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互聯網是傳播渠道,現在是經營陣地。


      品牌“經營力”,是今年阿里媽媽提出的概念,意思是品牌數字化與智能化經營能力。臨近年終,《財經》雜志聯合阿里媽媽推出《數智經營年終盤點》,發布9個年度關鍵詞,邀請李寧、OPPO等品牌寫了8封信。



      數智經營,被越來越多品牌重視,背后的數字化環境變革,帶來的重要升級。


      前面很多年的中國本土市場,都是開拓型市場,到處都是需要填充的空白,品牌要大開大合的擴張與更迭。


      但現在,我們成為飽和型市場,空白沒有了,甚至很多行業供給過剩造成內卷,大投入大產出的邏輯走不通了。


      落到品牌策略的升級,我認為是從品牌戰役,到品牌經營的轉變。


      借此,談談我對品牌經營力的思考。


      一是從更長時間維度,厘清環境的變化,內容、流量、用戶心智的變化,從而思考營銷策略如何轉變。


      二是梳理“經營力”的策略框架,在經營力邏輯下,數字化品牌營銷策略分為幾個部分,各自擔當的角色與價值。


      以下,enjoy:


      趨勢洞察:從大營銷,到經營力


      談經營力策略之前,先理解大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可以在互聯網經營品牌。


      “內容種草”與“直播賣貨”的誕生,是互聯網商業與內容的一次重要升級。


      要從更長的時間維度思考,才能看清這種變化的重要性。


      從紙媒電視到PC互聯網,再到移動互聯網的前期,這漫長的數十年間,“廣告”的載體都是獨立的,硬植入到優質內容中。廣告在各種媒介載體中,從來都不是被欣賞的角色,大多時候被討厭。


      到互聯網時代之后,阿里巴巴一派代表商業流量,以及后來的本地生活,騰訊一派是內容流量,到后來的短視頻,兩者涇渭分明互相都沒有滲透。


      時間來到現在,首先是以商業消費內容為主的小紅書誕生并快速崛起,伴隨各個其他內容平臺也開始有內容種草。一開始直播是秀場,然后在一夜之間,直播賣貨成為主流,并快速野蠻的成為巨大規模的新型商業。


      從二十年的歷史邏輯,再來看內容種草與直播賣貨,會發現這是非常重要的變化,意味著大眾對商業的接受程度,對內容的重新理解,更加友善的營銷環境。


      內容與商業不再是硬植入,開始融合為一體。


      這種改變發生之后,互聯網從“廣告牌”價值,升級到“門店”價值。從傳播渠道,升級為經營陣地。


      不嚴謹的說,當下絕大多數品牌的“品牌資產”,都沉淀在互聯網生態中。


      最近三五年崛起的新消費品牌,幾乎都是互聯網原生品牌,大多消費成交陣地在天貓旗艦店,也基本承擔官方網站的角色。


      通常也會有內容陣地,然后剩下的是傳播渠道。即便喜茶、瑞幸等實體消費品牌,其消費路徑也從線上出發,而非門店招牌。


      再看這些品牌的成長路徑會發現,他們并不太熱衷做廣告,有些壓根沒有拍過TVC,也沒有找過代言,但仍然成為調性不錯的品牌。并不是說廣告已經過時,而是發現不依賴廣告,也能做成品牌。


      在我看來,這是經營邏輯下做品牌。通過產品創新,消費者口碑,內容種草與直播賣貨等一些列用戶與內容的運營,塑造成為完整且面目清晰的品牌。


      這促使品牌策略的升級——從大營銷,到經營力的升級。


      策略框架,經營力邏輯做品牌


      接下來談談經營力是什么,如何在經營力邏輯下做品牌。


      “經營力”的概念由阿里媽媽今年提出,也是一次重要的品牌升級,重新梳理平臺價值與營銷角色,升級為品牌經營平臺。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媽媽事業群負責人家洛的解釋:“廣告更多的是點,營銷是線,經營是面。經營力是包含貨品經營、人群經營等的一整個體系。”


      再解釋一下,就是以前為商家提供流量,現在則成為解決方案提供者,通過對內容、商品、用戶的數智化經營,驅動品牌可持續增長。


      這次與《財經》雜志關于“2021年終經營力盤點”的聯合發布,就是對這一年洞察到的經營力趨勢的總結。此次盤點提煉9大關鍵詞分別為:內容種草、向善經營、綠色低碳、Z世代、國貨當道、新賽道、科技創新、精準控本、長期投資。


      左右滑動查看

      李寧、OPPO等經營代表品牌,則以致信的形式,敘述自己的經營力觀點與故事。


      結合我的思考,梳理總結出基于“經營力”邏輯下的策略框架,大概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陣地化經營、日常化溝通、節點化營銷。


