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出海重要消息+政策+投放技術。
大項目通常比較在意自己CPI 或者單用戶成本,既想要ROAS好,還想買到的用戶多,對投放CPI,CPA都有要求。所以引出來這個問題:是否大系列能讓CPI更低。
但是可惜,系列大小只影響到廣告穩定性,不能完全決定CPI、CPA成本,但是可以通過一些策略,來實現小系列的CPA/CPI成本下降。
先定義下大系列和小系列:
大系列:一般說的是預算夠大,通常情況下大系列里面塞的廣告還多一些,比如Facebook的3A里面多塞了一些素材,Google的UAC下面多塞了一些group。
小系列:主要是預算小,通常塞的素材或者group都少點。
大系列通常是通過學習期,學到了穩定的人群,素材轉化率也比較穩定,可能出現2種情況:
?1,人群寬泛,素材轉化率高,尤其是一些大品類的產品,比如泛娛樂產品,不怎么挑剔產品,整體Roas達標的情況下CPM也夠低,轉化率還不錯,最終CPI/CPA都比較低。
2,大系列,ROAS達標,但是人群并沒有擴散,在高CPM+高轉化率情況下,掃了最核心的人群進來,這種情況下整體的CPI/CPA都不低,垂類產品里面非常明顯,比如跑小貸,社交之類,尤其是跑比如VO-HV,或者LC AEO出價的時候,雖然系列跑大,但是整體的CPA,CPI都是一路向上。
小系列具體的CPA/CPI穩定性比較差,會出現幾種情況:
?1,小預算的時候運氣比較好,學到了非常精準的窄人群,最終跑出來的CPI,CPA都會不錯,roas也相當好。
2,運氣不好,學到的人群不精準,跑出來CPI,CPA也都不行,同時roas也比較差。
3,比較特殊的情況下,小預算掃到了大額用戶,roas不錯,但是CPI,CPA也都不行。
實際投放操作過程中,我們兩個思路其實都沒啥大問題,難跑的項目養大系列,穩定性更好,但是可能存在想進一步壓低CPA的時候也比較困難,容易跑的項目用大規模基建的策略,從小系列開始養大,或者即便沒養大系列,因為足夠多的基建也能最終達到一個平均值,并且本身小預算模式在Facebook上也是一種專門投放的策略,靠降低單個系列預算控制cpm成本,或者在測出優質系列后加快拉高來稀釋前面的測試虧損等。
我個人操作過程中實際上更喜歡用小系列+多迭代的思路,通過程序化24h盯盤調整,最終基本能勉強滿足CPI更對+ROAS達標的雙目標,這個模式在FB TT均可用,尤其是FB, TT對大系列尤其是點擊率較高的系列更有好,Google實操下來還是大系列+多迭代group更穩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