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問我讀什么書,如何保持思考的前沿性,如何持續保持輸入與輸出,有什么方法,推薦讀什么書等等問題。


      綜合下來就一個問題——營銷人如何持續進步?


      被問了很多次,很難給出滿意的答復,即便我自己也沒有認真總結過,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如何成長進步,如何思考。


      我幾乎不讀營銷類的書,最近五年讀過有印象的,也就一兩本。反而讀其他文學歷史類比較多,看電影比較多。


      很多營銷大師的理論,我完全不知道。很早入行時讀過一些,但現在早就忘了,那些人皆知的經典或爆款,我很少讀。


      仔細思考我猛然發現,我是個不學習的人,是的,我不學習。


      我不學習,但始終在思考。


      不學習,是我保持思考的全部秘密。


      今天我以一篇文章的形式,比較全面的聊一下我的思考方法。


      以下,Enjoy:


      去理解,打通他人經驗


      還是從職業生涯談起,我自認是沒有門派的游蕩者。


      入行門檻很低,早年混BBS寫博客,于是就進了網絡營銷公司,不看學歷,不看背景,看你是不是互聯網知名ID,類似現在的段子手公司。很短暫的經歷,算是入行。


      然后跨到以公關為主導的社交傳播公司,對我影響很大,跟著做了幾個很不錯的項目,建立了我的公關思維。


      我完全知道公關是怎么回事了,即便現在的公關底層邏輯,也來自那時候的啟發。算是開竅,真正入行。


      第三次去了知名social公司,一段比較歡樂的時光,認識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后來很多網紅都出自這間公司。


      在這里第一次做策略實踐,這要感謝我的老板讓之前寫文案的人做策略,做的比較順利,發現我比較會做方案,比較會說服甲方。


      后來短暫待過4A,發現4A效率極其低下,然后轉戰甲方做品牌經理,嘗試操盤一個完整項目。


      這對HR來說是非常不好履歷,但對于我來說,經歷不同屬性的公司,就像學會一門外語,更理解他人的思考與決策模式。


      理解廣告人,公關人,社交傳播,市場總監等不同位置的人的思考方式,這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手里拿著錘子,看什么都像釘子。


      如果你是廣告人,任何品牌問題都要用TVC來解決;如果你是公關人,任何問題都是公關問題;如果你是媒介,所有問題都是預算不足的問題。如果你只有一種思考方式,也就只有一種解決方案。


      當下的所有傳播,都是基于互聯網傳播環境,甚至集中在幾個頭部社交媒介中,這更加需要不同思維方式的融合。


      廣告人還是公關人不重要,重要的是營銷人,負責品牌與大眾的溝通,用公關還是廣告的手段不必涇渭分明,合適的手段更重要。


      我們要放下自己曾驕傲的標簽,試圖去理解對立面的思考方式。如果你是廣告人,試著去理解公關,理解甲方如何思考。


      如果再向外延展,我們營銷人,也要去文學、電影、藝術中去尋求啟發。


      營銷本身就是雜學,是與大眾溝通的工作。


      去思考,去處理“生材料”


      如果第一點是我的過往經歷所致,難以被模仿,接下來要談的,是我持續進步最重要的秘密。


      核心秘密是——不要學習,要思考。


      學習是向下,思考是向上。


      我把成長方式分成兩種:一種是學習型人格,二是思考型人格。(當然,不學習也不思考的白癡最多。)


      這個差別很難講清楚,比如跟80分的人學習,頂多能學到60-70分。但思考一個60分的案例,可以提煉總結到80分的水平。大概是這個意思,我試著展開講講。


      學習型人格,需要一個學習對象,天花板硬邦邦。


      在過往多年,我身邊遇到過很多學習型人格,很多在短時間內進步非常大,改變非常多,甚至快速的與我拉開距離,但我還是能敏銳的發現,這是個學習型人格,甚至是在學習我,并沒有創造新東西。


      學習型人格需要的條件是,你身邊得有一個言傳身教的“老師”,距離你足夠近,才能學得會。


      最大的缺陷是,必定有天花板,你學習誰,誰就是你的天花板。最終會固定在這個天花板,而且很少有人能換一個老師繼續學。


      喜歡讀理論書的,喜歡將當下案例往傳統理論中套的,無一例外都是學習型人格,還是學的不好的那種。


      那些經典或不經典的營銷理論,都是被反復咀嚼過的,完全脫水版的,再配上經典的案例,讀的時候會感覺這太厲害了,完全就是這么回事,但回到當下正在做的方案,把現在做的事情往里套,不可能完全匹配,很多人就喜歡硬套。


      比如說,書里講的是1+1等于2,這是個真理。但現實中往往都不是整數,都有一堆的小數點,結果也從來不是整數,甚至都不是加法。


      這是用現在的案例證明過去的理論,而不是用過去理論幫助當下實踐,本末倒置。


      當然,學習型人格適合平庸者,自認是平庸者,就好好學習,也能及格。


      第二種是思考型人格,這類人可以處理“生材料”,向上思考,沒有天花板。


      尤其在營銷行業,大環境正在巨變,所有的東西都極具創造性,過往經驗可借鑒的東西十分有限,如果掉進學習型人格,不管什么事情先找個過去的理論支撐,這會很被動,所以盡可能的變成思考性人格。


