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ROI、效果、轉化、鏈路等一系列詞語的裹挾下,再談“廣告”就會顯得老舊,如果談如何做好一張戶外海報,就感覺一夜回到20年前。
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一張像樣海報了,在電梯、公交站、地鐵等戶外場景,上面的內容都千篇一律,像城市未愈合的傷疤。
我想談談“現場廣告”,與場景現場發生關系,與現場人群產生連接。
以下、Enjoy:
一、現場廣告:廣告融入場景

前幾天在朋友圈刷到這張,我獲得了巨大的認同感,甚至有點小感動,我本人真的在迷宮般的陌生商場找商場某個門找很久,這個痛點太痛了。
沒有人會反感這樣的廣告,更多人會感謝,因為真的有用。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現場廣告”,與所處的現場環境發生關系,與此時此刻的人群產生連接,讓廣告成為這個現場的一部分。
相對于品牌立場自說自話的賣點叫賣,顯然這種現場廣告更能被看見,被記住。這是廣告人應該做的廣告,好廣告是對媒介現場的建設,而非破壞。
現場廣告的策略邏輯是:基于媒介場景的特質,現場人群的屬性,來創作廣告內容。
完整的媒介是場景+人群,然后是廣告內容,同時人群與內容產生連接與對話,本質上也是一種共創。比如商場打車點,人群根據廣告內容設置打車點,就是與品牌完成了一次共創,廣告并不孤立存在。
首先看傳統媒介的場景,公交站牌、地鐵燈箱或通道、戶外大屏、電梯廣告等場景,這些都是典型的傳統媒介。
這幾乎都是固定場景下的媒介,人群也是相對特定,公交站牌的人群就是等車或走路路過的人,那么這部分人在此時此刻的心境是怎樣的,如何與品牌產生連接,這是創意需要思考的。
其他場景也一樣,創意人要置身創意現場,感受現場人群的需求,然后再創作創意。如果廣告在哪里投放都不知道就想創意,我認為是不負責任的。
然后再看線上社交場景,雙微一抖,B站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同樣適用現場廣告。
每個內容生態的屬性不同,性格氣質也不同,B站的內容不適合抖音,小紅書的內容也不適合微博,這是平臺現場。
當選定一個主陣地后,首先要融入這個平臺現場,選擇微博就是做熱搜話題,打造話題輿論,但小紅書或B站則是完全不同的邏輯。
其次是媒介現場,比如要投開屏,信息流,或具體點位,每個點位的環境與用戶心理不一樣。如果達人共創,需要考慮的則是達人本身的內容屬性和粉絲屬性,如何與品牌融合。
所有媒介都可以創作現場廣告,其實需要更加用心做廣告,站在消費者立場上,身處媒介環境現場,思考品牌與大眾的溝通語言。
很多人會擔心執行的問題,定制化與精細化的媒介意味著巨大的工作量,不同部門的密切協作,以及不太容易做到規模化。
但我覺得,其實就是最大程度的“用心”,多想想,多做一步,無非是工作量更大一些。但你要做所有人都無視的廣告,還是能與現場觀看者發生互動的廣告?
二、滴滴:從做好一張KV開始
滴滴在商場的那張海報,引起我強烈的好奇心,于是找來這次項目的整體傳播,看看滴滴在做什么。
今年滴滴品牌的全年溝通主題定為“認真對待每一程”,我們看到的內容,是基于這個主題開啟大眾傳播。
品牌內容主要分兩個部分,一是一支品牌TVC,二是在北京、杭州、成都、長沙投放一組平面海報,也叫“巨型城市便利貼”。
這個案例有意思的點在于,滴滴品牌沒有選擇從大的層面講品牌宣言或者雞湯,而是深入產品的每一個細節,挖掘一些特別有用但不希望你用到的功能點,來體現“認真對待每一程”這一價值觀。
深入使用場景,與用戶對話。
我們從策略、內容、傳播三個層面簡單復盤理解一下,如何用心做廣告,如何深入現場與用戶對話。
1、策略:以有用的產品,支撐價值觀
首先策略層面,以有用的產品功能支撐價值觀。
有用,在這次品牌表達中核心策略,將平時不常用,品牌也不希望你用到,但關鍵時刻很有用的功能點拿出來,體現“認真對待每一程”價值觀。
本質上價值觀不是被表達,而是應該踐行價值觀,用具體產品功能,用實際行動來踐行價值觀。
此次滴滴講出來的這些功能與場景,背后都有數據支撐,比如物品遺失,比如老年人打車難,比如商場定位不清楚等等,這些不易被看見的痛點,以產品化的方式解決,就是對價值觀的實際踐行,而廣告本身,僅僅是講出來而已。
站在用戶的視角,以有用的產品功能踐行價值觀。
2、內容:進入場景現場,“對話”用戶
在內容層面,與媒介環境融入一體,基于場景定制內容,與在現場的人對話與互動。
滴滴這次將“巨型城市便利貼”,貼在城市各種你需要的地點,讓廣告成為現場的一部分。在內容創作層面,更加體現“有用”這一點,在有趣和有梗之間,選擇了有用。

