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網紅品牌、國貨品牌、渠道品牌等類似品牌,很多都缺乏一種“大牌氣質”。
不是新品牌的網紅感,而是稍稍后退的沉穩、可靠、持久的氣質。
一種更有安全感的消費,你不會擔心這個品牌隨時倒閉,也不會覺得他們只是玩玩,是感受到品牌認真做事的持久陪伴。
常有人問我一個陷阱問題:你覺得中國品牌里,哪個算是真正的品牌?當對方問出來時,就自帶瞧不起中國品牌的心態,覺得耐克阿迪蘋果們才是真正的品牌。
我通常不會回答這類問題,全球知名沉淀很多年的品牌當然領先一步,但在中國市場環境中,我樸素的認為,大眾知道某個品牌名字,并在比較長的時間內放心消費復購,就算是品牌吧。
我認為在品牌化的過程中,應該先做大牌,再做品牌。
首先要塑造整體的“大牌氣質”,接下來在時間的沉淀中,慢慢對品牌價值觀、基因、氣質等方面,塑造面目清晰的品牌形象。
我們談談,如何塑造品牌的“大牌氣質”,或許對你有啟發。
以下、Enjoy:
先立整體品牌,再做具象表達

首先要思考清楚,以傳播為目的,還是以品牌為目的。
很多營銷項目在立項時,首先想的是什么內容可以刷屏,然后去倒推內容本身,這就本末倒置了。
正確的邏輯是先思考要輸出什么樣子的品牌,基于品牌本身創作內容,然后再去傳播。
品牌不止要被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什么樣子的品牌。
很多在品牌化的過程中,做了很多以傳播或賣貨為目的的營銷或促銷,最終曝光量或許很大,但仍然缺乏品牌共識,消費者不會奔著你的品牌去消費。
比如可口可樂三年不做廣告,人們仍然會為了去買可口可樂而去買可口可樂,這是品牌價值。
以品牌為入口的消費路徑,和以渠道為入口的消費路徑,是完全不同的消費觀。
所以品牌化的第一步,先樹立品牌意識,塑造品牌的“大牌氣質”。
首先是品牌內容,之前我講過一個邏輯說超級品牌要做具象化表達,做小敘事。與之相反的是生長期的品牌,包括中小品牌或者渠道品牌,這些要做更抽象的,更整體性的表達。
比如Apple早期要拍《一九八四》那種宣言,但現在他們更愿意拍《三分鐘》,前者是與時代呼應的宏大敘事,而后者是關乎個體的小敘事。
就像我們做策略方案時畫“品牌屋”,最上面的是“屋頂”,那個是更為抽象的整體定位或品牌使命,下面不同的房間才是更具體的事件進行支撐。
所以在塑造品牌的中早期,我更傾向做品牌整體性的大內容,比如品牌宣言,比如宏大的TVC廣告,通過這樣的內容給品牌整體定調,塑造品牌的大牌氣質。
然后是傳播層面,從塑造大牌氣質的層面看,最好是選擇更大,更權威的媒介平臺,也形成一定的借勢與加持效果。
比如以前很多品牌選擇央視,除了更大的曝光量,權威性也很重要。現在很多品牌選擇與央媒共創內容,內在邏輯是一樣的。
當然,如果傳播預算確實有限,那么就集中精力,在有限流量池內做高飽和傳播,比如在核心用戶聚集的某一平臺的某一垂類里“刷屏”,也是一種策略。
當塑造完成大牌氣質,建立起基礎的品牌認知后,在此后漫長的時間中,再持續對品牌進行具體的刻畫,直至成為一個面目清晰的商業ICON。
顧家品牌宣言:抽象表達,具象闡述

今年是顧家家居40周年,在五四青年節期間上線一支品牌宣傳影片——《年輕的巨人》。
40年,對一個當代中國品牌來說,已經足夠漫長。但對于顧家家居來說,現在或許才剛剛啟程,正如影片所說“不負初心,時間自會回響”,作為年輕的巨人,以初心,致敬初心。
家居行業肯定不算B端品牌,但也不是高頻的快消品。很多人在買房之前沒去逛過家居商城,所以顧家家居多年深耕產品品質與渠道銷售,在精準客群中比較知名且領先,但在大眾層面的知名度仍不飽和。
最近幾年我看見顧家多次與知名創意熱店合作,持續拓展大眾知名度,今年作為品牌40周年,顧家家居以“年輕的巨人”形象,持續塑造品牌的大眾心智。
基于這次《年輕的巨人》品牌片,我們思考一次品牌宣言,如何塑造顧家家居在大眾心智的“大牌氣質”。展開講講:
品牌宣言,抽象化表達

