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開始,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資本撤出中國大陸以后,轉而投向越南之類人工更便宜的勞動密集型區域。面對世界各種大事件的發生,時代變化也在加劇。變化越多,淘汰就越多,創新和新時代弄潮兒就會越多。

中國疫情以前的經濟主要依托于資本型增長。什么是資本型增長呢?就是可以坐享其成的東西,比如:土地、房子、股票等。在深圳跨境電商圈子一度流傳一個笑話,賣家A在2016年以300萬的價格賣掉在深圳的房子創業,辛辛苦苦兢兢業業搬磚,終于在五年以后賺到600萬,又去把之前那套房子買回來了。這就是資本型經濟的荒謬之處。踏踏實實干實業的人,不及投機倒把的人混的好。中國高速發展的時期是1979-2019年,這短短的40年時間,中國實際上已經積累了大量原始資本,西方歐美國家開始忌憚。中國積累原始資本的這40年,屬于野蠻生長的年代。首先吸引外資,盤活資本,不斷加大杠桿,大興土木大搞基建。中國的實體基建,比如房地產;流量基建,比如互聯網;產品基建,比如制造業。80后應該最能明顯感知到經濟的變化。從房子和道路的匱乏到高樓林立處處暢通;從產品物資的匱乏,到物資過剩。從信息匱乏,娛樂匱乏到現在信息轟炸,娛樂至死。
那接下來我們會朝什么方向發展呢?中國經濟增長將會切換到運營型模式。用管理和優化等方法,盤活現有資源。以前大家靠淘金就可以過得很好,靠房產增值靠股票翻倍。但是中國經濟轉型以后,就會朝著精耕細作方向發展。比如房地產,以前野蠻生長的時代,買到就是賺到。但是現在一線城市房產空置率都比較高,更別提三四線城市的房產空置率。那現在更看重什么數據呢?比如一個城市GDP很高,但是人均收入很低,那說明這個城市在走向衰弱。如果一個企業營業額很高,但是凈利潤逐漸降低,說明這個企業在走下坡路。比如有些人在一線城市有房產,但是年收入不足20萬元,如果物價水平不斷攀升,收入都不能維持家庭正常運轉,那這些人最終只能把一線城市賣掉套現,然后坐吃山空。如果有些人他們的運營能力很強,學歷高智商高能力強又努力,熟知上層游戲規則,又能良好的運營企業或者個人以及團體。那即便是他們手里的原始資本很少,但是他們不靠資本的運營,而是靠新渠道、新模式、新方法賺大錢。以前讀書無用論,在以后可能會消亡。這里的”讀書”不僅僅指學歷,而更注重除了在學校的教育以外,到社會中的終身學習能力。
社會的變革,有大破必然會有大立。一批人倒下了,必然會有另一批人站起來。這些擅長經營的人才是中國未來經濟的中流砥柱。先資本,后個人,先硬件后軟件。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以前葛優的電影有一句臺詞是“21世紀最貴的是人才”。之前資本原始積累的蠻荒年代,大家覺得這是一句笑話。畢竟加班狗們兢兢業業干100年也買不起一線城市的房子,沒辦法在一線城市安居樂業,一輩子都是打工漂泊的命。高昂的房價,甚至讓年輕人看不到奮斗的目的地。其實年輕人們大可不必絕望,如果用靜態的眼光看這個時代,你會覺得自己兩手空空如也。不過最近幾年卡卡走南闖北,遇到了各色人等。見證過機遇突然降臨,也見證過攤子鋪的大扯到蛋疼的人們。從某客戶講他們行業,因為疫情滯銷的貨,放在倉庫3個月價格暴漲300倍的極端行業案例中,我一直都覺得造富的不僅僅是個人能力,還有這個時代。在任何年代都有新型經濟機會出現,就看有沒有福分抓得住。
就拿出口電商圈來看,以前大家都鋪貨,做精品的是傻子。然后有一段時間玩貨不對板不發貨的不良賣家出現,整個獨立站鋪貨群體都遭受信任危機。隨便找個鋪貨賣家的店鋪,差評里面充斥著對made in china的謾罵。這個模式導致出口電商鋪貨模式不能做了。非第三方銷售平臺的鋪貨,現在路已斷。第三方銷售平臺比如亞馬遜,嚴禁多店鋪運營。其實這就是逼著大家轉型。從粗放的鋪貨模式,轉到精良的精品銷售模式。
跨境電商這個領域也不斷從產品、服務、支付等方面進化到整合營銷。像最近比較多人用貨到付款COD模式銷售,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讓買家購買。產品做到精良的同時,服務也做的更深了。像以前那樣借很多人身份證、營業執照、或者建幾千個獨立站鋪貨的模式,也已經到了窮途末路。
粗放經濟時代已經遠去,如果你還沒品牌沒自己的精品鏈路,那可能面臨B2C轉B2B的轉型,也可能面臨被跨境電商圈子淘汰的命運。不過即便是不做跨境電商,中國真正的好時代才剛剛開始。一個人人都在沉下心來做產品、做服務、做內容的時代,大家摒棄資本,更加尊重人才,不再看到資本型收入大于人才型收入的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