      我們展開講講:


      陣地化經營


      首先是觀念轉變,互聯網不再是渠道,是需要持續運營的品牌陣地。


      “陣地”的價值在于,形成固定路徑,讓消費者知道怎樣最快找到品牌,去哪里看到最新消息。另一點是,不能把所有平臺都當做陣地,要做出選擇。


      總體還是分成商業陣地與內容陣地,一個商業陣地,比如阿里媽媽。一個內容陣地,比如抖音快手小紅書等。


      此次年終致信中,既有新品牌有陪、GOTO,也有國貨品牌李寧,稍微深入了解一點會發現,他們與阿里媽媽建立的不僅僅是貨品導流,已經是以“品牌”為顆粒度的經營合作。而天貓旗艦店本身,也不僅僅是賣貨,已經承擔起2.0版本的“品牌官網”。


      所以要改變觀念,建立品牌數字化陣地,是品牌經營的第一步。


      日常化溝通


      三年前我寫過“市場部技能下沉”,大意是不能只會做品牌戰役,不能只會拍TVC,要做產品化創意,運營化創意,運營者視角做營銷。


      阿里媽媽將日常經營分成三個部分——內容經營力、商品經營力、消費者經營力。


      今年的升級中阿里媽媽提出“深鏈經營”的概念,對品牌人群資產進行深度運營,從一開始的發現與種草,到后面的下單與復購,更加精細化運營目標消費者。


      這個年終盤點中,看到多個品牌提到“消費者運營”。李寧表達道:“我們希望和消費者一同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一同讓國產品牌被看見,被尊重。”?


      OPPO在信里這樣寫道:“一切以客戶體驗為中心,就是最好的經營。”


      森馬直接這樣解讀長期投資,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對于營銷人來說,當遇到某個品牌問題時,第一反應不是搞個大項目解決,思考能否做運營化與產品化項目解決,多立項能夠日常經營,自我生長的項目。


      節點化戰役


      在品牌關鍵節點,打贏關鍵戰役。


      在接下來的市場環境中,我的觀點是非必要不做大型campaign,這種飽和型投放,必然會造成傳播冗余與預算浪費。只在關鍵節點,比如主推產品首發,雙11大促,品牌升級等節點,打一場關鍵戰役。


      再回到經營力邏輯,日常經營與節點爆發是相互成就,在阿里媽媽的經營力邏輯中,做好日常的消費者經營,在關鍵節點才能爆發更大力量。比如超級品牌日、小黑盒等獨立IP,或者雙11這類大促,手機品牌的預售與首發等等。


      阿里媽媽在大傳播層面,已經做到全域經營投放,不止是商業流量投放,也包括互動與內容流量,確保一次關鍵品牌戰役所需要的所有曝光資源,幫助品牌打贏關鍵戰役。


      品牌戰役的框架:以商業平臺為主陣地,作為消費承接,內容陣地作為品牌內容溝通與用戶引流,最終回到商業陣地完成下單。


      總結展望,品牌策略升級


      跟隨市場環境的變化,品牌策略需不斷升級。


      我們在更長的時間維度,觀察與思考大環境的變化。從大營銷戰役,到品牌經營力。


      最后總結:一個觀念轉變,一種策略框架。


      首先是觀念轉變,從營銷觀念,到經營觀念。


      種草、直播、達人、廣告……這些日常的方法與形式,大家做的都大差不差。重要的是觀念轉變,換一個視角看待問題,換一種維度解決問題,一切都會變的不一樣。


      當面對品牌問題時,不要著急做廣告戰役,先從經營力邏輯思考解決方案,或許會得到新答案。


      然后是策略框架,基于當前的互聯網大環境與市場發展階段,在“經營力”邏輯下思考策略框架。


      一是建立品牌陣地作為“蓄水池”。


      可持續積累消費者關系與品牌資產,一個商業化陣地比如天貓旗艦店,一個品牌內容陣地與用內容互動溝通。運營好兩個品牌陣地,其他平臺都是渠道。


      二是日常化溝通,思考可持續增長策略。


      具體到執行上,面對品牌問題多思考可持續解決方案,運營化、產品化策略,如非必要就不做廣告戰役。


      三是打贏關鍵戰役,從0-1做戰役,從1-N做經營。


      在品牌關鍵節點,有創新增量信息時,值得大曝光飽和投放時,做品牌戰役。比如一個手機或汽車等新品發布,上市時打好一場戰役,剩下的長時間就靠日常經營。


      一句話總結:建立一個品牌陣地,做好日常經營溝通,打贏關鍵戰役。


      以上。


      點贊(61)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