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總在談論超級大品牌,大項目,大預算,大傳播,千萬級預算的項目與廣泛的大眾傳播。
線下的本地商業,要不要做營銷?
大的像商場超市,城市景區,小的像餐廳、咖啡店、便利店,個性化的劇本殺、減壓店、漢服店等等,這些本地化商業形態,如何做營銷?
我住附近有很多個性化商業,從門外看招牌,我幾乎看不懂是什么。于是我在美團或大眾點評找到這些店的介紹,有新奇的酒超市、有主題劇本殺、有電競酒店等等,還有生意火爆的網紅餐廳,這些店開起來就很火嗎?
營銷從業者很少關注這些本地商業,或者說這些本地商業也很少有預算做營銷,似乎兩者并不太搭邊。
接下來我希望以探索化的心態,思考與梳理這些商業體的“小營銷”。
以下、Enjoy:
本地商業:線上化與“小營銷”

在疫情剛開始時,線下商業做私域流量成為廣泛共識,在疫情持續兩年多之后再看,只有私域顯然是不夠的,也并非所有線下商業都適合私域。
我們首先需要探討的是,需求端的用戶習慣與路徑是否發生變化,繼而再談本地商業的變化。
我洞察到的現象是:幾乎沒有一個年輕人會貿然走進陌生門店,一定會先打開大眾點評App,瀏覽門店的介紹與評價,然后再作出決策。
需求側用戶路徑的變化,是本地商業進化的根源。
正因為有這樣的路徑升級,催生出很多個性化的本地消費新樣態,比如我根本看不懂的各種體驗店,跳傘體驗、飛行體驗、甚至男士分娩體驗等等,還有各種狼人殺、劇本殺、漢服店等等,以及更個性化的擼貓館、網紅拍照館等等。
若是不提前了解詳情,大家斷然是不敢走進這些門店的。
回到供給端,更傳統的本地商業,要基于需求路徑的變化而升級。
比如傳統的餐廳、超市,或者商業綜合體、城市景區,這些相對傳統的本地商業如何升級?我總結兩點:
一是營銷意識下的新供給;二是完善線上路徑與傳播。
先談營銷意識,對于本地商業來說營銷并沒有更多預算,需要從產品端與內容端思考,從需求供給層面植入營銷意識。
比如傳統商業綜合體,基本是出租開店,門店幾乎不換,店里的菜單服務幾乎不換,這缺乏新鮮感。
我們也看到很多熱門商業綜合體開始轉變,辦不同的展覽、開個性化體驗店等等,豐富新供給。而做到極致的,或許當屬“文和友”吧,已經不局限于商業綜合體,成為城市新地標。
所謂營銷意識,對于本地商業來說就是新供給,就像大品牌做的,基于營銷目的的產品化創新。
第二是完善線上路徑與新傳播,絕大多數本地商業都已經“觸網”,在點評與外賣平臺有自己的介紹,但更進一步,要將線上主頁,當做陣地與入口,成為“新門面”。
在傳播層面,僅針對有一點點預算,想要吸引更多人的商戶,比如商業綜合體,比如相對大型的景區地標,或者新開業的門店等。
基于LBS地理定位,在自身消費者范圍內,做全面覆蓋與多點觸達。
媒介已經完全碎片化了,美團、大眾點評、短視頻平臺、微信、包括線下樓宇框架,都可以以坐標為中心向半徑幾公里之內覆蓋,做有限人群與流量下的“小營銷”。
疫情的反復限制了人口流動,經濟內循環與提振消費也成為重要問題,在供給端,要最大程度激活可消費人群。
接下來我們進入具體行業,談具體方法。
本地景區:迭代新供給,線上新陣地

景區地標,幾乎不在營銷人的討論范圍內,形式內容相對固化,依靠景區本身的自然風景、文化底蘊等原生資源,通過門票、酒店等核心產品作為營收手段,可營銷的點有限。
上周美團門票聯合多家景區召開“美好生活新地標”發布會,詳細介紹了在疫情下的景區轉型,以及美團門票作為平臺方,如何幫助景區做好營銷方法策略。
看完這場發布會,我猛然發現,景區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景區。
在疫情新常態下的兩年多時間里,景區的經營策略發生了巨大轉變。本地化、消費化、碎片化,傳播的線上化與本地化等等各種轉變。
景區作為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作為本地商業的重要組成,如何轉型升級?展開講講:
從游客到消費者

