是沉淀下來的,更加深度的產品跨界。


      在國潮國風領域更需如此,以商業創新,傳承中國美學體系,以精心打磨設計的產品,走進大眾日常生活。


      希望明年,能看到更優秀的國風跨界產品。


      以上。


      點贊(67)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