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看到多個品牌的“藝術展覽”,做的都比較成功,似乎正成為新的流行。
Prada在上海聯名菜市場做展覽,北京三源里也常被當做“展館”;釘釘在杭州做了“消失博物館”展覽,在微博登上熱搜;上個月評選某營銷獎,看到途虎養車在TX淮海辦藝術展;去逛北京的大悅城與合生匯,經常能看到有新展覽,常常都圍滿了在拍照打卡的年輕人。
基于傳播環境的變化,進化出來的線下新形式。
品牌“藝術展覽”更加網紅化,它既不是嚴肅的藝術展覽,也不是線下快閃事件,更加不是線下活動。
大概就是以拍照打卡為主要形式,進行品牌立體表達的線下展覽。但主要傳播陣地,仍然是以互聯網社交平臺為主的話題與分享。
打卡青年,正在改變線下內容的形式。
接下來我以網紅化的品牌藝術展為切入點,談談品牌在線下營銷的新邏輯。希望有所啟發:
以下,enjoy:
創造品牌ICON,自下而上傳播

先談策略,線下營銷的形式變遷,以及當下的策略邏輯是什么?
簡單梳理線下營銷的形式變遷主要有:線下活動——線下事件——線下展覽。會發現這些形式,是跟隨傳播模式的改變而變遷的。
先講線下活動,影響力主要在線下。比如很多B端品牌做線下活動,將精準客戶聚集在一起集中宣講。
阿里云有“云棲大會”,釘釘有“未來組織大會”等等,這些都是比較精準的線下活動,影響力集中在線下。線下活動會一直存在下去,成為與精準客戶的深度溝通渠道。
線下品牌事件,類似快閃形式比如當年的喪茶。這類事件的傳播開始“媒體化”,以城市新聞為主要載體,更加中心化,自上而下的互聯網傳播模式。
我以前的內容提過類似的觀點說:在任何地點發生,在社交網絡傳播。
這比較符合線下品牌事件的邏輯,可以變化不同的形式與地點,但抓住其內核是是“媒體化”,創造媒體感興趣的事件,然后變成新聞,基于新聞進行大眾傳播與公共討論。
“網紅展覽”的傳播變成去中心化,自下而上的傳播邏輯。
“網紅展覽”的概念延伸到網紅店、網紅景點、網紅商圈等概念上,會更容易理解。通過每個人,更多人的打卡與分享,在社交網絡形成潮流與話題,從而獲得傳播熱度與社交共識。
基于傳播邏輯,進而改變內容形式。由短暫的快閃,到保留時間較長的展覽,在視覺上設置更易于拍照與分享的“打卡點”。過去邀請媒體到現在,現在更多邀請網紅達人到現場打卡,分享給TA們的粉絲們,促使更多年輕人前來打卡與社交傳播。
切換到品牌視角,網紅展的價值是——創造真實立體的品牌ICON,展現完整信息。
以前談B端品牌時提過一個概念叫“品牌展廳”,將品牌所有賣點與信息,陳列于一個完整的展廳,這里是完整的品牌信息,且是現實立體的內容。當人們走進這一展廳,就是走進了完整的品牌。
以此抵抗社交網絡的信息碎片化,在碎片化社交網絡中,品牌難以輸出“完整”信息,沒有人能忍住無聊觀看長時間的品牌介紹,大家更多關注干貨,直給,迅捷的信息。
所以線下展廳很好的補充了信息的完整性,在線下創造品牌ICON。
如同一本書是完整信息,但不妨礙我們摘取金句進行傳播。但如果沒有一本完整的書,金句就沒有源頭,價值大打折扣。
品牌網紅展就是那本完整的書,打卡分享則是碎片化傳播。
釘釘線下展廳,品牌立體表達

接下來進入案例,談談具體的內容方法與傳播策略。
上個月釘釘在杭州做了“消失博物館”,以“為創造做減法”為主題,站在未來的角度,看當下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物件,將這些東西梳理為一場展覽,觀看當代數字化進程中,生活工作發生的改變。
釘釘是數字化升級的重要推動者,博物館展示的很多物品功能,本身是被釘釘的數字化功能所淘汰,比如辦公室白板、錄音筆、會議八爪魚等等。
這個案例的典型之處在于,兼顧品牌表達與傳播價值
我們從策略邏輯、品牌表達、傳播方法三個層面,談談網紅展的操作指南。
社交邏輯做線下展覽

