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個朋友說了一句話:眼下對于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關稅的沖擊可能遠遠不如AI來的大。但大部分人會高估短期內關稅會對業務造成的影響,而卻低估長期AI能造成的影響。

      小貓對這點是很認同的,雖然關稅的影響也是很直接的,但總體來說這還是一個逆歷史進程的過程,并不是直接顛覆性的改變生產關系。但AI是真的來了,這才是可能真正改變很多生產流程的事情。

      隨著AI 的遍地開花,現在做品牌的裝備門檻極大降低——以前要雇設計師、寫手、攝影師才能湊齊的高大上的感覺,現在幾個軟件就能搞定。以前裝逼成本多高啊, 找老外寫英文文案3萬,拍張產品圖請模特+租棚+修圖師,幾百一張, 搞個品牌故事更不得了,4A公司半年起步。


      現在呢? AI 三分鐘給你編18國語言文案,十秒出100張"國際大片"(此處廣告位招租,歡迎AI營銷軟件前來洽談)。但問題來了——當所有人都會變魔術,觀眾就開始挑刺了: 你這品牌靈魂在哪兒呢?

      前幾天有個朋友說想出來做營銷公司,主要業務還是品牌建設的那三板斧。

      我說前幾年可能還行,現在這種模式就得慎重考慮了了,畢竟現在AI可能一天就可以給你出幾百版,你隨便挑,現在如果沒有一些實打實的業績,純靠講故事,怕是已經行不通了。

      小貓覺得,AI本身沒有對錯,也不是說用或者不用AI就比另一方更高級,回到品牌的本身,AI更多的還是輔助的功能。但確實AI會撕掉一些所謂的品牌公司的遮羞布,那種純靠砸預算但沒有什么實質的品牌包裝,將會越來越不值錢,但這卻會凸顯另一個方面:就是你的品牌的實質到底是什么?

      個人認為在內容制作的門檻降低的前提下,未來的品牌核心競爭力主要就是三個部分:

      第一你有沒有定義需求的能力?

      在中國,現在只要一提到產品,基本上所有人都會大講供應鏈,但其實產品能力不僅僅是供應鏈。在我看來,供應鏈主要指的是制造工藝、量產以及生產管理方面的能力,而在中國,工廠的供給還是比較充足的。

      但目前國內比較缺乏的恰恰是產品開發和設計的能力。這些年走訪了很多工廠,小貓的一個比較大的感受,就是大部分的工廠在翻版或是抄襲(當然現在都叫借鑒)是非常優秀的,其速度之快,質量之好可以超乎你想象。但是有自主開發和設計能力的工廠就寥寥無幾了。

      少的原因也并不是他們做不到,而是沒有這個需求,因為這個需求本來應該是品牌方提出的,工廠應該負責制造,本來就不應該指望工廠去做產品開發。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外貿工廠轉內銷就很困難,外貿訂單都是客戶把需求提的明明白白,工廠照做就好了,但是很多國內品牌方根本就不知道需求是什么,甚至品牌還指望著廠家給他提出建議。

      對比老外那種先以MVP形式開發出一個產品,然后再千里迢迢來中國找工廠生產,中國電商往往還是跑品思維:現在有什么爆品?我來跟一下。

      所以未來如果中國的品牌想要真的走向國際,能參與國際競爭,必須得有自己的產品開發能力,但這恰恰是小賣家比較難做到的。

      對于普通賣家來說,把圖片做好一點,或者文案原生一點,在目前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但要真正去開發一些新的產品,沒有很多年的積累,都是很難做到的。

      因為畢竟很多大賣家也是在做了很久之后,才能說有一點點產品開發能力。真正有比較完整的產品開發流程和體系的公司,都已經是很大的公司了。

      當然,對于普通小賣家來說,也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誰能一直有了解用戶需求的意識,誰能持續了在產品端進行投入,長期來看都會更容易建立品牌的壁壘。

      而恰恰是這種需要比較重的,比較涉及實體的,反而是AI不太容易能取代的。

      第二是你是不是懂內容的復合型人才?

