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是我的風格,先寫點廢話,正文在最后。

      我越發覺得兩種能力非常重要,獨立思考和總結能力。具有這兩種能力的人,遲早會在某個領域嶄露頭角。

      就拿公眾號寫的好的人來說,并且持續寫的那種人。一方面,ta一直有話題可寫,是因為ta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某個話題有自己的看法。

      我記得粥左羅老師在《學會寫作》里面講到選題環節的時候,說總是不知道該寫什么怎么辦,他提出要“對這個世界要有點意見”。

      這句話其實很值得我們思考,如果我們對凡事都提不出自己的意見,那真的是很可怕,說明我們大多數時間都沒有進行獨立思考。

      另一方面,公眾號寫的很好的人,總結能力一般也很強,不然不可能把獨立思考的結果總結整理出來。總結能力強,才能把思考結果和從別人那里學到的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為自己所用。

      我自以為我現在的獨立思考能力比以前提升了很多,但是總結能力還是差很多,多少年了,幾乎沒什么長進。寫公眾號也是為了刻意練習一下這個能力,還得繼續加強訓練。

      為什么要說這兩個能力呢。對于跨境電商,其實我算新手,從2017年才開始正式起步。不過4年時間也不算短了,跨境電商算是我專注時間最長的項目了。這4年時間,看到了太多的人,在跨境電商,再說具體點,在獨立站另有進進出出的。很多人轉行了,很多人換方向了。

      很多人,看著最近幾年獨立站行業風生水起的,也摩拳擦掌,想要殺進來干一票。我對這些朋友的建議就是,別著急動手,先獨立思考一下獨立站是不是適合自己。

      相比亞馬遜、Etsy等平臺模式,現在獨立站的門檻其實很高,已經不是dropshipping就能簡單賺錢的時代。產品、流量、物流、售后,哪個環節都很重要,都要做好,對團隊的要求很高。何況大部分人都是soho起步,精力有限,哪個環節掉鏈子,最后都做不起來。而亞馬遜,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新手的模式,只要你把產品做好,八成是能夠做起來的。

      如果你在生財有術社群,可能看到過@seven老師的精華帖子,真的是名副其實的亞馬遜從0到1 指南。其實照著他的帖子抄作業,可能大部分電商新手都能入門。因為核心可以說就是選品和開發產品。這個我是有一些體會的,我有一款亞馬遜FBA產品,雖然每天的單很少,但是一直持續出單,前幾天沒注意看庫存,還給斷貨了。我是一點運營都不懂,連跟賣自己都不懂,listing也沒有評論。

      而說回獨立站,還是那句話,今非昔比,上面說了,影響因素太多了。你看別人成功,即使你照著做,也不見得怎么樣。我這么說并不是為了嚇唬誰,給自己減少幾個競爭對手。這完全沒必要,市場太大了不是嗎,我們才能分多少蛋糕。

      再比如說流量方面,大部分人入局獨立站,都是從Facebook+Shopify的組合入手。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是在搞Facebook,跟風者居多。

      但是有一波懂得獨立思考的人,去搞Google Shopping+Shopify。等到Facebook搞不動的人發現這個模式賺錢了,又跑來搞Shopping了。

      說這么多,主要是給大家提個醒,在開始行動之前,能夠獨立思考,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模式,而不是一味跟風。

      這篇文章不是要講如何獨立思考,這么專業的問題我不太敢聊。但是有個很好的獨立思考方法,就是Think different。我們終于要進入今天的主題了。

      我們重新簡單說一下獨立站的方向和模式。首先,從細分市場入手的思路,是越來越被人認可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垂直站。恰好本周讀《營銷管理》第9章,書中提到,什么才算是個有吸引力的細分市場?

      那就是:進入壁壘很高 & 退出壁壘很低。新公司不好進入,做的差的公司很容易轉行。進入壁壘越高越好,這個我懂。但是我卻從來沒有從退出壁壘這個角度考慮過。不但細分市場,獨立站選方向和模式的時候,我覺得也可以從這兩個角度來考慮。

      書里舉了個例子:航空公司就是進入和退出壁壘都很高,所以經濟下降時,不掙錢還得硬挺。

      我舉個獨立站的例子:不說精品站,DTC,就拿dropshipping模式,進入壁壘和退出壁壘都很低,導致涌入的競爭者太多,讓選品和獲客都陷入紅海。如果聽過出海筆記社群關于獨立站爆品模式的直播分享,dropshipper們可能要被嚇到。我們能想到有人把爆品模式整理成SOP,復制擴大規模。萬萬沒想到人家能把整個鏈條系統化,選品自動化、一鍵跟賣、一鍵上廣告。dropshipping已經到了拼系統的階段,核心競爭力是系統了。

      那說到我們今天的主題,POD模式,本身也是dropshipping模式,進入壁壘也很低,雇幾個設計師,或者從素材網站找圖片,就可以開搞了。但是實際情況是,做過的同學會發現,POD看起來很香,做起來并不香。