在做線下營銷時,要思考清楚從線下事件到大眾傳播,這中間的傳播杠桿是什么?
以前事件化內容,是以媒體撬動成為新聞。現在的品牌展覽,是社交達人驅動成為流行。
這是內容邏輯的轉變,帶著這樣的思考,再看如何設置內容。釘釘“消失博物館”之所以被傳播,是社交邏輯驅動。
杭州本身是網紅聚集地,以未來視角考古過去,展出的物品上,很多都是我們從小就熟悉,現在忽然過時的物品,這種熟悉的陌生感,常常在社交網絡被“互聯網考古”,在展覽視覺上充滿未來感,比較適合年輕拍照打卡的要求。
基于“網紅展”的基本邏輯,滿足線下拍照打卡,適合線上社交傳播。
B端品牌,立體表達

釘釘雖然在C端感知比較強,但本質是個B端品牌。
對于B端品牌來說,線下展覽就相當于是立體TVC,通過真實的展覽,將釘釘的品牌價值,以更酷的方式展示出來,并且能夠保留品牌信息的完整性。
“消失博物館”的所有的展品,從價格意義上都是不值錢的,更加不是嚴肅的藝術家與藝術品。
這是一次對數字化升級的思考,人類在不斷拋棄更多工具,解放更多生產力。
從一線白領的認知來說,釘釘淘汰的是辦公室里的一些設備,但現在釘釘開始做更加工業化的數字化升級。
比如智慧礦山,對礦山進行數字化升級,實現安全、高效、清潔礦山,淘汰掉大量原始設備,消除大量安全隱患。比如智慧林場,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將林場運營與管理全部數據化,越來越少的巡林護林員。此次展覽中也展出礦山安全帽,護林設備等展品。
作為B端品牌,釘釘選擇創造一條溝通新路徑,與用戶構建情感鏈接,消解大眾對釘釘強管理工具的壓力情緒,用“網紅展”的方式,感受到不易于被感受到的場景價值。
對于大眾來說,這是一次數字化思考,將緩慢時間里的變化縮小到一個空間,更加直觀的感受變化。
C端傳播,社交話題

接下來是大眾傳播,消失博物館的傳播分成兩部分,直接傳播與延展話題。
第一部分是線下博物館的直接傳播,通過網紅打卡,達人分享等內容,將線下的展覽在社交網絡傳播,多位網紅到現場打卡分享,在微博的傳播帶動“消失博物館”成為熱門打卡點。
第二部分是延展話題,基于“消失博物館”的概念,在微博進行話題討論。在微博發起#曾經很火但已經消失了的產品#,向大家征集被互聯網與數字化淘汰掉的過時物品,進行一輪互聯網考古,話題一句沖上微博熱搜。
我們發現,在社交網絡的大眾傳播只能成為信息入口,而不是信息本身。可以傳播一句主題口號,但這背后更完整的信息無法大眾傳播;可以傳播一個獨立賣點,但完整的產品信息無法大眾傳播。
前臺傳播是入口,后面有一個“陣地”承載完整信息,大概是這樣的邏輯。
一次合格線下網紅展應該具備:視覺上炫酷,易于分享;展品更加有趣,引發共鳴;品牌表達完整立體,代入思考。
總結一下

當所有傳播,所有效果與轉化都在互聯網發生時,線下營銷的意義與價值是什么?又如何以社交傳播思維做線下?這是我們要談論的。
互聯網的社交平臺越多,越碎片化,線下內容就愈加必要。
線下活動、事件、展覽等不同的形式,本質都是創造品牌ICON,一個立體完整的品牌符號。有明確的主題表達,完整的品牌信息,易于傳播的視覺形式。
將品牌表達與價值,在線下展覽中完整呈現,讓不易理解的B端產品功能,轉換成普通人也能理解的品牌價值,然后進入社交網絡進行話題傳播。
我們今天梳理了線下網紅展的邏輯,分成三個部分:思維方式——品牌表達——大眾傳播。
傳播杠桿的迭代,促使網紅展流行。以前是都市報等媒體報道線下事件,成為城市新聞。現在是網紅打卡分享,引領其成為風潮。
傳播關系倒逼內容形式,于是就誕生越來越多網紅展,不管Prada的菜市場,還是釘釘的博物館,都是順應傳播關系后的新形式。
然后還要對品牌有完整表達。主題、展品、視覺,都可以呈現品牌的思考,展現品牌價值,并且以非常真實立體的形式呈現出來。
更重要的是,品牌表達的完整性,線下展覽可以呈現完整且深度的品牌思考與觀點,這在當下非常稀缺。用“立體TVC”這個比喻,或許營銷人更容易理解,在展覽中真實感受品牌所表達的。
最后是大眾傳播,“網紅展”這個形式,就是為當下的社交傳播所設置。線下展覽是一本完整的書,網紅打卡則是分享書中金句,這些分享與贊美會引導人們去閱讀完整的書。
通過自下而上的社交傳播,聚集更多人形成社交話題,創造熱門打卡點,成為某種風潮。
我們談論一種形式的流行與迭代,但更要看見流行背后的邏輯。
以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