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開始參與公益,但隨著很多品牌急迫的做出公益成效,一些混亂的狀況也隨之出現。


      很多品牌公益,過于粗暴速成。


      基本邏輯是,聯合某家專業公益機構,捐一筆大錢立一個具備話題性的項目。


      然后公益組織去落地執行,品牌基本相當于冠名贊助,然后將項目效果包裝出來做傳播,以此塑造品牌的公益形象。


      對于公益組織來說,這種項目也很商業化。首要目標是滿足金主訴求,幫助品牌塑造社會形象,至于項目是否解決了被幫助者的問題,已經是次要的了。


      很多類似的項目在一陣大風吹過之后,下一地雞毛。


      好公益,需要長期積累,成為品牌使命的一部分。


      談談我對品牌公益的思考,一是我的公益觀,什么是好的公益項目。


      第二談談公益化組織,如何將公益項目融入企業日常,吸引更多人參與,讓更多人幫助更多人。


      以下、Enjoy:


      好公益,可持續解決方案


      比如一個村子缺水的問題,最速成的公益是,捐助很多成品礦泉水,但這不是解決方案。但能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將水源引入,或許打井,或許管道引流等等。


      現在太多項目就是“礦泉水”公益。


      給貧困兒童送棉衣,送書本,捐個圖書館或新學校等等,沒區別,都不是解決方案。


      如果是貧困山區的落后小學,哪怕找全球最厲害的建筑師,造一所最好的學校,他們的升學率就能提高,命運就能改變嗎?顯然不能。建筑師能獲獎,贊助品牌能獲得聲譽,唯獨遺落在那里的留守兒童,沒有任何改變,除了立在那里突兀的校舍。


      商業策略的核心,是在博弈中利己。但公益的初心一定是利他,沒有博弈,只是利他。


      很多品牌在公益項目中,最后想的仍然是利己,想的是通過公益項目完成對品牌的塑造。


      好公益項目最基本的標準,是解決方案


      品牌可以捐一筆大錢來冠名,甚至可以有利己需求,但最起碼要成為解決方案,創造“水源”,而非送“礦泉水”。


      哪怕解決一個人的問題,哪怕解決一個很垂直很小的問題。


      其次,是可持續與規模化。


      比爾蓋茨作為多年全身心投入公益的巨富,在公益之路上頻頻受挫,有部紀錄片講他做公益的過程,我們發現一個人哪怕是投入數百億美金的首富,力量也非常有限。


      換到品牌企業立項做公益,做一個項目到十個項目,捐助1個億到1000億,能改變的仍然有局限性。


      并非說捐錢立項沒有價值,而是在這一模式下,規模與持續性有很明顯的邊界,且只有高利潤的大企業能有此投入。


      所以,在可持續與規模化的思考中,我們換一個視角,不是錢越多越好,而變成人越多越好。


      公益與慈善的本質差別,是人投入的時間,更多人投入更多時間。


      當品牌企業將投入公益的資源由“錢”轉變到“人”時,就從品牌集中力量做大事,升級為全員參與的“公益化組織”。


      一個由更多人組成的公益化組織,隨著人的不斷擴張,持續性與規模化也隨之增長。


      對于商業品牌來說,做長期有價值的公益,應該從自上而下的立項捐錢,升級到自下而上的解決方案涌現,發動全員公益,融入到品牌日常中。


      接下來我們談談,什么是——公益化組織。


      公益化組織,自下而上涌現


      最近與阿里朋友聊,談起他們剛剛在內部舉辦的“阿里巴巴公益榜”頒獎晚會,只在內網針對25萬阿里員工直播,所以我也沒看過。


      將這個對內的項目拿出來說,我覺得阿里提供了一個公益樣本,對所有想要做公益的大公司,都有借鑒價值。


      當別的品牌還在集團立項捐錢時,阿里已經全員轉型公益化組織。


      阿里不止有集團公益,另一條公益線是關于員工的,25萬阿里員工全員做公益,并涌現出大量創新的公益項目,都是員工自發組織參與,跟集團關系不大,跟錢關系也不大。


      簡單理解,就是阿里所有員工或團隊,都可以基于自身業務能力與興趣,借助阿里平臺的技術與影響力,自下而上的發起公益項目,使其持續生長擴大,優秀項目集團再給予資源扶持,幫助成為更大的解決方案。


      我從組織的形成,項目的邏輯,組織的進化三個層面,談談品牌公益如何形成公益化組織。


      形成:自下而上涌現


      首先,公益化組織不是“計劃公益”,不是集團出錢立項,而是從基層組織中涌現,員工利用業余時間發起公益項目。


      阿里有25萬員工,非常多元化的業務團隊與工作崗位,每個崗位的能力與技術,都有可能轉化成為公益項目。


      設計師、程序員、營銷人等等,向外延伸到不同領域,至今已經拓展到打假、環保、助老、助殘、脫貧、護寵等各個領域,并且生長出許多現象級產品與項目。


      這其實更像一個公益平臺,人人參與,各自立項,優秀項目可以生長的足夠大,成為集團年度表彰重點扶持的項目,最終也能成長為公益大項目。


      這一生態的形成并非靠行政命令,是經過多年的生長與傳承,最終成為繁茂生態。


      阿里創始人馬云一個被津津樂道的故事是,年輕時在杭州街頭怒斥偷窖井蓋的人,被電視臺無意拍到并流傳至今,這種樸素的正義感與公益心,也成為阿里公益化組織的初心。


      2021年,25萬阿里人通過“人人3小時”平臺,申請超100萬公益時,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


      到現在在阿里集團內,公益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不止是集團公益要做,也無關多少億,而是成為所有人的日常。


      用自己的能力,在業余時間,發起自己能做的事情。涌現出很多大項目,但更多的是小事情仍在生長。


      立項:生長為解決方案


      如何成為更好的公益化組織?每人每月捐款10塊錢行不行,去撿2小時垃圾行不行?