當受到疫情影響,跨省跨市游客減少后,本地化,成為景區的轉型核心。
“美好生活新坐標”發布會介紹,本地景區的轉型策略是——從接待游客,到服務本地消費者。
景區針對服務消費者的邏輯,提供更多的消費新供給,刺激本地消費者。
將景區消費化,提供半日票、夜間票等短時游覽套餐,對外開放景區特色餐廳,酒店,商超,定制化劇本殺,親子探洞等等,依靠景區特色向消費化延伸。
比如有些北京人不愛去故宮,但如果故宮里面新開一家漢服店,漢服愛好者可能就以消費者的身份去了。從游覽變成了“拍照”為其提供新服務,營收方式是否有可能有新變化。
此次疫情持續,側面也推動了中國景區的供給側改革,從萬年不變的景點游覽,到常來常新的消費屬性地標。
發布會提出美好生活新坐標的目標是:從用戶新需求出發,通過營銷升級推動供給創新,打造出更多本地人常來,外地人必來的“美好生活新地標”。
完善線上陣地

線上陣地作為所有信息的集散地,消費決策一站式入口。
美團門票在協助景區線上陣地建設上,提供了新產品能力升級,包括完整詳細的景區介紹、到實時的用戶景區評價,預約購票,導圖游覽等完善的基礎信息。當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消費新供給,新開的餐廳,定制化的活動,周末特色等等,都將在線上陣地呈現。
正如第一部分我們說的,年輕人首先看線上的介紹點評,再決定去哪一家線下店消費,線上成為真正的消費決策入口。
對于景區來說,消費化新供給要讓更多本地用戶知道,經營好線上陣地是第一步。
本地化媒介傳播

最后是本地化傳播,促進更高效的消費轉化。當美團、大眾點評這些本地化平臺崛起,大多內容流量都可以基于LBS定位時,本地化傳播可以更精準。
美團門票在此次發布會中,針對景區本地化營銷解決方案,提出三個維度分別是——流量、聲量、銷量。
流量層面有美團平臺的核心本地化流量支持,同時快手與微信的本地化流量覆蓋,形成多元觸達的垂直場景覆蓋。
簡單理解就是:一個核心地標,一個本地圈層,多點觸達的全面覆蓋。
在聲量層面,要結合景區消費新供給,創建內容營銷,體驗活動,營銷大事件,淡季主動造節,包括借勢熱點、跨界IP明星等多形式的消費溝通,讓景區成為本地美好生活新地標。
比如美團門票目前上線的聲量IP有《好玩偵探團》,幫助用戶更快的了解景區身體體驗與玩法,開發獨家探店產品;《玩有引力計劃》幫助景區凝練價值,基于各類資源跨界,結合當下熱點與景區特點,策劃各種新玩法,為用戶提升行中體驗,豐富景區新供給;《美好派DAY》是今年全新升級的活動,幫助景區做BIG DAY,在淡季主動造節,提升景區日常引流能力。
銷量是結果,消費新供給提供可消費菜單,線上化陣地提供消費路徑,本地化傳播實時匹配用戶需求,即時獲得轉化。
在一定程度上,此次疫情也促進了景區的迭代升級,等疫情結束,中國景區的服務與消費質量,也必將上一個新臺階。
總結一下

景區是個特別好的轉型案例,在這個案例中沒有消極抱怨,更多的積極轉變,并且非常成功,這對很多本地商業,都具備重要的啟示。
我們從三個層面,總結一下本地商業迭代升級:用戶習慣、供給迭代、本地營銷。
首先是用戶路徑變化,線上決策,線下體驗。
本質上手機端的點評主頁,成為商戶招攬顧客的新“招牌”,線下的門店牌匾只是坐標識別。
當線上主頁成為決策入口,對于商戶來說,如何經營好自己的線上品牌,成為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其次是新供給,本地商業的服務與內容,都應該迭代升級。
我們發現所有本地商業的產品與服務,基本都很固化,提供的菜單與服務很少迭代,今年如此明年仍然如此,這當然給消費者提供了穩定的安全感,但同時也缺乏新鮮感。
在保持產品基本盤的同時,留出20-30%的空間做創新迭代,提供限定服務,應季服務,快閃菜單等等,源源不斷的刺激新需求。
最后,是做本地化的“小營銷”,即有限流量下的傳播。
在基于LBS坐標下的傳播,幾乎是最精準的傳播,你的門店客群是半徑5公里,你就可以精準覆蓋這個范圍內的所有人,一個美團主頁,一個朋友圈廣告,幾棟樓的框架廣告,加上線下門店的招牌,一定可以做到多點觸達。
疫情新常態下展望未來,本地商業正在經歷一次變革。
更主動的營銷意識,迭代更快的新供給,以及線上化的陣地經營。
以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