      其實我們可以從差異化的角度,來選擇進入壁壘比較高的細分POD市場。今天給大家介紹的POD模式做差異化的方法其實說起來比較簡單,就是從技術層面做創新,做差異化。

      今天的案例本來是不想分享出來的,因為我自己是打算要做類似產品的。不過上次在北京線下聚會我分享了,今天就再寫一下也無妨,其實也沒什么黑科技。

      案例:https://wordart.com/

      這是一個詞云生成器工具站,他的盈利模式有兩種,一是下載高清圖片收費,二是可以直接購買生成圖片的POD產品。

      流量很穩定,主要是SEO和直接訪問流量。


      這是電子版圖片的價格:
      如果想直接購買實物產品,他會自動跳轉到zazzle.com上他的店鋪,他通過API,把圖片傳給zazzle,自動生成了所有產品的listing,包括效果圖。其實跳轉到自己的獨立站也行,但是跳轉到zazzle也有好處,大平臺能起到背書的效果。zazzle和上篇POD文章提到的redbubble屬于同一類的POD網站。


      這個案例給我的啟發:
      1. 電商的本質,還是解決用戶的需求,挖掘需求比選品更重要

      2. 挖掘長期存在、穩定的細分的需求,滿足需求,就能讓用戶為之付費

      3. 找工廠開私模開發產品,和從技術角度實現POD差異化,本質上是同一個

      目的,都是為了建立競爭壁壘

      我做電商之前是產品經理,互聯網公司做需求那種產品經理,非亞馬遜開發產品這種產品經理。我發現身邊很多產品經理轉行做電商,其實我們產品經理并不是一無是處,在挖掘用戶需求方面,還是有很優勢的。尤其是還會寫需求文檔,畫畫原型,還能兼職干運營。就差個程序猿就能啟動任何項目了。

      上面我只是舉個例子,類似的模式還有很多,可以自己去發掘,后期我也會繼續給大家分享。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經歷,分享一下如何找程序猿來實現我們的想法。

      會編程的人不多,大部分人還是要找技術外包。如果身邊有熟悉的程序猿可以合作,那很方便,溝通成本會很低。沒有的話,就只能找找國外的外包了。

      建議在Shopify上做二次開發,Shopify的生態很成熟了,支付、營銷以及其他第三方模塊都很成熟。自己開發的話,不但慢,而且不一定穩定,后續會很麻煩。所以這里就遇到到一個問題,國內做Shopify二次開發的團隊并不多,而且收費也比像印度這些地方要高。

      如果找國外外包,溝通成本要高一些,需求溝通方面很容易出問題,要多注意,最好能給他們出稍微完善點的需求文檔,自己不會寫,從網上找產品經理幫忙寫,再簡單畫畫原型圖就行了。

      國外的外包網站,我用的多的是Upwork、Fiverr,首推Upwork。Upwork上IT外包,以印度人居多,我并沒有用過印度人,一來聽說他們口碑一般,二來我對阿三有偏見(貌似他們對我們偏見更大,GMC不給通過的,都是阿三審核人員)。我發現巴基斯坦人不錯,便宜又好用。

      關于IT外包,阮一峰的博客上有一篇譯文:我的外包經驗:印度、中國和菲律賓(譯文)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20/02/software-outsourcing.html,很有意思,可以看一下。

      外包流程比較簡單,和我們國內的豬八戒類似,把大致的需求寫好,發布任務就行,會有人來接任務,我們根據他們的留言信息和他們的profile,進行篩選。

      比如:賺到的傭金越高越好,Job Success越高越好,95%以下我基本上是不考慮的,TOP RATED最好。

      Upwork上找外包也沒有什么更多的技巧,外包這件事就和公司招人是一個道理,也是不斷試錯。試出來的,就是自己的資源,這種資源別人很難和你共享,這也算是我們建立護城河的一部分。

      另外一個找Shopify技術外包的方法,就是到官方網站認證的開發者網站去找:
      https://experts.shopify.com/

      比如我們要自己開發一款私有APP,來實現某個功能,可以這樣篩選:

      官方的開發者中心有個好處,我們可以篩選開發者所在地區和語言,遺憾的是,沒有找到我們中國的認證團隊。這也給我們國內的開發者提個醒,能盡快入駐Shopify開發者中心,應該還是能享受到一些紅利的。

      這里我發現,一些美國公司的開發費用并不高,我給一個公司提了個需求,他給我的報價還沒有超出我的預期,讓我感到比較意外,可能是在美國開公司的阿三,也說不準。


      今天分享的這種POD差異化的模式,不是從選品角度入手,而是從解決細分需求入手。只要掌握了這個思路,視野就會開闊很多。因為還有大量的細分需求沒有被滿足,或者說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后面再給大家分享其他案例。

      打賞不打賞的,點個“在看”唄


      點贊(39)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