      什么叫復合型內容能力呢?之前的內容能力往往是劃分得很單一的,比如攝影師只負責把原始素材拍的清楚明白就可以了,剪輯也只用按照一些基本的套路去發揮,至于文案之類就更是,甚至都不涉及圖像類的。

      但在AI的時代,這些單一的技能都很容易被取代,比如未來可能很難想象還會有修圖師這種職業,可能大部分圖片在拍照的一瞬間就已經被修好了。

      但是AI可以提供無數種選項,卻唯獨不會自己選。在海量的AI內容中,怎么選出最合適這個產品的,以及從人的審美角度看最符合人的觀點的?這才是人應該要做的工作。

      換言之,AI可以執行,但是他需要人的指令,所以人怎么提出這個指令以及在他生成的內容中怎么進行選擇就變得很關鍵。而這些需要的就不僅僅是會拍攝或者剪輯這種單一的基礎技能,而更需要的是在整個人文層面上,對于產品,對于文化,甚至對于整個社會的理解。

      而這種軟實力恰恰是比較需要長時間積累,而且不好一下子培養的。比如20年前剛進入互聯網時代,第一代新媒體成功的人很多都是以前的紙媒轉行來的,原因就在于,雖然媒介發生了變化,但他們對文字內容本身的感知能力還是在的。

      而與之相反的是,短視頻時代,第一波吃到紅利的卻很多是外行,原因就在于短視頻的核心是要有人味兒,要貼近生活,而恰恰是這些沒有經過傳統媒體訓練的人在這方面有最強的積累。

      AI時代的營銷需要的到底是怎樣的軟實力?這點我們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去驗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他不再是單一的技能型,而是整體的內容創作和創意能力。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也意味著你的學習邊界得不斷被拓展,以前你可以一招先吃遍天,一個很普通的技能可以用很多年。但現在可能你是一個攝影師,你不僅要了解點藝術,還要了解點產品,以前你產出的只是一張照片,但現在你可能還得想這張照片用在廣告的效果會不會好、用在社媒的效果會不會好?

      所以我感覺,AI帶來的看似是一種技術平權,但其實是一種對人更大的分化,AI就像一個非常厲害的機器,你要么學會操縱他,要么就會被他無情替代。

      但是學習操作這個機器本身,也是一個比較難的項目。

      第三就是作為人的共情和理解能力。

      現在的AI商業化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AI味還是很重,那么操作AI的人能不能把AI變得更像真人,就考驗的是一個人的底層素質。

      最近在面試一些小朋友,我的感受特別的明顯。同樣都是在用AI回答問題,你還是能明顯的看出,有的人是在AI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做了一些修改,而有的人就是完全照搬。甚至有的人連那幾個軟件輸出的格式都沒有變,每段話開頭都是三個#。

      真正優秀的AI操作員應該是把AI作為工具輔助人的工作,而不是徹底變成AI的奴隸。根據AI輸出的結果,有自己的判斷認知,加入自己的觀點才是一個真正好的結果,而這也是人的核心意義。

      很多人問小貓說,以后是不是客服、網紅BD這種非常基礎執行的工作就完全不需要人了?我說我暫時持保留意見,因為你想想你每次給客服打電話的時候是不是都在不停要求轉人工?

      其實現在大部分的模板已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為什么還是會有人工?就是因為人的隨機應變能力和情緒安撫能力,再一些場景還是無法替代的。特別是在面對真人工作的時候,很多人還是天然的需要真人。

      那么對于品牌來說,怎么讓一個品牌有所謂“人的溫度”就反而變得更加重要。特別是在未來AI內容可能鋪天蓋地襲來,讓一個品牌有真人感,反而可能變得很稀缺。

      就好像在美顏濾鏡非常普及之后,天然的美女反而變得更稀缺了。

      大家用的AI工具都是一樣的,品牌套路都是一樣的,就反而會讓那些有特色的、有人的巧思的品牌凸顯出來。

      總結一下

      小貓認為,現在AI帶來的是一種技術平權,其實對很多品牌建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同時AI 是工具,而非目的。我們要學會駕馭它,讓它為我們所用,而不是被它所左右。


      在這個過程中,品牌的實質會真正凸顯,這也是真正的考驗品牌核心競爭力的時代。大幕開啟,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這個時代的弄潮兒,會是你嗎?


      往期回顧:

      危機時代下,出海電商何去何從?

      長文:2025 跨境電商十大預測

      為什么品牌出海大部分人都在虧錢?



      點贊(7)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