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談過一個觀點——用戶口碑反饋,是品牌基本盤。
這背后的邏輯是,一個品牌名字下面包含的所有互聯網內容,成為“數字化品牌”,構成一個品牌的全部。
比如我們搜索“完美日記”這個品牌關鍵詞,所搜索出來的所有內容,包括好與壞,優質的與劣質的,名人評價與素人測評等等,構成了這個品牌價值的全部,這個內容的平均分值越高,品牌價值就越高,就越值得消費。
之前朋友圈流行一個段子說,新消費品牌做品牌,先在這個平臺鋪3000個日記,再去另一個平臺搞100個問答,然后上幾個熱搜,基本就能去融資了。
雖是玩笑,但個邏輯是對的,背后的策略就是搜索決策。這些日記與問答,都會被搜索看見。
我們談談“搜索”,搜索在當下意味著什么,為什么還需要搜索?
以下,enjoy:
洞察:搜索是主動流量

首先,搞清楚搜索是什么?
過去20多年的互聯網歷史中,在PC互聯網時代,搜索是絕對入口,是信息入口也是流量入口,當年的老營銷人,都知道一種營銷叫SEO。
但移動互聯網之后,搜索需求似乎被弱化了。首先是APP更獨立,信息不再互通,不再有統一的入口。
然后是信息分發模式,從編輯推薦到算法推薦,從“首頁”模式到信息流瀑布。在算法的喂投下,搜索的需求看上去在降低。
現在的“搜索”,其實都已經是站內搜索,需求被分散到各個APP中,對于熟悉互聯網的人會知道,去知乎搜問題,小紅書搜筆記,在豆瓣看電影,在去哪兒搜游記等等,但這無形提高了互聯網的門檻。
最近工信部的文件要求解除屏蔽,互聯互通,這對互聯網的整體格局,或許會有很大影響。
搜索,仍然是互聯網的核心需求。
對于用戶而言,信息流是被動流量,搜索就是主動流量。
雖然一些快消品可以在直播間看見即下單,但絕大部分決策之前,還是要經過搜索。看別的普通用戶如何評價,看是否有知名大V背書,看是否是網紅產品。
看這個品牌的歷史,是否有知名事件或廣告,當消費后跟別人談起這個品牌時,能談幾件品牌故事。
這些都是需要通過搜索獲得,或者說,搜索能帶來相對全面立體的信息。
對于品牌而言,搜索承載品牌全部的歷史。
我們常常談起品牌資產,現在所有的品牌資產,都將沉淀在互聯網信息海洋中,而最有價值,傳播最廣的內容,也將會是被不斷搜索的內容。比如Apple的經典的Think different。
品牌營銷做的每一次戰役,最終能留下來的,可能就一個詞而已。但公平的是,品牌的任何負面的不好的信息,也將永久被記錄下來,成為品牌歷史的一部分。
對于營銷,話題與熱搜就是搜索邏輯。
敏銳的朋友或許會觀察到,“熱搜”這個入口的流量在近幾年開始大增,用戶更多的點開熱搜,瀏覽熱搜。在算法中心化分發的邏輯下,人們仍然要看熱搜,營銷還是要以熱搜作為KPI。
熱搜的背后就是搜索邏輯,熱搜并不是推薦,而是被搜索最多的關鍵詞,會呈現在榜單上。
我們看到,用戶端,品牌方,營銷玩法上,都還在將搜索作為重要入口。
本質上,搜索是大眾生活中重要的決策入口。
不止是消費或者營銷,在選擇一所學校,選擇一個醫院或醫生,選擇一份工作時,做任何選擇之前,大多都是進去搜索模式,獲取更全面的信息。
那么對于搜索本身而言,要提供什么?
百度搜索重新思考移動化

接下來我們談談百度APP,在跌宕起伏的移動互聯網十多年里,百度搜索似乎沒那么耀眼,但似乎每個人每天還在用百度搜索。
今年百度APP做了一次品牌升級,邀請了新的代言人龔俊,更新了slogan“百度一下,生活更好”。
很多人也看到了,一首龔俊演繹的“百度一下,生活更好”的洗腦歌曲,在線上線下各種媒介中開始投放,也有不少自媒體寫了解讀。
前段時間我去百度大廈,針對品牌升級做了一次交流探討,把這幾個問題拋出來問。
一是品牌升級就只是換slogan與請代言人嗎?二是營銷策略除了比較顯眼的廣告投放,更內在的策略邏輯是什么?三是百度APP未來要成為什么?
談完我得出的結論是,百度APP重新思考的“移動化”,一個搜索APP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應該是怎樣的,應該提供什么,這是百度APP重新思考的問題。
我們談談:
產品形態升級

