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雙11,要不要買已經不是問題,“買什么”卻成為很多人的焦慮。
      對于品牌端來說,雙11才是真正的內卷,所有品牌都打折,等于沒打折。
      從品牌端視角談雙11營銷,其實不容易聊。常規操作就是打折預售,傳播蓄水,最后爆發,買流量,買位置,進主會場鉆展。這仍是個內卷的策略,因為大家都這樣做。
      打折很容易,如何在內卷中勝出,在萬千折扣商品中成為必買爆款,才是雙11營銷中最難解決的問題。
      今天我們跳出主會場與貨架場景,從內容流量商業化的視角,談談內容怎樣驅動購物車,創造雙11爆款。
      以下、Enjoy:
      趨勢:內容流量商業化
      首先我們討論清楚,雙11的增量何處來?
      如果將互聯網分成商業流量與內容流量,那么雙11內卷的是商業流量與貨架場景。但純粹的內容流量缺少商業路徑,只能作為傳播渠道,轉化到貨架場景的效率會比較低。
      得益于這幾年短視頻與直播的普及,內容種草與直播賣貨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模式。
      這是內容流量商業化的結果,在內容流量中打通商業路徑,并且用戶能夠普遍接受,這很重要。
      再回到“雙11買什么”的問題,當所有商品同時打折,消費者面對密密麻麻的貨架發呆時,內容會幫助消費者做出選擇,在短視頻與直播間找到“買什么”的答案。以內容帶貨,然后再找到合適的人,這是貨找人的邏輯。
      所以品牌端策略應該是:貨架場景作為陣地,通過內容流量商業化促成增量,以貨找人的邏輯解決“買什么”的問題。
      首先是會場貨架,對于雙11來說這是常規操作,按照官方的流程從預售到加購再到爆發,該買流量買流量,該買位置買位置。
      貨架會場作為品牌陣地,這是消費者最熟悉的消費路徑,不管品牌在哪個商業平臺的雙11會場,消費者如果想買這個品牌,都會根據自己習慣去搜索,確保消費者能找到這里,并拿到合理折扣。
      然后是內容,輸出剛需場景的消費決策賣點,轉化增量。
      也會看到很多品牌在雙11講情懷,做品牌升級,出品精致的品牌大片。但我個人認為,尤其在雙11這個節點,還是要談產品,溝通能夠直接影響消費決策的賣點,通過產品種草或直播賣貨來進入更多人的購物車。
      什么叫“消費決策賣點”,不是價值觀與設計美學,是產品性能與剛需場景,讓更多人看完后能夠進入消費決策階段的賣點,至少開始考慮或者加購物車。而短視頻的內容種草,很好的平衡消費者與品牌端的這一需求。
      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內容化的雙11,從貨架場景到內容傳播,再到現在的短視頻種草與直播間賣貨,全面介入雙11的營銷中。
      品牌在貨架場景守住基本盤,去內容場景尋找新增量。
      內容種草與直播賣貨,作為內容流量商業化的形式,可以負擔起一定量的成交,但對于很多品牌來說雙11的主成交場仍是貨架,但這些內容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消費者“買什么”的問題,通過內容來驅動消費者的購物車加購,從而獲得新增量。
      接下來談案例,如何在內容生態中驅動購物車。
      抖音雙11,跳出大促貨架
      抖音和巨量引擎在雙11之前,做了一場持續十幾天的內容盛宴,跳出大促貨架,以超級內容驅動品牌雙11增量。
      以「萬千快樂 DOU很簡單」為主題,邀請正當紅的“再就業男團”,從10月24日-11月11日,聯合花西子、OLAY、舒膚佳、KIMTRUE且初四家消費品牌,在雙11期間持續輸出組合化的多種內容,為品牌方贏得雙11更多注意力,幫助消費者做出理性消費決策。
      這個案例有意思的點在于,是平臺方發起,但并不是服務所有品牌的平臺雙11項目,而是針對有限4個品牌的雙11,這得以讓我們從品牌端視角觀察內容驅動消費的邏輯。
      連貫的內容IP
      首先談內容本身,內容具備傳播力與影響力,才能帶動品牌賣點的傳播。
      這次是深度綁定包括蘇醒、陳楚生等“再就業男團”,從各大平臺預售階段就開始,通過好玩有趣的短視頻內容,為產品種草,幫助用戶挑選產品。包括IP主題與品牌主題的多場明星直播賣貨,核心就是簡單快樂,內容有傳播力的基礎上,為品牌輸出內容。
      最后在11月10日晚8點舉辦了“熠熠生輝閃耀之夜”晚會,通過高光時刻擊穿圈層,成為跨平臺的全網大事件,為品牌進行雙11前夜最后一輪大曝光。
      在碎片化的內容生態中,可持續的內容輸出,更立體地進行產品種草與內容沉淀,形成完整性更高的品牌曝光。
      內容蓄水,產品種草
      然后談品牌邏輯,內容種草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要買?
