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每周(如果不鴿)更新投放經驗教訓,公眾號回復“微信群”一起加群討論投放技巧(上班摸魚),分享轉發的人祝你爆量。


      ***本文特指應用下載類型的廣告***


      為何特殊寫明是Facebook數據差異而不是Google,因為Facebook和第三方的差異實在太大了,而Google我們通常是直接用的第三方的歸因來優化(Firebase的我用的少,估計同樣會有問題)。


      通常情況下,我們在投放下來Facebook廣告的賬戶數據一般會比第三方的多,顯得單價比較低。尤其是老產品投放周期長以及投放量級特別多大的時候。而Google如果使用了第三方的歸因數據,會反而Google的數據比第三方的少,賬戶單價比第三方的還要顯示的高。


      為什么會有差異?


      先要說第三方的歸因邏輯。

      通常來說第三方都是按照最后一次點擊來統計歸因,不論之前這個用戶從哪里點擊了廣告,都看最后一次點擊是哪個渠道,安裝就算給哪個渠道,通常大家又都是往前追溯7天的點擊,視頻廣告追溯1天的觀看,另外第三方通常可以自己設置一個再歸因窗口期,默認90天,可修改,第一次安裝后卸載了重新安裝是否算成新安裝的一個窗口期。

      The Re-attribution window is a time frame starting from the first install time during which re-installs cannot be attributed as new installs. These re-installs are ignored unless they originate from a re-targeting campaign

      舉例:A用戶先在Facebook點擊了廣告,沒有下載,之后又點擊了Google的廣告,依然沒下載,等隔兩天后,用戶從榜單看到產品,并且主動下載了,第三方會認定A用戶是Google渠道帶來的安裝,并且判定Facebook給了一次助攻。

      舉例2:A用戶從Facebook點擊了廣告并且下載了,中間沒有被其他渠道截留,第三方把安裝算給了Facebook,但是用戶在用了幾天之后卸載了,但是用戶在90天+之后,再通過了Google的廣告點擊并且安裝了,第三方再次將安裝算給了Google。


      其次說Facebook的歸因邏輯

      Facebook的邏輯比較簡單,1天內點過我廣告的算我的,1天內看過我視頻廣告的也算我的,后面不管你是否點了其他家的廣告,都要算成我的,這里需要注意,Facebook也可以設置自己的窗口時間(現在可以選擇1天點擊,和一天點擊或者觀看,應用事件的可以選擇7天點擊,但是我印象中Facebook早期的歸因可是28天)


      同時Facebook還有更高級的歸因邏輯,一個用戶有不同的設備,在A設備看過廣告,在B設備也登錄了同一個Facebook賬戶,在B設備沒有點過廣告,但是B設備最后安裝了應用,那么這次安裝也要算成Facebook的,對了,這里哪怕A是安卓,B是IOS,所以經常會看到IOS的安裝數據中出現了IOS的campaign信息。


      當然,在Facebook更新了最新的SDK之后,有了高級應用匹配就更厲害了,在A設備點擊過廣告,在B設備中并沒有登錄Facebook,或者安裝Facebook應用,但是在應用注冊過程中,使用A設備登錄的Facebook賬號的郵箱或者手機,那么Facebook也覺得B設備的安裝算Facebook的。具體參考之前的文章:

      復工第一篇:Facebook 應用版高級匹配

      Facebook文檔中沒找到 Re-attribution window的相關概念,但是理論上肯定有卸載應用后再次安裝算新安裝的機制,而且Facebook大概率不需要卸載APP,而是相對于Facebook自己的APP不活躍多久后再次活躍就會算成新增。(不確定,有待論證)


      第三方和Facebook之間如何計算安裝

      一般來說其他渠道都是直接通過點擊了第三方的統計鏈接后,安裝了應用,并且由第三方直接把安裝歸因再發給渠道,一般情況下由于數據丟失以及反作弊的機制,所以通常情況下渠道拿到的安裝數會比真實統計到的安裝數要少。

      但是Facebook比較特殊,所有Facebook廣告并不需要點擊第三方的鏈接安裝,而是直接到應用商店安裝后,第三方最后根據最后一次安裝的設備信息再去找Facebook要campaign以及adset,ad層級數據,然后在dashboard上展示出來。


      加上包含了第三方的防作弊等等,以及包含是否跨設備,歸因窗口期等等,Facebook最終在自己后臺上顯示出來的數據一定會大于第三方顯示的數據,這個在推廣的量大,渠道多的時候會更明顯(如果有網盟作弊,搶走最后一次歸因估計數據會更明顯)。

      另外,長期推廣的應用并且卸載并且重復安裝概率比較大的時候也會非常明顯,因為兩邊在算再歸因的窗口期也不同。


      衍生到另一個問題,當應用推廣的時間非常長,并且又屬于卸載率比較高的那種,這時候推廣會遇到一個 注冊率非常低的現象,這時候可能其實并不是買到的用戶質量低,而是你又掃到了之前卸載你的用戶,因為再歸因的問題導致統計成新安裝,但是人家之前注冊過無需注冊,所以注冊率會比較低。


      第三方和Google之間數據

      如果你用firebase來做廣告數據歸因,我估計會遇到和Facebook相同問題,但是我一直用的是第三方數據歸因,所以每次都是Google數據會比第三方還少,實際原因和前面提到的這個衍生問題有關,第三方在統計再歸因用戶,但是google并沒有(或者其他窗口期)統計再歸因用戶。


      當然其實還有很重要一點可能大家忽視,Google在長期投放中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尤其是跑安卓設備,畢竟安卓是他自己的,Google在推廣的時候能優先給新買設備的用戶曝光廣告,這樣也能減少再歸因用戶。


      如何看到兩邊數據差異

      到后期一定會存在Facebook單價過高的問題,通常只能適當控制價格,爭取將Facebook在第三方的顯示價格和其他渠道價格差距不要太大。同時接受這個數據,畢竟你也不能不跑。


      投放上應該怎么處理:

      1,均衡預算,多跑點其他渠道。

      2,控制回收,Facebook雖然在后面跑下來相對會比較貴一些,但是好在可以跑精準的老用戶,以及某些核心人群,控制花費把預算放在核心人群上。

      3, AEO,VO優化,找最核心的人,單價貴點就貴點了。


      關注公眾號,每周(如果不鴿)更新投放經驗教訓,公眾號回復“微信群”一起加群討論投放技巧(上班摸魚)

      寫完后看到大家發一個”朕已閱“也是鼓勵


      點贊(2)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