如果一個項目被定義為品牌升級,那核心是,產品與戰略層面相比之前的變化是什么?
第一個問題是產品層面有什么變化,百度提出三個產品戰略:信息服務化,搜索人格化,內容視頻化。
首先是信息服務化,比如在百度搜“杭州”,會出現杭州的百科、天氣、游記、酒店、旅游線路,知名景點等等,呈現更為立體的結果。
比如搜“幽門螺桿菌”,會進入百度醫典,提供三甲醫院醫生的專業科普,同時提供在線問診與醫院掛號服務。
所謂的“移動化”搜索,我的理解就是更立體,不再是將信息排序那么簡單。
二是搜索人格化,不是網頁信息,而是人的信息。
PC互聯網時代四大門戶是互聯網頂流,新聞網頁是承載形式。但現在,各大資訊與新聞客戶端,幾乎都死了,用戶的資訊需求由雙微一抖這些社交平臺多承載,發布信息的是每一個用戶ID,而非新聞媒體。
移動互聯網承載信息的是人,百度開始在這方面轉型,400多萬百家號是一部分,百度醫典的數十萬三甲醫院醫生也是人格化呈現。以及今年剛剛上線的“問一問”,開始承載長尾搜索需求,可以直接選擇靠譜的人問問題。
三是內容視頻化,包括兩方面,一是沉淀信息的視頻化,各類搜索答案的視頻化,比如菜譜,比如病癥回答,或者科普常識。二是好看視頻,實時視頻內容。
三個戰略方向的產品升級,是百度APP對移動化的重新思考與梳理,我覺得未來可期。
營銷策略升級

再談品牌升級的營銷策略,為什么我一開始只看到了龔俊代言與“百度一下,生活更好”的廣告?
后來我知道,我每天在電腦前10個小時以上,用PC百度比較多,百度的升級更多在APP中。
針對此次品牌升級,在營銷層面提出的策略是:行動預期化、營銷寄生化、感知符號化。
首先是行動預期化,這里的核心是不改變路徑方向,讓用戶習慣順滑的過度。
比如小鎮青年來北京旅游,要搜一下“故宮”,那么搜完故宮之后的行動是什么,是訂票,訂酒店,乘車路線等等全方位的服務。
所以這里的預期,是思考搜索下一步。
然后是營銷寄生化,與我之前談的傳播里著力于產品是一樣的。從產品的改變本身出發,下沉到每一個搜索場景,再從里面長出來。
此次百度品牌升級,一開始是龔俊代言的品牌廣告,接下來我覺得,要更加下沉到產品變革。
比如產品的三個戰略方向,每個方向下是不是應該有營銷內容出來,用真實案例與場景告訴大眾,百度APP變了。
最后是感知符號化,碎片化環境下的ICON化傳播。新的slogan是符號,聚焦生活,聚焦移動化場景。
基于此還將打造“百度APP生活節”,打通線上線下場景,讓大眾真實感知到百度APP的變化。
任何好的營銷,從來都是記住好品牌,達成品牌目標,而非記住好廣告。
成為生活決策入口

人們需要搜索,需要將內容決策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百度APP的此次升級,整體上是基于移動場景下的搜索習慣,進行全新的產品探索。它不再是一個信息中介,而是成為信息與服務的提供者,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決策,幫助大家生活更好。
如果我們展望未來,搜索或許會重新回到決策中心。
信息碎片化是重要的原因,當僅僅是消磨娛樂時間時,碎片化信息或許是主流。
當我們需要作出決策時,完全不能依靠碎片化信息或者單一信息源,需要更全面的了解與對比,了解一個事件的整體,再作出獨立的判斷與決策。
只要做出更符合移動用戶習慣的,提供更全面權威信息的搜索,那么搜索本身,將重新成為大眾生活決策與服務的重要入口。
總結一下

今天我們談搜索,在當下的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為什么還需要搜索,搜索對于大眾與品牌價值是什么?
即便在移動互聯網中各家信息不再互通,但搜索的需求仍然旺盛。
當然展望未來,工信部的此次決定能否執行到位,能否重新聯通,也非常值得期待。
百度APP的品牌升級,重新思考了生活化與移動化的搜索場景,基于信息服務化、搜索人格化、內容視頻化進行了升級。
在我自己體驗一周產品后覺得,這一次百度做對了,是真正符合移動互聯網用戶習慣的搜索,未來可期。
對于用戶而言,搜索是主動流量,通過主動獲取全面信息,以協助我們做出正確決策。不管是生活決策,還是消費決策,都有搜索需求。
幾乎所有的決策路徑都是:看見——搜索——決策。
對于品牌,PC互聯網時代的搜索很重要,現在的搜索同樣重要,只不過更加分散。搜索承載了一個品牌的全部,縱向的全部歷史,橫向的各方評價,都將在搜索中呈現。
品牌的搜索結果,就是品牌的數字化博物館,代表品牌的全部。
不管用戶端還是品牌端,都需要更好的搜索,更獨立的決策。
以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