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中,實現傳統意義上的大眾傳播變得越來越困難。曾經,電視廣告尤其是在央視黃金時段投放的廣告,能夠幫助品牌實現廣泛的人群覆蓋和深入人心的影響力。
如今,這種一刀切的傳播策略已不再奏效。平臺多元化讓觀眾分散在各種媒介上,而算法中心化則使得內容傳播更加傾向于特定的用戶群體,這導致真正的大眾傳播幾乎不可能實現。
在這種背景下,品牌需要轉變思維,采用更加精細化的圈層傳播策略。在線上,品牌做圈層營銷聚焦于特定人群,可以最大化地覆蓋并守住這部分用戶。
但對于廣闊而分散的下沉市場,我認為品牌還是要回到線下,以圈層思維做區域營銷,化整為零,更具針對性地逐個擊破,實現星火燎原之勢。
我們來談談如何用圈層思維,做好下沉市場的營銷,希望對你有啟發。
以下,Enjoy:
一、下沉市場,就是區域營銷
當我們談一線城市的白領人群時,可以將他們看作是一個整體,他們有整體趨同的審美與品味,品牌營銷基本可以一次性觸達,實現對這個群體的整體覆蓋和影響。但當我們談下沉市場時,談的是數百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和習俗習慣的3-6線城市,可以說一個城市就是一個圈層。
這些城市的差異不僅體現在不同的地域、習俗上,也反映在消費者的城市認同感上,這種認同感往往比興趣圈層的認同感更為強烈。因此,當我們做下沉市場的營銷時,本質上是在做一個城市圈層的營銷,核心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要在城市中心做事件,成為本地新聞。在下沉市場中,人們對城市的認同感更強,像城市中心的大型事件,在一線城市已經是常規操作,見怪不怪,但在下沉市場卻很容易成為當地的熱門新聞,受到關注。品牌應該通過舉辦具有吸引力的線下活動或事件營銷,來吸引本地媒體和大眾的注意。
其次,要結合本地達人和產品進行線上推廣。本地的KOL在當地往往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指引當地消費者的行為,品牌可以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和粉絲基礎,擴大城市中心事件的覆蓋度。同時,品牌的App也應該進行本地化定制,通過特色內容或針對性的活動,增加本地用戶的參與度和互動性。
再次,要提升城市可見度,激發公眾討論。在小城市,跟風效應明顯,人們傾向于模仿和討論周圍人的行為和選擇,因此通過提升品牌的公共可見度和參與度,如在公共交通或其他高流量區域投放廣告,或者通過舉辦公開活動讓人們看到實際參與情況,可以引導更多人討論品牌事件,大眾的討論又可以激發他們的參與欲望。
最終,品牌通過線上下的整合營銷,激發公眾的廣泛討論,形成積極的城市口碑,進而觸發自來水效應,使品牌信息在消費者之間自然傳播,實現在下沉市場的聲量增長和廣泛認可。
二、餓了么,向下沉市場去
從去年冬季開始,餓了么在下沉市場發起了一場覆蓋數百城市的大規模營銷戰役。
戰役深入挖掘低線城市用戶對食物溫暖和快速配送的需求,通過將“送到還燙嘴”作為品牌差異化信息,并以鍋為核心符號,成功打造了與消費者生活密切相關的情感鏈接和社交影響力。
在線下,餓了么特別針對春節返鄉人群,推出了一系列目標明確的營銷活動,如顯眼包、刷墻廣告、城市中心的打卡互動點等,顯著提高了品牌在節日期間的可見度及用戶參與度。
經此一役,元旦期間,餓了么在全國三四線城市外賣訂單同比增長100%,應季的川渝火鍋、湯鍋、燜鍋等暖身驅寒的品類增幅迅猛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99%、144%和117%。展開講講:
1、區域營銷,提升品牌可見度
針對下沉市場,餓了么以“都是我的鍋,送到還燙嘴”為口號進行整合營銷。這個口號巧妙地區分了與競爭對手的差異,并通過“放心點,準時達”得承諾,回應了用戶對快速和溫熱外賣的需求。這一策略尤其適合下沉市場中的用戶,在冬季寒冷時期,他們更加渴望能夠迅速享受到熱騰騰的美食。
在此洞察下,通過系列幽默且具有反差風格的TVC廣告,餓了么塑造了自己作為超級“背鍋俠”的形象,廣告涵蓋了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如工作壓力、家庭瑣事,甚至情侶間的小爭吵,都用一頓熱乎乎的外賣來解決,增強了品牌的親和力和用戶的情感共鳴。
在執行層面,餓了么在208個城市中的核心商圈開展了各式各樣的線下活動,結合本地達人的線上推廣和直播,實現了線上線下的強效互動,同時通過端內本地活動設置,引發用戶線上互動,到線下參與活動。這種傳播策略,相當于在每個城市都部署了一個線上、線下,產品、營銷端整合的營銷項目,不僅大幅度提升了品牌在當地的知名度,也重新喚醒了消費者的使用習慣。