      當雙11的營銷跳出貨架場景,在內容生態中搶占注意力,當消費者在思考雙11要買什么時,被看見意味著被選擇機會更大。
      同時,在雙11期間各大品牌也在投放廣告搶曝光,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溢價狀態。抖音與巨量引擎給出的解法:一是ICON化大內容,二是可持續輸出。

      相當于是一場連續的真人秀,十幾天時間內通過短視頻、直播、晚會等不同形式的大內容,持續為產品種草蓄水。
      通過更強勢的內容為產品種草,在雙11期間讓更多人看見,完整的了解產品,進入消費者的購物選項之一,這相比去搶昂貴的貨架位置,或許是更優解。
      高光時刻,擊穿圈層
      前面是溫和的種草與蓄水,現在要擊穿圈層,進入大眾輿論。
      碎片化種草影響到的是明星與品牌自有粉絲與關聯人群,而10號的明星晚會,則是在雙11黃金時間擊穿圈層,進行品牌大曝光。
      之前我談過以大內容對抗碎片化,尤其在雙11節點,碎片化內容難以做到大眾傳播,必須以超級內容才能創造大傳播,本質上是大投入大產出的邏輯。
      4家品牌都是大眾消費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前面十幾天在抖音內容話題中沉淀了一定量的內容與用戶互動后,在11月10日的晚會上集中爆發,形成事件化傳播,搶占雙11期間的大眾注意力。
      當大眾用戶進入這個內容話題,看到的不止是晚會,還有此前的種草內容與消費評價,這將呈現更具說服力的種草內容,在高光時刻,獲得更高效的傳播。
      過去十幾天抖音話題#萬千快樂dou很簡單 累計40億+次播放,晚會相關話題登上超過20個抖音微博熱搜榜,其中至少7個是微博熱搜,跨平臺熱搜,證明擊穿圈層的熱度。
      雖然在抖音有多場直播賣貨,但我并不認為此次營銷的價值在直接成交上。傳播邏輯應該是在抖音生態做產品種草與大曝光,在全網促成銷售轉化,成為雙11這個節點的爆款產品。
      正如前面策略講的,以貨架場景作為陣地,去內容生態尋找增量,以內容驅動購物車。
      總結與展望
      最近幾年隨著社交內容生態的豐富,雙11從單一的貨架大促中解脫出來,衍生出更豐富的品牌內容,品牌在雙11的營銷策略也逐漸發生轉變。
      未來我們必將迎來更內容化的雙11,商業化的內容流量也將成為主戰場。
      內容環境更友好,內容流量的商業化被消費者廣泛接受,這是最本質的變化,以前網紅大V發廣告,平臺要限流,用戶要嘲諷,而現在達人們的種草內容也能夠廣泛自傳播,這是年輕一代用戶的進化。
      反饋到品牌端,就是產品賣點更易于傳播,達人明星們可以直接種草推薦,真實且高效。到雙11這個節點,則是品牌端搶占大眾注意力的內卷營銷,所有品牌都要爭相回答消費者“買什么”的問題。
      我們不再談平臺的雙11營銷,而是每個品牌自己的雙11要怎么做。首先是跟上平臺節奏,以貨架場景作為陣地。然后是去內容生態中尋找增量,以內容種草驅動用戶的消費決策。
      那么,問題變成做什么樣的內容,能夠驅動購物車。總結三點:消費決策賣點種草,持續完整信息表達,ICON化內容大眾傳播。
      在雙11節點傳播中,價值觀與品牌態度層面的表達,可以弱化甚至不做。應該以賣點為主,能促進消費決策的剛需賣點,你的受眾為什么一定要買這個產品而不是其他的,要簡單直接的強調出來。
      然后是要有量,持續、多元、完整的信息表達,當消費者在搜集資料或做消費決策時,可以了解到多方觀點與信息,做出更理性的決策。同時,這些種草內容也將沉淀為品牌資產,持續為品牌帶來效果。
      正如今天案例中的傳播邏輯,前面內容蓄水積累到一定量,在核心圈層覆蓋到之后,要有超級內容擊穿圈層,進入大眾輿論。
      在雙11這個傳播高峰期,單個品牌力量有限,做出現象級大內容或許有點難度,但像今天抖音這個項目,由平臺輸出內容IP,幾個品牌一起抱團,或許更易于擊穿圈層,搶占雙11注意力。
      這或許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雙11策略:貨架會場作為陣地,在內容生態中更為立體呈現產品賣點,以內容驅動用戶的消費決策。
      今年的雙11結束了,相信明年一定會更好,我們共同期待消費環境再次繁榮。
      以上。



      點贊(105)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