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出海

高端品牌年輕化:品牌第一,高而不冷

中國高端品牌的營銷,過去幾十年的表達是:“我們是高端品牌,我們很高端。”目標受眾刻意避開年輕人,定位在中年成功者身上,且大多為男士。現在看來,這樣的營銷畫面難免油膩。消費環境在變,消費人群在

策略:社會責任,融入品牌商業

如果將品牌廣告分成兩種:一種向內看,基于產品賣點對品牌的表達;另一種向外看,基于社會議題洞察,引入產品屬性。品牌策略沒有對錯,只有選擇。兩種方式都對,在不同階段與不同營銷訴求,選擇不同的路徑

品牌擴張,跳出“北上廣”

幾乎所有品牌,都在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內卷。品牌在做消費者畫像時,都會說一二線城市,20-35歲,受過高等教育,追求品質生活等等,幾乎無一例外。做營銷策略時,也基本瞄準“北上廣”年輕

品牌“藝術展”,信息立體表達

接連看到多個品牌的“藝術展覽”,做的都比較成功,似乎正成為新的流行。Prada在上海聯名菜市場做展覽,北京三源里也常被當做“展館”;釘釘在杭州做了“消失博物館”展覽,在微博登上熱搜;上個月評選某營

高知消費者,為產品故事買單

什么樣的消費,會帶來更強烈的愉悅感與分享欲?一定是超越商品屬性,帶來精神愉悅的消費。比如那些有故事的產品或物件,除了眼前所見的產品,背后還承載了更多的歷史與故事。如果你略微探索一下奢侈品牌,就會發

線下消費的入口,在手機屏幕中

大部分線下消費,都是從互聯網開始的。手機屏幕,成為進入品牌的“入口”,這已是事實。之前我提過觀點說:所有的“效果”,都在手機屏幕中。導向這一結果的原因,是人們每天的手機屏幕使用時間,所有互聯網

品牌社會責任,打造公益化組織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開始參與公益,但隨著很多品牌急迫的做出公益成效,一些混亂的狀況也隨之出現。很多品牌公益,過于粗暴速成。基本邏輯是,聯合某家專業公益機構,捐一筆大錢立一個具備話題性

價格錨點,定價就是定品牌

通常來說,價格與產品、利潤相關,很少有人從品牌視角理解價格。2元錢一支的雪糕,有品牌賣20元;9.9元的一點點奶茶,被30-40元一杯的喜茶打破;當星巴克美式賣30多元時,瑞幸的大部分都不超過20元…

策略:入圈共情,破圈傳播

好廣告分兩種,一種是與大時代共情的品牌宣言,像Nike、Apple門的經典時代宣言,至今仍振聾發聵。另一種好廣告是與小群體精準共情的小情緒,一座城市、一個行業、一種狀態等等。前段時間去一家企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