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下最近運營網站的一些經歷。
我自己是有設計一套信息收集的系統,能從各大電商平臺,以及關鍵詞趨勢中發現一些產品的創意,所以我每天打開郵件就能看到不少產品思路。
但實話說,這套小系統純粹是我自娛自樂的一個副產品,沒什么大的用處,畢竟我不能每天盯著這里面的數據并認真研究。
可能偶爾蹦出來一個兩個不錯的關鍵詞,我會隨手買個域名測試一下搜索表現。
過去的做法是,買完域名之后抓緊時間上線一個基礎的網站頁面,并上傳幾個基礎產品與幾篇用 AI 加工過的文章,然后就放在那里慢慢等數據。
有些站點能出詢盤,但由于沒有持續運營導致整體的量不穩定(沒有辦法投入大量精力),而大多數的站點則是根本沒有什么反應。
這個測試的過程雖然資金成本不高,但非常耗時間,畢竟自然流量的玩法需要沉淀。
恰好上周我看到一個比較不錯的熱門關鍵詞,于是就買了這個域名去測試下這種關鍵詞的轉化怎么樣。
當時搭建整個站點用了三小時左右,想著這種熱點關鍵詞肯定不適用 SEO 玩法,于是就給廣告賬戶充了 50 美金,干脆直接買精準量來測試。
因為我投放做的比較謹慎,在正式開始之前,不僅優化了網站的速度與各種技術細節,還在落地頁上加了非常多的信任元素。
且為了測試轉化情況,我放棄了傳統詢盤站點的表單提交方式(即便有表單進來我也沒辦法跟進),直接在頁面上加個“Buy on Amazon”按鈕,并附上自己的聯盟鏈接。
整個運營的邏輯非常簡單:
先是被動發現有商業意圖的關鍵詞,然后買下域名并迅速搭建站點(這個過程在 AI 的幫助下已經非常便捷了)。
然后立馬競價投放跟上去,用最精準的 CPC 流量去測試關鍵詞與落地頁的表現情況。
當然在過程中我加了很多數據收集的手段,一是廣告那邊的轉化數據,二是我在網頁上安裝了不少監控時間。
至于轉化的情況,在這個案例里我用的是亞馬遜聯盟,雖然單價很低但是信任度足夠高,只要流量精準的話其轉化不會差。
投放第一天,我用了一個中尾詞并給了 0.7 這樣的競價,最后發現 ?20 美金預算沒有花完,有 17 次點擊但僅僅只有 3 位訪客去到亞馬遜平臺瀏覽商品。
可能是投放關鍵詞的緣故,于是繼續做一個對照的廣告競價組,瞄準精準的長尾關鍵詞。且過程中發現有幾個長尾詞搜索量還不錯,但是沒人出價。
同樣給了 20 美金的預算,但只給了 0.4 左右的單價。
想著就 50 美金的廣告預算,測試完這些精準關鍵詞就完事了,反正我的目的只是要知道能不能轉化而非能不能賺錢。
跑了一天,A 廣告組依舊是叫好不叫座,但 B 廣告組則不然,總計有 50 多次點擊,去到亞馬遜平臺的有 13 個,最終轉化的有 7 個。
這樣的數據基本就表明,這個產品是沒什么大問題的,那后續可操作的辦法就很多了。
周末繼續聊聊我自己對這兩種測試方式的一些想法。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