通過這些營銷活動,餓了么在多個城市登上本地熱搜話題,如成都的火鍋相關話題,潮汕的圣誕節相關話題等,引發了當地用戶的關注,提升了品牌在這些城市的可見度。
2、整合產品媒介,撬動多方參與
營銷在今天已經不是單打獨斗的年代,聰明的品牌應該整合產品資源和生態合作伙伴一起參與。在冬日戰役中,餓了么通過整合產品媒介,成功撬動了商戶、用戶以及騎手的廣泛參與,共同放大了營銷的聲量。
從產品端出發,餓了么啟動了豐富多樣的本地福利活動,激發用戶的參與興趣。與此同時,本地商戶的積極展示,無論是在門店的顯眼位置投放的宣傳海報、貼紙,還是在產品包裝上的品牌元素,都大力推動了品牌的線下可見性。而通過在城市中心合作舉行的各類打卡活動和互動游戲,餓了么進一步加強了消費者對品牌活動的參與度。
騎手作為外送服務的直接代表,通過換裝特制的服飾和外送箱,成為了城市行動中的廣告,這些廣告在城市中大規模流動和擴散,有效提升了品牌覆蓋度。這個戰術不僅讓餓了么的品牌信息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也讓用戶在接觸的每一點上,都有機會重新連接到餓了么的產品和服務。
這一整合的營銷策略,充分喚醒了本地用戶的注意力,刺激了他們重新使用餓了么的積極性,同時也為用戶提供了無縫的品牌服務體驗。
3、春節戰役,城鄉潮流互通
春節是一年中城鄉流動的最高峰,也是城市與鄉村信息互通的節點,因此讓品牌信息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相互流動,能帶動品牌在多線城市的曝光。在這點上,餓了么做了兩件事。
首先,餓了么推出了特制的“顯眼包”,這些由大號編織袋做的包實用且醒目,城市居民在返鄉時攜帶這些包,自然而然地將品牌信息帶入鄉村,使得餓了么的形象在下沉市場廣為人知。這種設計既符合春節回家的實際需要,又在不經意間完成了品牌傳播,這種傳播對于下沉市場的影響我認為要高于傳統廣告。

其次,餓了么在鄉鎮地區做了“刷墻”營銷,刷墻文案針對回鄉和返城做了不同的設計。回鄉的墻體廣告以鮮明的本地化標簽,如@用戶標識,吸引鄉鎮居民的注意,營造了一種溫馨的返鄉氛圍。同時,也針對KOL制作了定制的刷墻廣告,讓kol助推曝光和促進普通用戶參與。
返城的廣告則真誠地讓用戶進城多帶點家鄉貨,因為餓了么點不到,主打反向關懷。刷墻廣告不僅增加了品牌的可見度,也促進了用戶的參與和互動,提升了品牌在當地的認知度和好感度。
這些營銷設計在社交媒體上形成了自發傳播,在抖音、小紅書上,不少用戶發出關于“餓了么農村廣告”的自來水熱帖。通過這種區域營銷方式,餓了么成功地促進了品牌信息的雙向流動,帶動了品牌在多線城市的廣泛曝光。
在整個活動中,餓了么的刷墻廣告累計覆蓋區縣371個,涵蓋墻體點位3300多面,曝光規模達19.8億。相關傳播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媒平臺投放曝光8317萬。春節返鄉、農村刷墻有效地激發了用戶情緒,引發大量自來水輿論發酵,超102萬用戶在抖音自發參與分享及討論。
三、總結一下
在當今的傳播環境下,我們可以將“大眾”劃分為兩個主要群體:
一是居住在一二線城市的白領人群,他們可以看作一個整體性的圈層。
二是生活在三至六線下沉城市的廣大用戶群體,他們構成了分散的區域市場。在數字化浪潮中,這群用戶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但差別在于,由于習俗、文化等差異,每一個城市都是一個獨特的圈層,無法用一種方式全面覆蓋。
對于下沉市場,營銷策略本質上是采用圈層傳播思維,以區域為單位,逐個擊破。總結3點:
一是在城市中心做事件,制造本地新聞。在下沉市場中。用戶的城市認同感通常較強,因此在這些區域策劃的活動更容易引起共鳴,成為當地的熱點。這種策略不僅能夠吸引用戶的注意力,還能夠通過新聞媒體和社交平臺的傳播,極大地提高品牌的可見度和影響力。
二是整合產品和媒介,擴大營銷覆蓋面。通過線上的營銷活動、產品的針對性設計以及與生態合作伙伴的聯動,品牌能夠觸及更多用戶,創造更多的互動和參與機會。這種整合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品牌的市場滲透率,并且通過多渠道的聯合傳播,增加品牌與用戶之間的互動頻率。
三是激發當地用戶討論和參與。將營銷活動轉變為城市關注焦點,能有效激發用戶的討論和參與。用戶的討論不僅能擴散品牌信息,增強用戶的品牌忠誠度,還能建立強烈的社區參與感,推動品牌信息的自然傳播,讓營銷和討論形成正循環。
以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