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獲取新用戶的時候,最終的本質是獲取利潤,利潤=收入-成本;企業想要獲取利潤,就需要提高收入以及降低成本,否則企業的利潤收入就會減少甚至負增長。類似的在新用戶獲取上,就是用戶在整個生命周期里給企業創造的價值(Life Time Value,LTV)需要大于獲取這個新用戶所需要的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CAC),否則拉來的用戶越多,公司賠的錢越多。 舉個淺顯的例子來說,小A開了一家超市,他為了拉用戶去街上發傳單,傳單成本是5元一張,發出去100張,一共拉來了20個用戶,那么每個用戶的獲取成本是25元。接下來如果這些用戶在小A的超市消費,讓小A平均從每個人身上賺了至少25元,那么“發傳單”這個用戶獲取渠道就可以接著用。如果小A平均只能從每個人身上賺到20元,每多發一張傳單,多拉來一個用戶,就是多賠5元。可能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以這么做,但長此以往,卻屬于“賠著買賣賺吆喝”,這樣的獲客方式是不可持續。簡單的了解了LTV和CAC,接下來我們介紹一下LTV和CAC的計算方式。
用戶生命周期價值LTV(Life Time Value)有時候也被稱作CLV(Customer Lifetime Value);指的是在消費者作為產品用戶的時,從注冊到卸載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可以在消費者身上賺取多少收入。 留存率:在第一個月(或者周、季度)使用你產品的用戶,在第二個月(或者周、季度)還在使用的比例;比如一月份你的產品有100個用戶,二月份這100個里面有80個還在使用,那么留存率就是80%。 流失率:定義是1減留存率(1-R%)。比如某APP的留存率是80%,那么APP的流失率就是20%。 用戶生命周期:是流失率的倒數(1/流失率),如果APP的流失率是20%,那么APP用戶的生命周期是5個月(一個用戶留在你APP上的平均月份)。“1/月流失率”是得出平均每個客戶在該平臺能夠留存的總時長是多少月。
用戶獲取成本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是指獲取一個用戶的成本, CAC=市場總花費/同時期新增用戶數 市場總花費一般包括推廣渠道花費,營銷和銷售的總費用,甚至包括所有市場,運營人員的人力成本,這里只要把我們付出的成本都算進去就好。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CAC計算中,不要忽略掉獲客過程中的無效花費。比如當你花費了1000元在兩個廣告渠道上(各500元),一個渠道帶來0個客戶,一個渠道帶來5個客戶,那么有的人可能會用500元除以5個客戶數,得出自己的用戶獲取成本是100元,而忽略了另一個渠道花費的500元。但其實應該是用1000元的總花費除以5個客戶數,得出每個用戶的獲取成本為200元。這個金額才是獲取一個用戶所花費的最真實的成本,也是之后預算的基礎。
CAC和LTV之間的相對關系對于增長團隊來說至關重要,比如衡量一個用戶獲取渠道的優劣,并不僅僅取決于這個渠道獲取新用戶成本CAC,還取決于獲取到的用戶LTV是多少。同樣一個產品,A渠道的新客獲取成本是150元,B渠道的新客獲取成本是300元,直觀地感受A渠道效果更好。但是如果后續追蹤LTV之后,A渠道的用戶平均LTV是100元,B渠道用戶平均LTV是400元。在考慮LTV之后發現,A渠道每個新客虧損50元,B渠道贏利100元,雖然B渠道新客價格更貴,但是B渠道更加有效。 所以說增長渠道選擇是受到LTV的限制,很多產品的增長“瓶頸”最終是由產品的盈利模式所決定的。簡單來說,如果產品是一個免費應用,那么你從這個產品本身獲得盈利是不足以支撐長期采用付費增長、銷售團隊等用戶獲取渠道的,這個時候,病毒傳播、搜索引擎優化等免費渠道可能是你唯一的選擇。如果你的產品是游戲或者針對中小企業的SaaS軟件,能夠產生一定的LTV,你可以開始嘗試使用付費增長的渠道。如果你的產品是企業級SaaS軟件,用戶的LTV較高,你可以考慮使用銷售團隊等模式來驅動增長。 所以說,針對于產品的新用戶獲取,LTV和CAC是我們選擇用戶獲取渠道的重要指標,但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我是二維碼,長按關注我^_^ ? ? ? ? ? ? ? ? ? ?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