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營銷,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但我們不談品牌跨界,談跨界思維。
以跨界思維做創意,做內容,做品牌。
多年前在雜志中讀到設計大師原研哉的一句話說:把已知的東西變得未知,激起我們對生活真實性的新鮮感。
這句話帶給我巨大的沖擊感,通常人們都是探索未知變成已知,這里卻說將已知的變得未知,而跨界思維,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概括。
在不同組合中間尋找合理性,然后將已知的重新組合成未知,從而獲得新答案。
盡管跨界在營銷圈有些過時,但我仍然想將我所理解的跨界思維,展開講講。
以下,Enjoy:
跨界思維,是橫向思考

人類靠未知讓頭腦保持活躍,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淤積的信息就像沒有發芽的種子,未經處理的文件,處于某種混沌,人們的注意力一片模糊。
注意力驅動的品牌營銷,要在一片混沌與模糊中獲得注意力,就需要提供更具新鮮感的內容、創意、產品,才能持續與年輕消費者保持緊密連接。
以跨界思維,作為創意工具,將熟悉已知的品牌,跨界不同的元素,給予消費者更新鮮感體驗。
通常在營銷圈提到跨界,就是品牌之間的跨界,幾年前一度成為風潮,出現各種不靠譜的奇葩產品,以限量的方式進行售賣,最終是否帶來品牌價值,也很難說。
相對靠譜的是品牌與風格之間的跨界,比如故宮文創開始賣萌,傳統服裝開始國潮,漢服配上二次元等等本質上是讓品牌重新變得“陌生”,為消費者提供品牌的新鮮感,保持品牌活力。
我希望更抽象的理解跨界,將其貫穿于品牌建設的更多層面,成為創作工具。
跨界是感性與理性的冒險,是跳出現有框架的橫向思考。
在品牌內容創作中,基于賣點的垂直思考是不夠的,要完全“另起一行”去思考。
比如此刻你手中拿一支鉛筆在寫寫畫畫尋找靈感,由此可能想到植物與樹,最后呈現的內容形式可能是一場關于樹的展覽。或者早上在菜市場買菜的愉快經歷,讓你想把發布會開到菜市場。
先不要管想法是否荒誕,就是要在不可能中尋找合理性,將已知的事物變得未知。
然后再從理性層面尋找合理性,品牌如何融入,能為品牌帶來怎樣的價值,如果僅僅是荒誕的嘩眾,不足以稱之為跨界。
回到最基本的策略梳理,你的品牌目標是什么,要通過此次內容傳遞怎樣的品牌信息?讓大眾感知到更年輕或更具活力,還是帶動某一品類的增長,或者增加某種品牌氣質,塑造更高端的調性等等。
在前面感性而荒誕的想法中,尋找能夠達成品牌目標的,新的合理性與可能性進行規訓。一場叫“樹樹樹”的展覽可能與品牌目標不合,那做成珍惜動植物色彩的產品跨界或許合適,一次新的產品跨界就此誕生。
所以跨界思維,就是感性與理性的平衡,但要將兩者完全分開思考,先感性的放飛思維,在進行理性的規訓,成為新的跨界。
當我們完成一個想法后,再置身傳播現場,以觀看者的視角體驗,這能否讓大家在信息爆炸的麻木環境中感到新鮮,像沉悶房間里的一絲新鮮空氣。
傳統文化跨界,創新與傳承

最近幾年跨界國風國潮的最多,這些商業品牌的介入,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
通過具體案例,談談我對傳統文化跨界的理解,以及對品牌價值的貢獻。
Soul APP是一款Z世代為用戶主體的社交軟件,定位是年輕人的社交元宇宙,從品牌形象到用戶構成都是非常年輕的品牌。
最近做了一個項目是“Soul博物館元計劃——國風雅,遇知音”,聯合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以古文物樂器為切入點,以古樂改編《夜空中最亮的星》,讓古樂國風走進Z世代年輕人視野。
傳統文化是營銷跨界的重要領域,從這個案例中,我們梳理傳統的跨界的策略與方法。從三個層面展開講講——立意、內容、傳承。
立意,用戶興趣出發

