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什么廣告會自傳播?


      在這里談的社交廣告,簡單理解為以自傳播為主的品牌內容,與傳統付費投放的品牌硬廣作為區分。


      經常有品牌方朋友在營銷項目中,拍一兩分鐘甚至幾分鐘的“品牌內容”,然后也沒有媒介投放預算,只能在官方賬號發一發,找幾個KOL轉一轉,再刷一刷流量,效果截圖一下就結案了。


      如果沒有媒介投放預算,這一類靠運氣傳播的內容,我建議盡量不要做。


      以自傳播為主的社交廣告,如果不能讓人主動觀看與分享,幾乎就是浪費預算。


      在社交媒體,品牌方如何更好的展示產品與品牌?在方法上什么類型的內容更易于傳播與分享?


      從創作者的角度,我們談談。


      以下,Enjoy:


      KOL創作者,成為廣告人


      之前我談過一個觀點,品牌廣告要么有大預算做投放,要么做事件性內容自傳播,幾乎就是這兩條路。


      從另一個角度,KOL創作者們,逐漸成為內容營銷中的主力軍,甚至對廣告公司與創意人們構成威脅。他們創作的品牌內容,相對更加易于自傳播。


      不難理解,包括網紅自媒體KOL達人與內容機構等等,我們統稱為創作者,這一群體絕大部分的收入來自品牌方的合作,越來越專業的廣告內容,是必然的進化方向。


      從創作端理解,創作者的核心競爭力要從粉絲流量,轉變到內容壁壘。


      之所以很多網紅如過山車般速生速朽,是因為將競爭力建立在流量與粉絲上,一旦審美疲勞,一旦沒有流量,也就失去品牌方的預算。同時這一類網紅的品牌價值是傳播,而非內容。


      真正長時間留在牌桌的,是建立內容壁壘,在C端建立內容品牌與人設,為B端品牌提供垂類內容解決方案。不再是簡單的植入,是更專業的定制化品牌內容。


      從品牌端理解,KOL創作者成為廣告人,將是更好的創意總監。


      一是解決內容角色問題。很多品牌制作的一兩分鐘的社交廣告,在我看來充滿塑料化的精致感,是沒有靈魂的。這類內容沒有解決內容角色的問題。


      能夠帶給內容靈魂的是兩種角色,一種是創作者角色,比如賈樟柯拍的廣告,比如陳可辛拍的廣告,這是具備創作者角色的。二是內容主體角色,誰來表達,誰的故事。找明星是一種方式,用網紅也是一種方式。


      創作者與主體角色,是品牌內容的靈魂,也是大眾主動觀看的切入點。目前很多創作者KOL,甚至兼具兩者角色。


      二是解決傳播流量問題。憑空一個廣告,官方賬號發布,也沒有付費媒介投放,誰看?而KOL創作者們,則自帶固定粉絲群體,解決垂類領域的傳播問題。


      當然,要區分內容對品牌的價值。如果一個內容僅對這一位KOL的粉絲有共鳴,那傳播范圍就局限在粉絲群體就好。


      但如果內容幫助品牌做大眾表達,是客觀上的好內容,那么我建議品牌做更大范圍的付費投放。


      比如做數碼測評的“何同學”,他為數碼產品做一期視頻,除了在自有粉絲群的自傳播,很多品牌愿意投放更多廣告費,為內容擴大影響力邊界。本質上何同學是UP主的同時,也是廣告人。


      為什么以上提的解決方案沒有成為常態?


      問題出在創作端,一是大多都在賺流量快錢,沒有沉下心做內容。二是缺乏專業訓練,對品牌與廣告的理解還不行。


      接下來我們談談案例:


      丁香醫生:IP化品牌,定制化內容


      作為健康領域的頭部創作者,丁香醫生在C端大眾的影響力有目共睹,疫苗事件,權健事件,以及疫情地圖等等全民大事件。


      作為營銷人,我來談B端的影響力,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品牌愿意與丁香醫生合作,甚至獨立開辟了“健康營銷”的賽道。