在商場一層的廣告大牌,滴滴提醒你最便利的打車定位點;在機場出口,滴滴提醒你下車不要忘記行李;在酒吧街,提醒你酒后記得報備,讓關心你的人放心;在醫院、小區出口,提醒老人可以打電話叫滴滴;在辦公樓,和朋友同事順路,你可以添加途經點,比修改目的地更方便……

這些文案不是可以在戛納獲獎的創意,也沒有太多梗,就是樸實無華但能讓人記住的文案。
站在用戶視角,這些文案其實是在與“我”對話。如果我身處商場一層,如果我是老人需要打車,如果我是女性深夜獨自打車,如果我在機場候車點,在這些時刻,滴滴的文案與此時此刻身處現場的人對話,讓“我”感受到價值感。
我們常說,廣告需要被看見,但在滴滴的這套廣告中,我感到被連接,產生對話與互動,這是比“看見”更深一層的互動。
3、傳播:線下發生,線上話題
再談傳播部分,好的內容可以在任何地點以任何形式發生,最終在社交網絡演變成為話題事件。
滴滴這次投放規模不算大,平面部分僅投放4座城市,比如我是在朋友圈看到的,相信更多人也是通過社交媒體看見的滴滴廣告。
這種定制化廣告,本質上也是精細化投放與精細化運營的結果,線下沒那么大規模,但同時在線上進行話題傳播,形成線上線下的整合傳播,而這種傳播策略的核心,是線下內容確實能帶動話題。
比如在我的朋友圈,就看到有四五位營銷行業大佬的自來水,這種有自來水的傳播,加上品牌推動引導就比較容易形成話題。
滴滴這次從內容到傳播,既有感性的創意,又有理性的策略。
三、總結一下
好廣告不止被看見,還要產生連接與互動,繼而被記住。
從大環境上來說,我們進入相對成熟的存量市場,高舉高打、大開大合的營銷會越來越少,而精細化的溝通與傳播會更多,我們更加需要用心做廣告,讓廣告的每一次被看見都是值得的。
今天提的策略是——現場廣告。
讓廣告以消費者的視角進入媒介場景,成為現場的一部分,與現場的人產生連接與對話,創造令人難忘的品牌體驗。
我認為廣告大概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看見-互動-經歷。
至少,廣告的訴求是被看見,但現在即便是被看見也并不容易,大部分廣告都是碰上趕緊劃走,少部分吸引眼球的廣告,主動或被動的被看見。
其次是廣告與觀看者的互動,這種互動是觀眾對廣告內容的回應,或許是心智層面的注視三秒會心一笑,也或許是行動層面的搜索與深度了解品牌。
更深度的廣告應該是帶有體驗感的,與品牌共同經歷,經歷會產生更難忘與深刻的記憶,比如在商場一層看見滴滴的廣告牌,于是將定位真的定在那一點,并順利打到車,這是一種略帶魔幻的實用主義經歷。
“現場廣告”正是我們強調的,在現場發生連接,共同經歷,品牌與觀眾共創一種體驗。
在執行方法上,或許要稍微顛覆一點流程,不是梳理品牌做內容,而是提前定好媒介現場,基于現場人群的特點創作廣告,帶著傳播思維做內容。
說到底,就是更用心做廣告,廣告內容要對得起大眾的注意力。
以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