Soul作為年輕的社交品牌為什么跨界國風,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
此次國潮熱中,很多老品牌跨界國潮,年輕化是非常明確的目的,借勢國潮進入年輕人視野。而年輕品牌Soul 則是相反的邏輯,跨界古樂國風,是為了讓年輕用戶更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Soul在Z世代的滲透率達到74%以上,站內有比較好的音樂氛圍,音樂也是興趣社交的重要垂類。所以從用戶興趣出發,與古樂改變流行,與年輕用戶溝通。在我看來,也是塑造更沉穩大氣的品牌氣質。
同時對于非品牌用戶,大家對于Soul的認知或許不那么全面。此次國風古樂的風格,也是品牌形象更正向價值的輸出,塑造品牌的公共形象。
內容,創造風格ICON

我們看到的一些案例,將跨界限定在某種形式內,這是不太對的。
我理解的跨界思維下的內容是:在多元內容形態中,塑造風格ICON,而不局限于形式。
比如我們看到Soul 的博物館元計劃,跨界的是古樂國風,形式可以是多元的。
輸出的內容包括由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演繹的古樂版《夜空中最亮的星》MV,科普珍藏在博物館中的樂器文物;一場站內全系沉浸式活動,邀請古樂專家做客Soul的群聊派對,與年輕人在線分享古樂譜修復、古樂器文物知識,發起#國風雅·遇知音#活動話題,引導和鼓勵站內用戶創作優質國風內容,以及站內個性化功能如App主視覺界面、音樂手寫卡、臉基尼、超級限定頭像、捏臉道具等融入古樂國風主題。
三是舉辦線下星光演奏會,除了華夏古樂團,還邀請年輕人喜歡的VAVA、青鳥飛魚等嘉賓,呈現一場古今碰撞的演奏會。同時在線下媒介進行廣告投放,覆蓋一二線城市核心地鐵站點。
這些多元化內容與傳播,最終被記住的是Soul與中國古樂的跨界,而這一點會成為大眾理解Soul品牌的印記之一。
傳承,融入當代生活

傳統是薪火相傳,而非崇拜灰燼。
看這個案例時我也在思考“傳承”這件事,什么是傳承?
在我看來,如果中國傳統文化只是復原或放在博物館,就會變成標本或僅供觀賞的物件,并不能被傳承。
傳承是將博物館里那些塵封的,被束之高閣的“傳統”進行當代化,商業化演繹,被當代人接受,融入當代生活。
在傳統的傳承中,品牌化與商業化的跨界,是很重要的一股力量,通過大眾傳播或消費,讓傳統得以延續。
這個案例很重要的一點是,以古樂演奏Z世代喜歡的流行音樂。以這個跨界思維延伸,古樂團也可以出原創音樂,跨界流量明星,融入當代音樂。
這幾年中國越來越多的文化自信,傳統的復興是必然的,但我們在復興傳統時,要做的不是復刻,而是傳統與當代的跨界,是傳承。
總結展望:內化跨界

今天談跨界思維,以更抽象,更思維化的方式理解跨界,將其內化為思考工具。
我所理解的跨界思維,從三個層面總結:一是大環境;二是思維化,三是橫向思考。
一是大環境,在信息爆炸的社交環境中,跨界思維是解決方案。
再次引述原研哉的思考:將已知的變得未知,激起我們對生活真實性的新鮮感。
在信息供給過剩,與同質化信息泛濫的環境中,廣告內容面臨同樣的問題:人們“經過”大量廣告,但很少認真“看見”某個廣告。
所以我們需要跨界思維,作為創意工具,將已知的品牌與廣告,重新變得未知,重新激起用戶觀看的欲望與新鮮感。
第二談跨界思維化,將其內化為思考方法。
最近一兩年標榜是跨界營銷的項目在變少,但如果仔細觀察,跨界項目并沒有變少,甚至更多,更重,更重深入的項目。這是將跨界思維內化的結果。
就說這一批崛起的新消費品牌,幾乎沒有開創性技術,大多是通過場景跨界,將已知的舊消費產品,變成未知的充滿新鮮感的新消費產品,從而重新獲得消費注意力。
第三是方法層面,練習橫向思考,在感性與理性間尋找平衡。
當我們談到跨界時,總是思考太具象,太垂直的方向。跨界的新鮮感來自陌生,在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中尋找合理性。
先在感性層面橫向思考,你過往人生中的所有閱歷,讀過的書籍,看過的電影,走過的路與風景等等,都成為橫向思考的素材。
再回到理性的品牌維度,篩除掉荒誕的想法,留下可以繼續發展的組合,直至出現讓人在會議室拍案而起的想法。
將跨界思維作為創作方法,讓品牌內容重新有趣。
以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