      我們從專業創作者層面,談談丁香醫生對于品牌內容的理解與傳播,如何更好的以自身專業能力,解決品牌問題,為品牌提供更好的社交廣告。


      先切入案例,丁香醫生的IP視頻欄目《聽皮膚的話》第三季剛剛播完,共8集內容,8個皮膚問題,帶出8個產品的解決方案。



      從健康功效視角切入護膚問題,以真實在職醫生的專業解讀,提供護膚解決方案,順勢帶出產品品牌。


      從品牌策略視角看,這也是好的社交廣告。


      具備創作者品牌


      首先談創作者品牌,所有的KOL創作者或網紅達人們,創作者品牌是立身之本。


      你為整個內容生態提供了什么獨特價值?這個答案就是你的創作者品牌,也是內容壁壘。


      丁香醫生聚集各個領域的專業醫生,參與內容創作與審核,保證內容的專業度與權威性,從醫學的視角介入大眾健康話題,將醫學與大眾建立一條連接通道。


      對于品牌方來說,丁香醫生以及背后的醫學團隊,就是對產品最健康的背書。比如這次《聽皮膚的話》,讓護膚品牌的內容,從美妝視角直接升級為醫學健康視角。


      從社交廣告視角,讓內容獲得信任,是內容營銷的前提。


      創作定制化內容


      再談到內容本身,相比品牌背書,內容更加重要。


      目前絕大部分KOL創作者缺失的,不是“好內容”,是“專業內容”。


      市面上看到的絕大部分品牌內容,都是在“好內容”里夾雜一個廣告,這個拉低了內容的質量,也拉低的品牌的角色。


      簡單解構一下《聽皮膚的話》,首先是內容的專業水準,緊湊的劇情包裝,是促使自傳播的基礎,內容以皮膚為第一視角,以懸疑手法發現皮膚問題,繼而提出解決方案。在劇情與畫面質感上,完全達到專業品牌內容的水準。


      其次是人物角色,丁香醫生品牌是大的層面背書,但在每一個皮膚問題上,都有醫學專家從專業角度解釋病理原因,再推出解決方案。丁香醫生是真實的,出鏡者也是真實醫生,這構建了更專業的可信度。


      三是品牌角色,好的社交廣告,從來不是品牌露出越多越好,而是品牌在內容中的角色越重要越好。


      讓品牌成為內容的點睛之筆,成為問題的答案,觀看記憶才更深刻。


      廣告化大眾傳播


      最后談談傳播,在KOL創作的社交廣告中,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諸如丁香醫生這類頭部創作者,創作的內容不再完全依附賬號主題或某個內容形式,開始創作獨立內容。比如《聽皮膚的話》這個IP視頻欄目,僅作為丁香醫生署名的內容,也是好內容,品牌也原因買單,這叫獨立內容。


      在這次的傳播中,內容在丁香醫生全網賬號矩陣中發布傳統,同時在公域流量進行傳播,在微信朋友圈廣告,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進行大眾傳播,全網獲得超過6億總曝光量。


      這里的重點是獨立內容與大眾傳播,很多品牌會進入一個誤區是,他們自帶流量,省去了媒介費用。


      如果內容值得更廣泛傳播,品牌可以再次大眾傳播,這是必要的。


      總結一下


      創作者與品牌方,是互相成就的關系,社交廣告的進化是兩者共創。


      好的社交廣告,是平衡C端好內容與B端好廣告。


      大多廣告公司生產的是B端好廣告,但幾乎不是C端好內容。大多KOL創作者的內容是C端好內容,但不是B端好廣告。


      今天從創作者這一端思考,如何在好內容的基礎上平衡好廣告。從三個層面總結——創作者內容品牌,定制化獨立內容,廣告化大眾傳播。


      一是創作者內容品牌,我們發現很多創作者是沒有跨平臺的,比如在抖音有數百萬粉絲的創作者,在B站可能完全沒有影響力,別的平臺也一樣。


      而真正形成內容品牌的,是跨平臺創作者,對整個互聯網內容生態有獨特價值與貢獻。比如丁香醫生,在多個平臺都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并不被某一個平臺所限制。


      二是定制化獨立內容,定制化是指以品牌為主導,為品牌定制內容,創作邏輯轉變過來。獨立內容是指如果僅僅是署名內容,不在創作者自由粉絲群體發布,是否仍然是好內容,仍然具備傳播力。


      這一點是最應該提高的,創作者應該更偏向廣告思維,從植入化商業內容,到定制化商業內容。讓品牌在內容中扮演關鍵角色,成為解決方案。


      三是廣告化大眾傳播,在整個傳播環境中,具備創作者角色的內容,更便于自傳播與分享。


      而作為品牌方,花了一份預算,買到一個創作者內容品牌,一位創作者代言人加創意總監,和一支定制化社交廣告,不做大眾傳播,就浪費了好內容。


      創作者與品牌方協作共創,創作者解決內容表達問題,品牌方去解決大眾傳播問題,實現共贏。


      以上。


      點贊(112)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