      這些小事當然也是公益,但更好的公益化組織,需要有更大的野心,解決更大的問題。


      每年阿里組織內都會涌現很多公益項目,總有一些成為規模化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每年一度的“阿里巴巴公益榜”則是將這些優秀的項目評選出來,助力其更快成長,更多人加入這些項目,也幫助更多人。


      在今年的榜單中,也出現了很多現象級產品。


      一類是硬科技+公益心,創造產品化解決方案。


      比如達摩院的程序員,打造AI虛擬人手語翻譯“小莫”,可實現手語實時雙向翻譯,在聽障人群與正常健聽人群建立“同聲傳譯”。


      在科技時代公益不僅僅是愛心,也是硬核的科技能力。類似的公益產品還有很多,像“高德Maas+碳普惠”、“未成年人保護計劃”等多個榜單項目,都是以硬科技+公益心,創造解決方案。


      另一些項目,則是一群彎腰做事的人。


      很多農產品品牌有好產品,但不懂品牌也不懂設計,于是就缺乏品牌競爭力。阿里設計師發起品牌幫扶計劃,幫助鄉村農產品重塑品牌VI與包裝設計,通過輸出設計能力,幫助鄉村振興。


      目前已經有數百名設計師加入,包括很多不是阿里員工的外部設計師。重新設計后的農產品品牌,銷量增長數倍。


      類似的項目也還有很多,成為可持續運營的團隊,更多人加入,做更多事情。


      進化:吸引更多人參與


      最后談談公益化組織的進化,會成為什么。


      阿里運營小二劉俊在頒獎晚會上說:“公益不是一個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做了一點點。”


      我特別認同這句話,公益不是捐一筆大錢,公益是更多人幫助更多人,大家各顯其能。


      我們在阿里的25萬公益化組織中看到,不同職能與崗位上的人,涌現出非常多元化的公益項目。


      同時,這些項目沒有成為散沙,也不是“礦泉水”公益,而是非常有組織能力,極具硬核的解決方案。現象級產品或項目得到資源支持,成為一個社會領域內的解決方案。


      這成為一個良性的公益生態,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涌現。


      現在這個公益化組織已經開始“外溢”,很多項目開始吸納非阿里員工成員的加入,比如幫鄉村品牌做設計的團隊,很多外部設計師已經加入。所以,阿里員工25萬人,但這個公益化組織已經不止25萬人。


      再看好公益的兩端,需求端是成為解決方案,創造“水源”。


      項目發起者這一端,好的標準是可持續與規模化,持續吸引更多人參與,讓每個人都多做一點點。


      總結展望:社會化公益創新


      最后總結展望一下,品牌公益的升級邏輯。


      尤其是很多新興品牌以及互聯網品牌,手持大量預算,一心投入公益事業,很多都是創始人親自掛帥,但由于太急迫的看到效果,于是出現很多略顯粗暴速成的項目。


      這些項目到底是幫助他人的“利他”,還是塑造自己的“利己”項目,很值得懷疑。


      品牌公益應該如何進化,如何從單純“錢”的邏輯中解脫,塑造組織化、可持續、規模化的品牌公益?


      阿里的公益化組織提供了很好的樣本,很多有心做公益的品牌可以借鑒。


      公益化組織的方法邏輯很簡單,每個大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尤其對于互聯網大公司來說,有科技能力,連接了規模巨大的社會關系,有多元化的工作團隊與崗位,每個崗位都具備獨特的能力。


      平臺能力+員工能力+公益問題,就有可能產生解決方案。


      由員工自下而上的發起涌現,自我成長,也可以報給公司立項,最終讓好項目成為現象級產品或項目,吸引更多人加入項目,解決更大的社會問題。


      對于互聯網品牌來說,科技能力+社會化連接+多元化員工能力,可以衍生出不同領域的公益項目與解決方案。


      但要形成良性發展的公益化組織,需要品牌強大的公益文化,長時間的項目孵化與生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冒進。


      首先是企業文化的認同與支持,公司會不會覺得這擠占了創造商業價值的時間,是不是支持與獎勵員工做公益,這是基本條件。


      然后是員工的公益心,有沒有熱情做公益,會不會覺得這不務正業,影響自己在內卷中的晉升。員工有心,就有形成公益組織的土壤。


      公司與員工形成基礎共識,才有可能從基層中涌現公益項目,形成良性的公益化組織。


      如果更多公司成為公益化組織,那么社會層面,就會形成社會化的公益創新。


      以上。



      點贊(79)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