先談內容層面,一次品牌化的,相對宏大敘事的品牌宣言。
今年是共青團100周年,也是顧家家居的40周年,在大時代背景下,品牌以更宏大抽象的敘事,塑造品牌整體的大牌氣質。
這支影片非常有情感有力量,年輕的巨人的概念也很好,我個人理解可以分成三層,一是百年共青團,二是40年的顧家家居,三是此時此刻正年輕的人們,大家都是年輕的巨人。
通過“年輕的巨人”這一抽象的概念,將品牌角色與年輕人更為緊密連接。
背后的策略思考我個人認為,顧家家居通過一次品牌宣言,解決在大眾層面品牌整體性的問題。
沒有陷入具體的賣點,而是塑造整體品牌在大眾層面的形象,也就是我理解的大牌氣質。
回到個體,具象化闡述

雖然在創意概念與文案上是品牌化的整體表達,但場景與畫面回到個體,對抽象概念進行具象化闡述。
講了4位年輕人關于堅持與陪伴的故事,每個具體的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影片最后展示了幾位顧家用戶的故事,有20多年前買了顧家的沙發,現在仍在使用,一張沙發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
這些具象的個體故事,是對宏大品牌的最好的闡述。
顧家用KOL和消費者的個體故事,映襯抽象化的概念,即是對抽象的闡述,也讓消費者代入場景,是很好的內容表達策略。
當整體品牌被表達,接下來還可以挖掘更多個體故事,比如20多年前售出的產品現在仍在被使用,這應該是品牌特別值得自豪的事情,這可以讓大品牌更有溫度與情感共鳴。
權威媒介,大曝光傳播

最后看一下傳播,分為權威媒體背書加上社交大曝光。
首先由顧家微博首發,邀請毛不易等大V明星轉發傳播,獲得2500萬+播放;在微信端,以顧家品牌大使歐陽娜娜的人設,投放朋友圈廣告。在明星加持下,做最大限度的內容曝光。
同時跨界人民日報新媒體,在品牌影片基礎上加了更具時代感的青年群像,如00后女槍王,治理荒漠的程序員,冬奧志愿者“小藍人”等等,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巨人。
由人民日報新媒體首發,邀請環球時報、光明網等權威媒介轉發,在官方媒體成為五四青年節的重點內容之一。
回到品牌的策略端,在大眾層面塑造品牌的“大牌氣質”,那么人民日報新媒體與更具時代感的跨界,則將品牌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得到官方媒體的加持,讓年輕的巨人們,成為時代的同行者。
通過此次傳播,讓更多還沒買房裝修的年輕人,先看見并了解顧家家居,塑造在他們心智中的大牌氣質。
總結一下

在這樣先鋒的時代,談“大牌”似乎是有點俗,但在大多數品類中,大部分人就是首先消費更可靠的大牌,再考慮嘗鮮的問題。
大牌氣質是可靠的,讓大家放心消費,有完善保障,能持久陪伴的安全感。
對于新品牌、中小品牌,或者如顧家家居這種多年發力產品與渠道,在大眾端認知不足的品牌,首先要在大眾層面樹立起整體品牌的大牌氣質。
基于案例我們梳理出一個簡單的策略框架,供借鑒參考。一是抽象的概念做品牌化表達;二是具象內容代入場景;三是大曝光傳播。
首先是品牌化表達,品牌宣言可以做,但要思考誰來做,怎么做的問題。
對于超級品牌要具象化表達,切入小敘事,但對于還在生長期的品牌,更應該做整體的抽象化表達,比如品牌宣言。
為品牌輸出整體概念,給大眾消費者展現一個完整的品牌,更宏大敘事的品牌,輸出大品牌的氣質與形象。
然后是個體化表達,對抽象概念的闡述,讓用戶代入場景。
我看過的很多品牌宣言類廣告,完全沒有個體敘事,沒有具象表達,這其實并不利于闡述品牌。具體角色的加入,給抽象概念開了一扇門,人們知道可以從這個角度進入,這會更準確表達品牌信息。
再就是大傳播,通過更“大”的傳播,配合品牌化大內容,塑造大牌氣質。
大牌氣質的呈現更多集中在內容上,在傳播上如果預算充足,可以做核心媒介的大曝光,或者官方媒體的內容共創,在媒介上獲得一些借勢的同時,也讓更多人看見。
前幾年品牌年輕化成為潮流,所有品牌都放下身段,擺出一副“玩”在一起,“趣”什么什么的先鋒姿態,我總覺得奇怪。
年輕是新銳的,但并不意味著輕浮與不靠譜。
品牌要抓住年輕消費者,并不意味著要變成年輕人。首先要成為值得年輕人信任,且能長久陪伴的品牌。
以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