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一
有一次,英國著名詩人拜倫在街上散步,看見一位盲人身前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我是一個盲人,請給我一些幫助!”
可是路人都好像沒看見一樣匆匆而過,很長時間過去了,盲人手中乞討用的破盆子里還是沒有一毛錢。
這時,拜倫走上前去···
在盲人的牌子上加了一句話:“又是美好的一天,可是我卻看不見”
這句話一下子激起了人們的同情心,過路人紛紛伸出援助的手。
故事二
有三位應聘者,他們的資質(zhì)和工作經(jīng)驗相近。面試官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在一分鐘內(nèi)要到我的微信?”三位應聘者都感到困惑,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問題。
第一位應聘者先發(fā)言:“您好,我的工作通常需要與上級保持聯(lián)系,因此入職后我肯定會獲得您的微信號。所以,我對于為什么現(xiàn)在會有這個問題感到疑惑?!?/p>
面試官什么也沒說,搖了搖頭就讓她回去等消息了。
第二個人看起來挺成熟,他淡淡的說:“我有一個不錯的項目要和您洽談,與我認識的業(yè)內(nèi)專家有關。最近,他有意換崗位,我們可以互換微信號以便聯(lián)系。我覺得您可能會對這個項目感興趣。”
這個回答倒是讓面試官很心動,于是她把這個男子劃在了待定區(qū)。
最后回答的是一個年輕人,他眼珠子轉(zhuǎn)了轉(zhuǎn)就想出一個回答:“只要十秒就好了,加個微信吧,我有個紅包要發(fā)給您!”
面試官聽完這個答案就樂了,說這個年輕人的思路非?;钴S。
最后的結(jié)果不言而喻了吧。

讀完上面兩個故事,你的本能反應是什么呢?
為什么第一個故事中,兩句文案表達的意思相同,但是帶來的效果卻截然不同?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第一句文案"我是一個盲人,請給我一些幫助!"直接表達了一個站在自己角度,請求幫助的需求,簡單地陳述了一個事實,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勸說:因為我怎樣,所以請怎樣。但是對于路人而言:你怎樣關我屁事,所以盲人最終沒有乞討到一毛錢。相比之下,第二句文案"又是美好的一天,可是我卻看不見"更加生動。它通過對美好一天的描述,強調(diào)了失去視覺所帶來的困擾和遺憾。這種對比的描繪使讀者更容易感同身受,并更加關注盲人面臨的挑戰(zhàn)和需要幫助的現(xiàn)實。同時,這句話也通過情感上的反差,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和關注,激發(fā)了行動的可能性,所以路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第二個故事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前面兩個人的回答更多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回答問題。他們沒有充分考慮到面試官或用戶的需求和興趣,而是更關注自己的立場和解釋。第二個人的回答雖然提出了一個有益的建議,但更多的是從自己認識的業(yè)內(nèi)大佬和自己的利益出發(fā)。他試圖通過建立聯(lián)系來推銷自己認識的人,而不是直接回答面試官提出的問題。這種回答可能讓面試官覺得他更關注自己的利益而不是面試官的需求。相比之下,最后一個人的回答更加站在用戶的角度來思考。他提出了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有趣的、針對用戶感興趣的行為,即發(fā)送紅包。這種回答更加注重用戶的利益和愉悅,通過提供實際利益和幽默的方式吸引用戶的注意力。這種用戶導向的回答更容易引起面試官的共鳴和好感。最后一個人還提到只需要十秒鐘,強調(diào)了他的回答是簡潔、高效的。在現(xiàn)代社交媒體的快節(jié)奏環(huán)境下,用戶通常喜歡簡單且快速的交流方式。這個回答暗示著他的微信添加過程會非常迅速和便捷,符合用戶對高效體驗的期望。
故事講完了,主要目的不是讓大家聽故事,是想讓大家明白用戶思維的重要性。大家在寫文案的時候,總會強調(diào)我有什么功能,特點,我有什么樣的參數(shù),言下之意,我的產(chǎn)品很厲害,你來買吧。但是其實你有什么,用戶真的不關心。用戶只會關心你能為我解決什么?為我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像上面的故事一,情感共鳴本身也是一種價值。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過:倘若客戶或者潛在客戶認為你寫的東西與自己無關,那么你的文案就無法打動人心,讓人感同身受,進而采取行動。因此,好的文案,要從用戶角度出發(fā),對他有用。講幾個案例,你就明白了。攝像機采用2K 3MP分辨率,視頻比1080p攝像機更清晰攝像機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清晰看到寶寶和寵物的每一個動作兄弟姐妹們,第一個商家角度文案,是不是很眼熟,因為大多商家平時就是這么寫的呀。那么,用戶真正想要的只是2K,3MP這個參數(shù)嗎?其實用戶對參數(shù)這種東西大概率沒什么概念。第二個文案更加注重用戶關心的問題,即在黑暗中觀察寶寶和寵物的動作。它強調(diào)了攝像機在低光環(huán)境下的表現(xiàn),并向用戶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賣點,即無論光線條件如何,他們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寶寶和寵物的每一個動作。
