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賣家在剛起步階段是離不開不斷選品和測品的,包括現在的大部分中小賣家還是需要在快速選品和測品之間調整著策略,也就是說我們選品選得好壞與否,是需要被快速測出來的,如何利用 Facebook 社交媒體平臺快速測品,已經有很多前輩們總結了一些經驗,給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最好是域名+一個簡單的產品名字。很多趕著測品的賣家非常不注重這點,產品鏈接都是一串長長的數字和字母,難記不說,看起來就是隨意生成的,容易給用戶造成不正規的印象。如果你是用建站平臺來建站的話一般后臺有重新定向的功能,也可以優化下產品鏈接的。很多賣家在準備詳情頁的時候花了不少功夫,摳圖片是不是高清、摳使用說明的完整度、摳注意事項是否交代全了等等,這么做是沒錯的,但建議把這些精細化的工作往后放一步,因為我們前期做這個頁面的目的應該是測試一下點擊率、加購效果如何,如果效果達到預期了,再來摳這些細節。前面基本的產品鏈接、詳情頁都有了,既然是說要通過 Facebook 來測品,我們就先要有個 Facebook 的廣告賬戶(建議提前開好企業廣告賬戶),通常說的測品是要分兩大塊來看的。能夠影響到我們流量大小和點擊率高低的因素就是“廣告素材”和“廣告受眾”。肯定有賣家朋友直接從素材網站下載免費素材來用,也有是花了不少錢找設計師單獨制作的,如果預算充足找設計師定制當然沒問題,主要保證時效就行。如果預算不夠充裕,從素材網站下載合適的素材也行,但后期一定要對圖片進行修改和簡單的設計,切忌直接用,免費可商用的也不行,因為有可能這個素材已經在 Facebook 平臺上被其他廣告主使用過了,這個時候我們再用就容易導致我們廣告審核不通過,影響測品節奏。在完全不清楚產品的受眾是哪些的時候,一些賣家會想著把受眾群體盡可能多的拆分成多個廣告組,導致在一個廣告系列下甚至超過10個以上的廣告組設置,而每一組廣告設置又只能分到很少的廣告預算,將直接導致CPA偏高、轉化效果不理想。能夠影響我們轉化和客單價的是跳出率、加購率、結賬率和支付率,對應的可優化的點是落地頁、詳情頁、提單頁和支付頁。這個理解起來比較簡單,如果發現點擊很高,但跳出率也很高,意味著客戶在這個環節就流失了,我們可以看下廣告的內容和對應的落地頁出入是不是很大,或是商品的價格標的太高把客戶“嚇”跑了。再比如加購率這里,測試了幾天之后我們發現這款產品連著2天有了加購,還有出單了,那么意味著這款產品很可能有著不錯的“爆品潛質”,但別著急直接加推,要慢慢優化,比如低預算開些帖文互動、進一步完善下這款產品的頁面,比如色彩、動態圖都安排上,尤其注意客戶評論的維護。相反,如果花了10幾刀以后還有沒有加購和結賬,只有點擊和查看,那么可以考慮關掉這個廣告系列。大家也發現了,測品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根據指標動態來做調整,快速找到效果好的廣告組,果斷關掉效果差的廣告組,及時止損,保證盈利。例子1: 投放女裝的廣告=CTR 1%、CPC $1.2、CPM $25、加購1個,發起結賬0個,花費5美金 =果斷關停例子2: 投放一個車載品類的產品= CTR 3%、CPC $0.5、CPM $8、加購3個,發起結賬1個,花費5美金 =可被判斷為潛力品觀察或進行擴量以上就是從實際的投放案例中來看,你在測的產品什么時候可以判斷為有爆品的潛質,什么時候可以果斷的關停了。但是每個行業和品類的各個指標高低會不同,這個需要大家自己靜下來來琢磨和測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