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整體大盤增長放緩,接下來要做的,是精細化運營。


      去年年底,包括字節、快手、B站、小紅書在內的內容平臺商業化部門,都召開了隆重的線下峰會,向品牌方集中推介自己的營銷能力與角色,展示自身平臺的營銷策略與方法。


      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我大概看了五六場營銷峰會的演講,各家內容定位不同,營銷角色也略有偏差。


      但大家同時意識到,簡單的投放很難再獲得正向的回報,獲客轉化的成本越來越高,顯得流量價格也更貴,大家都消耗不起,需要重新探索方法。


      橫向曝光的方法不再奏效,轉向縱向深耕,與消費者建立價值連接。


      在與行業交流和最新案例中,我感受到大家越來越“錙銖必較”,對內容,對投放,對傳播策略與規劃,都更加精細化。


      作為旁觀者,我很直觀的感受到,社交內容流量的商業化,已經不止賣流量廣告位,正在走向深水區。


      接下來談談,這一趨勢的基本邏輯,與流量進化的方向。


      以下、enjoy:


      社交流量:從廣告牌,到創意人


      首先談整體趨勢,大家各自對社交內容營銷的理解。


      我們將社交內容流量分成兩種,一種是曝光性質的廣告,二是內容化的營銷。這兩者的占比,正在顛倒。


      過去幾十年的品牌傳播,基本靠廣告模式,創作TVC或KV去找廣告牌。從最開始的紙媒與電視,到后來的互聯網本質也是“廣告牌模式”,比如banner、開屏、貼片、彈窗、信息流等等,都是互聯網化的傳統廣告。


      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簡單的廣告牌已經不能達成品牌目的,也無法刺激消費者的注意力,開始將社交流量深化,將品牌以內容化的方式融入平臺生態,建立更為場景化的品牌角色。


      流量是渠道,內容是方法,而品牌角色是目的。


      一是在KOL創作端,以前我做傳播策略規劃時,KOL都是用Excel表買的,大致看看分類,然后挑選標紅直接下單,一次買一個表格。


      現在大多KOL合作則是PPT模式,精心挑選創作者,詳細了解其價值,并與之深度溝通。甚至一個頭部KOL的共創要寫個內容方案,要寫詳細的創作brief,這在五年前是不可思議的。


      現在更注重內容創作價值,而非流量,這是從廣告牌到創意人的轉變。


      二是在內容平臺端,我幾乎與所有頭部內容平臺的商業化部門,都有過深度溝通,我會驚嘆于這個部門的進化速度。


      以前,這個部門叫“廣告銷售部”,承擔平臺廣告位的售賣。本質與雜志和電視臺的廣告銷售部一樣,一些不懂營銷的銷售人員,靠各種手段賣平臺的廣告位,幾乎與營銷沒有關系。


      現在,頭部平臺各自成立了商業化B端品牌,比如字節跳動的巨量引擎等等。我的個人感受是,這些商業化團隊甚至是比廣告公司更專業,很多廣告公司的營銷人,也跳槽去了這類商業化團隊,他們給品牌提供的早就不止是廣告位,而是基于平臺生態的營銷解決方案。


      從策略層面,是從媒介投放策略,進化為傳播策略。


      在面對紛亂復雜的社交媒體環境,品牌的每一次發聲,都需要深度思考傳播策略,盡可能準確的與消費者溝通。


      復盤CNY:內容IP化、流量精細化、傳播整合化


      接下來以平臺視角,思考社交流量向何處進化?


      春節已經過去一個月,冬奧也順利結束,一次長跨度的品牌營銷大戰已經收尾,幾乎所有大品牌都參與到這場冬季戰役中,這也是很多品牌的關鍵戰役。


      春節期間,巨量引擎整合旗下抖音、頭條、西瓜等7大流量入口,打造《溫暖中國年》《新春時光機》《新年有禮了》《喜劇制造局》等6大內容IP,整合伊利、捷達等數十家頭部品牌,共同上演了長跨度的CNY與冰雪季營銷戰役。


      通過這一極度整合與全面的大型戰役,站在內容流量的視角,我大概梳理了3個流量的流向——內容IP化、流量精細化、傳播整合化。


      展開講講:


      內容IP化,縱向整合


      僅在春節期間,巨量引擎就有6檔內容IP上線,據說他們現在有150+內容IP,有40+綜藝節目,這很驚人。


      從商業化視角看,每一個內容IP或綜藝節目,都具備很強的商業化能力,不管是冠名植入或者內容共創,都更符合品牌方對內容營銷的預期。


      這其實是很驚人的一次進化,試想短視頻之前最大的社交內容平臺微博或微信,幾乎都只是提供舞臺大眾共創內容,然后賣廣告位。


      但現在平臺仍然是平臺,或是自制內容,或是整合創作者內容,將平臺碎片化的內容,縱向整合為一個個內容ICON。對于用戶來說是完整性更強的“大內容”,對于平臺方則商業化價值更大。