      或者更通俗的說,思考型人格可以舉一反三。


      換到營銷領域,學習型人格喜歡讀理論,思考型人格更多看案例。


      正在發生的實時案例,都是“生材料”,將“生材料”思考總結為自己的成果,注意是自己的。


      思考型人格的核心能力,就是處理“生材料”的能力。


      基于這個能力,去理解他人經驗時,他人經驗也會變成自己的生材料,從生到熟的過程,就是將別人的變成自己的過程。


      初學者需要模仿,需要學習,但進階,持續進階,就必須學會處理生材料的能力,舉一反三,總結為自己的方法。


      但仍然要警惕“閉環”,能看到很多大師發明一種理論之后,重新變成手持錘子的人。理論確實是他本人發明總結出來的,邏輯上也能成為閉環,于是就自成一派,到處去找釘子。


      發明一把錘子當然也是生存之道,但對我來說,我希望永遠在處理生材料,手里可以有工具箱,持續成為游蕩者。


      不斷的處理生材料,不斷思考與總結,不糾結于一把錘子。


      或許還是有人聽不懂,但是沒關系。


      去行動,以PM視角復盤


      接下來,是如何處理生材料。簡單來說就是學會復盤。


      一個營銷人,一年能看懂20個案例,一定會成長非常快。


      很多人做過復盤,自己做完項目總歸要復盤一下,有做的非常好的,但也有一些復盤會議,更像是邀功會,將自己做的東西,獲得的成就與數據逐一展示。這沒有任何價值。


      所有項目復盤,都是對策略復盤。


      之前方案是怎樣做的,在行動中有沒有靈活調整,最終達到怎樣的預期,是否與之前想的一致,輿論怎樣反饋等等。


      如果是自己做的項目,珍惜每一次復盤的機會。


      這是你自己創造的“生材料”,自己來“處理”它。你知道這里面的肌理紋路,知道每一個行動點的感受,每一條評論意味著什么。


      每一次將自己的項目復盤,都是一次獨立思考的過程,一次重要的迭代。


      這些經驗不來自偉大的營銷理論,來自此時此刻的真實感受,這太重要了。


      要清楚,復盤是給自己看的,不是給老板看的。


      自己做的項目有限,別人的案例,是更多的“生材料”。


      如何看懂別人的案例,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我的總結是:代入操盤手視角,代入決策者視角,思考為什么。


      我們會看到很多案例文章,套路很簡單,本質上就是羅列素材,拍了什么廣告,做了什么事件,一一羅列再摘出幾句文案嘖嘖稱贊,寫的可真好,這他媽不叫復盤,只能算廣告展示。


      再次強調,所有復盤都是策略復盤,代入決策者視角,思考每一個行動點,他們為什么做這樣的廣告,試圖解決什么問題;為什么選擇這樣的傳播,能帶來什么效果。


      這幾年我就是這樣成長的,靠別人的案例,靠不同的案例保持思考。


      我寫的每一個案例,都要有一個必要且核心條件,跟項目PM深度溝通,并拿到他們的策略方案與效果數據。然后再談品牌背景,項目邏輯,創意輸出與最終效果。


      每一個案例都是第一手資料,這比讀所有的營銷理論書籍更奢侈。在力所能及的未來,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一年復盤50個案例。


      看別人的案例,就是穿透創意看策略,然后再分出好壞來,最終轉化為自己的成果。


      我接觸這么多案例之后,如果給營銷水平排名:首先是大型互聯網品牌,他們的營銷策略的先進性,放眼全球也是非常先進的。


      其次是預算足的大快消,比如有些手機品牌,一年的預算體量是幾十億級別。還有成長起來的新品牌,他們更多使用新方法,新策略,不是傳統套路,會有很多啟發。


      少看過去的營銷理論書籍,多看當下發生的優秀案例。


      再次提醒,當你在復盤時,千萬千萬,別往營銷理論中套。


      總結一下


      打通思維——處理生材料——持續復盤。


      這是我保持成長,持續輸出的全部秘密。


      營銷人不僅僅是“賣貨”,是商業社會的領先者,是創造消費流行,創造商業符號的人,理應是引領者。


      引領者不是模仿別人,要持續創造。


      基于過去的創造,基于當下的創造,過去與現在的一切經驗,都是創造者的“生材料”。


      今天談營銷人成長的具體方法,從我自身來說,就是這樣,別人或有不同。


      首先是打破框架,理解他人的思考模式。


      我在這個行業看到很多固執與驕傲的人,廣告就只是廣告,從來不試圖理解公關是什么,更不屑于理解社交傳播與網紅媒介。公關人同樣,覺得廣告人矯情。


      這個行業很多不同的分工,但如果深入每個個體思維中,會發現雖然大家都覺得自己做營銷,但完全是不同的物種,差別巨大。


      所以,要打開自己,理解這個行業不同的思考方式,比如一位廣告文案,在理解公關,理解傳播,甚至理解網紅之后,再下筆廣告文案,寫出來的一定不一樣。其他工種同樣。


      第二是區分學習與思考的差別,學習是向下,思考是向上。


      這一點我很難講清楚,我理解這二者細微的差別,別人是否能理解我完全不知道。


      需要說明的是,善于學習與能夠思考的兩種人,都是優秀的人。只是思考更具創造性,思考者沒有天花板。


      第三說點實際的,看案例,看當下發生的案例。


      別人讓我推薦書時,我最簡單的回答是,多去看案例,去思考為什么,比讀營銷理論書有用。


      看案例不是看一遍廣告片,不是看海報,是透過創意看策略。


      即便是看創意,看創意結構,看起承轉合,看視覺排版,為什么要這樣,還能怎么樣,看這些東西。


      理解營銷之外知識,思考正在發生的案例,站在決策者視角復盤。


      所有人的經驗,都可以是營銷人的經驗。


      以上。


      點贊(189)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