這個文案通過直接描述產(chǎn)品的功能來解決用戶的痛點,讓用戶能夠形象地想象到使用該攝像機的實際場景,進而激發(fā)他們的購買欲望。相比之下,第一個文案更注重產(chǎn)品的技術規(guī)格和比較。雖然它提到了2K 3MP分辨率比1080p攝像機更清晰,但它沒有直接與用戶的實際需求相聯(lián)系。用戶更關心的是他們能否在黑暗中看到寶寶和寵物的動作,而不僅僅是分辨率的提升。因此,第二個文案更加貼近用戶的需求和關注點,我們可以通過描繪具體的情境和解決用戶痛點的功能,更有可能引起用戶的共鳴,并增加他們購買產(chǎn)品的意愿。5倍吸力,告別油煙困擾!再也不用擔心媽媽炒菜時辣椒嗆鼻第一個文案簡潔明了,強調(diào)了產(chǎn)品的主要賣點——5倍吸力,告別油煙困擾。直接突出了產(chǎn)品在吸油煙方面的性能優(yōu)勢,可以吸引那些對油煙問題困擾較多的用戶。但是,重點來了,第二個文案在強調(diào)產(chǎn)品吸力的基礎上,進一步關聯(lián)用戶的具體場景和需求。它提到了媽媽炒菜時辣椒嗆鼻的問題,針對性地解決了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擾。這個文案更具情感共鳴,能夠觸動用戶的情感,讓用戶感受到產(chǎn)品的實際效果和帶來的好處。日常營銷中,我們也時不時聽到用戶為中心,用戶是重心,一切都繞圍用戶來。但是在營銷過程中,仿佛用戶為中心只是一句口號,只會一個勁的表達:我有什么?我有多厲害,而用戶根本不會關心你有什么。在寫文案的時候,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既是一種習慣,也是撰寫文案時遇到的一大障礙。那么我們該怎么做,才能將商家思維轉(zhuǎn)換到用戶思維呢?兩大文案策略分享給大家。?第一個用戶為中心的有效的策略是,在每次寫完文案后自問一句:我們的賣點對于用戶意味著什么?會給用戶帶來哪些益處和價值?這樣你的思路可能一下子就清晰了,你可能就會去尋找用戶真正關心和在意的點在哪里。那么用戶一般會關注什么? 關注自己的利益;關注大家都在關注的事情,也就是傳說中的熱點,比如昨天的日環(huán)食,朋友圈都在曬圖,所以引發(fā)了全民關注。
我們通常都會去做用戶畫像的研究,那么你的用戶和潛在用戶平時有哪些興趣愛好呢? 從這些興趣愛好中是不是可以挖掘出讓產(chǎn)品跟用戶強相關的一些點子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呢?那么用戶會在意什么?在意家庭,小孩,賺錢,健康,成功,節(jié)省開銷,節(jié)省時間,讓家事變得無比輕松,從擔心中解放等等。通過不斷地提問和調(diào)整,可以有效地避免落入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第二個用戶為中心的有效策略是,“用顧客的話來幫你賣產(chǎn)品”。被譽為美國傳奇文案的寫手——羅伯特·布萊,曾在《文案創(chuàng)作手冊》中提到:?文案要寫得像出自某位顧客的口述,這是顧客的親身見證。
你應該盡可能引用顧客自己的話,別畫蛇添足地去美化他的用語,因為自然通俗的口吻反而能夠強化見證的可信度。
文案要寫得像出自某位顧客的口述,想象假如你是用戶,你跟朋友聊起你用過的值得推薦的某個產(chǎn)品,你的口吻是怎樣的?你會說這款電動牙刷長航時高達180天哦,還是會說,我出門旅游一年,只充過2次電,太讓人省心了。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找到用戶評價里面,比如亞馬遜用戶的評論,看看大家在評論中如何描述和在哪些場景下如何使用你的或者競爭對手的產(chǎn)品,我們可以從評論中可以找到很多不錯的文案靈感。比如某品牌對于手表的描述: 采用全新IPX7級防水技術,360°全身防水。但是其中一位用戶在亞馬遜評論中卻是這么說的:我孩子今年夏天參加游泳訓練營,一直戴著XX的手表,從沒進過水。
再比如某品牌對于迷你手持吸塵器描述: 這款吸塵器小巧便攜,僅重 1.07 磅。
但是其中一位用戶在亞馬遜評論中卻是這樣說的:在做家務時,我只需一只手輕松拿起這款吸塵器!若能靈活運用上面兩個技巧,你將更進一步向文案高手邁進,創(chuàng)作出的文案第一時間抓住用戶的注意力。
以上,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 點個贊, 點個在看吧!?
個人簡介
Hi 我是小熊,一個力求只分享干貨的品牌推廣小主管一枚。
關注我,海外社媒運營丨紅人營銷技巧丨EDM推廣丨海外趨勢等知識每月更新。(所有分享都是下班后業(yè)余時間總結(jié)和發(fā)布)
(VX: kimi20288交個朋友)。
往期文章推薦
1.好氣,這個KOL網(wǎng)紅不要太坑人
2.12個提高KOL紅人郵件回復率的技巧!
3.社媒新品預熱活動怎么做?(含優(yōu)質(zhì)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