      當內容過于碎片化之后,完整性更強的“大內容”成為新趨勢。


      我個人認為巨量引擎所推動的平臺內容IP化趨勢已經形成,未來更多平臺會出現更多被整合后的IP化內容,也可以是相對于碎片化內容另一側的“大內容”。


      流量精細化,回歸到人


      流量的顆粒度更小,將流量回歸人的尺度。


      很多大型戰役的曝光量如果不過億,都不好意思寫進復盤總結。這是在“廣告牌”模式下的流量,絕大部分人只是“流過”這塊廣告牌,并非注意到,也沒有為此停留。那這驚人的曝光量,價值其實很有限。


      回到巨量CNY戰役,以6大內容IP為品牌內容的承載,本質是“創意人”模式,這些內容承載品牌價值,然后再去獲取注意力,現在來觀看內容的人不再是“流過”,而成為溝通互動,傳遞品牌價值,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每一次互動評論都有價值。


      換一個視角看,品牌選擇更小但精準的流量池,做更深度的溝通,這需要策略抉擇與數據支撐。


      假設一億曝光的廣告牌流量,與一千萬播放的《喜劇制造局》內容共創,對比來說大概這一千萬的溝通價值會更大,傳遞的品牌信息也可以更深度。


      人在觀看內容,而非流經廣告。


      你說只有10萬預算,那就找個內容創造力強的精準KOL,跟他深度溝通品牌價值,共創符合品牌價值的內容。在這個KOL自己的小流量池中,做更深度的溝通。


      傳播整合化,All?in one


      20年前奧美說360度整合營銷,其實有點虛。但現在再談整合營銷,更真實可行。


      整合,意味著橫向的多種形式,縱向的更長鏈路,形成對消費者的全面溝通與互動,完整的品效整合。


      以前談整合,通常是將不同平臺進行整合,在央視投廣告,在媒體做公關,在線下做促銷等等,是非常分散的假整合。現在談整合最大的價值在于,在同一生態內做到最完整的品牌營銷,將路徑損耗講到最低。


      在一個平臺內完成傳播,包括不同形式的內容與成交,打透一個核心流量池,All?in one


      在巨量引擎CNY戰役的另一特點是,傳播的大而全,整合化,從大曝光,到內容化,到話題互動,以及最終的成交,都在一個平臺內,不用跳轉,就基本沒有損耗,這是最大的價值。


      隨著直播賣貨的常態化,在內容平臺做成交也成為日常,這非常大的解決了以前內容平臺“只看不買”,只做傳播沒有成交的困境。


      整合傳播,更加看重傳播策略,多種形式如何組合,路徑節點如何設置,以及與消費者的溝通方式,需要強邏輯性的通盤思考,整合的效果才能體現。


      總結展望:重內容與強策略


      去年有人說:歷史翻頁了,具體哪一天翻得不得而知,但一定是翻頁了。


      營銷行業也已經翻頁,從傳統“廣告牌”模式,到內容化的“創意人”模式。


      以上從平臺視角,基于對巨量引擎大型平臺的大型戰役的梳理,我們歸納三個流量的趨勢分別是——內容IP化、流量精細化、傳播整合化。


      在碎片化內容的環境下,內容IP是創造“BIG ICON”;而數億日活的內容平臺,也正在以數據化的方式,將每一個流量還原到人,更為精準的商業匹配;當商業消費與內容消費在一個平臺內融合,我們的品牌傳播,可以談談真正的整合傳播。


      回到品牌端,在營銷人的日常工作中,一是將更多廣告變成更多內容;二是梳理清晰的傳播策略。


      首先是廣告內容化。當然還需要廣告,需要簡潔有力的TVC,進行增量信息的快速告知。但塑造品牌,與消費者建立連接,則需要更多內容,在內容場景中樹立品牌角色。


      一個基本常識是,要以內容為標準評判內容,而非流量。這個內容能否為傳遞價值,塑造場景,建立連接,這些更重要。


      然后是傳播策略的重要性。營銷策略也分為整體品牌策略、內容策略、傳播策略等,當線上的傳播邏輯不止簡單的投放,就需要邏輯清晰的傳播策略,明確的傳播目標。


      當我們談整合營銷、品效合一時,我的觀點是“打透一個流量池”,基于預算規模與傳播目標,寧可與100萬人深度溝通,也不要曝光2個億。建立一個主陣地,在一個平臺或一個流量池內,盡力做到整合傳播,做到品效合一。


      有人說當一個行業開始談精細化運營,就意味著進入紅海。


      而我認為,當一個行業開始精細化運營,就意味著度過了野蠻粗放的階段,行業開始成熟起來,讓老實人,讓有實力的品牌,有價值的產品真正凸顯的階段。


      所以,不管是做營銷策略,還是經營品牌,都將進入深水區。


      以上。



      點贊(30)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