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廣告傳播很廣,但品牌的存在感卻很弱?

      談轉化率會有些草率,因為有些內容的目的就是品牌心智,并不負責轉化。但確實很多好創意,并沒有展現好品牌。

      有些時候,大家會夸這個創意真好,然后就沒了。

      但真正的好廣告,是讓人夸贊好品牌,而不僅僅是好創意。

      比如前幾年爆紅的小豬佩奇廣告片,原本是電影宣發素材,但最終在一片叫好聲中,并未將觀眾帶進電影院。這是好創意,但并沒有展現好電影。(這里并沒有貶低導演或創意的意思。)

      我們要理解,好創意與好品牌之間的邏輯關系。

      這背后,是傳播“著力點”的問題。

      如果僅從社會洞察出發,或許能得到好創意。但展現好品牌的創意,一定是著力于產品的創意。

      我們談談,大眾傳播內容,如何著力于產品。

      以下,Enjoy:

      傳播力的來源,在產品

      將創意著力于產品,以產品作為傳播力的起點。

      產品化創意的優勢在于,不管傳播多廣泛,傳播中創意變形與二創裂變,都不改變創意的目的,不至于偏離產品,最終都會回到產品或品牌本身。

      現在有很多廣告或內容,品牌的角色是“署名權”或“冠名權”,這一邏輯下的廣告,或許是好創意,但署名一旦在傳播中被弱化甚至去掉,就成為完全與品牌無關的內容,傳播量再大,也很難稱之好廣告。

      正如前面提到的小豬佩奇類似的廣告內容,這更像基于“小豬佩奇”IP創作的獨立作品,而非宣傳電影的營銷內容,這就是問題所在。內容傳播出去,但并沒有回流。

      我認為好創意的標準是——傳的出去,也流的回來。

      舉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案例:可口可樂昵稱瓶,這個創意本身在瓶身,根植于產品本身。

      在大眾傳播中,不管是廣告片或海報,還是所有網友的二次創作與拼貼剪輯,通過任何形式與載體的傳播,最終還是會回到可樂瓶本身,與產品發生最直接的互動。

      或許大家會說,很多產品是不讓營銷人改動的,沒辦法將創意做到產品中。即便不能動產品,還是遵循創意與產品強關聯的原則做創意。

      這些年創意形式更加開放,出現越來越多的定制款、限量款、跨界款等等。以小批量營銷化產品作為創意載體,帶動整體品牌的認知。

      大多實體產品,都可以以營銷化產品的方式,進行產品化創意表達。甚至李寧的紐約時裝周走秀,一開始也是營銷化產品。

      不管能否動產品,遵循一個原則,大家看完這個廣告后,要夸贊好產品與品牌,而非好創意。

      基于產品向外傳播,再讓用戶回流到產品。

      基于品牌價值的觀點傳播,要回流成為品牌心智共識。基于產品端開始的創意,最終應該回流到產品。回到品牌的或許是心智層面的共識,回到產品的就是消費互動,購買或體驗。

      所以,在思考傳播創意時,理應將傳播“著力點”附著于產品,將消費洞察與產品融合,讓好創意傳的出去,流的回來。

      接下來談談案例。

      聚劃算“神碼”,內生傳播力

      電商大促從雙11開始,也已經十幾年,消費者逐漸不再對大促營銷感到好奇,因為確實也沒有太多新意,大促的營銷創新上,需要更大的創意突破。

      最近全網找“神碼”成為話題,這是聚劃算99劃算節的營銷,此次大促做了一場“神碼內購會”,優惠力度足夠強的商品以‘內購’的形式,放在隱藏會場當中。

      這種近似網絡密鑰和邀請碼的“神碼”,進行限量發放,擁有神碼才能搶購內購會的貨品。例如1499的茅臺或打折iPhone等。

      (淘寶搜“神碼內購會”,輸入“ybhZX666”即可,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我們談談,這背后的策略與營銷創新。

      先簡單講一下背景,99劃算節是聚劃算的年度S級大促,在內部級別上僅次于雙11,而聚劃算本身就是阿里的營銷產品,所以規模與力度很大。

      今年聚劃算提出品牌升級,提供年輕人需要的劃算商品,并非粗暴的廉價,而是品質且劃算,最近兩年的營銷玩法更加年輕化。而此次“神碼”的背景策略,同樣是年輕化的結果。

      接下來談策略,從內生傳播力,流量新路徑,連接年輕人三個層面展開講講。

      內生傳播力

      電商品牌的營銷,尤其需要用戶的回流。聚劃算的神碼,典型的產品型創意。

      從產品會場生長出來的“神碼”,成為進入大促會場的入場券,而入場券背后的硬通貨與折扣,驅動神碼的裂變傳播。基于此核心創意,所有的傳播創意,都是為神碼傳播服務,可以非常開放。

      重量級內容包括,聯合河南衛視出品“神馬奇妙夜”,打造首個盲盒式音樂會,以大型盲盒加音樂會live的形式,將在8號晚上播出,同時釋放大量神碼。


      聯手鳳凰傳奇創作《招牌舞步》,在B站與抖音進行年輕化滲透;布局5大城市線下商圈,以裸眼3D大屏創意,塑造品牌大促氛圍。

      在社交媒體端還有各種搶碼創意,在微博基于“神馬是神碼”的主題,聯合36Kr、NASA愛好者等頭部媒體發起神碼解謎挑戰事件。

      所以我們看到,所有傳播創意,都強關聯“神碼”,從站內會場滋生的傳播力,向外不斷拓展。

      不管如何裂變,不管何種形式,最終會回流到“神碼內購會”。

      流量新路徑

      全網尋找神碼仍在繼續,截止到目前已經有數百萬人搶神碼,8號晚上的神馬奇妙夜仍有大量神碼釋放。


      會場多PS5、盲盒、iPhone 12等年輕人喜愛的商品,從商品屬性與社交玩法上可以判斷,這群消費者的年輕化程度與消費粘性都很高。


      此次的神碼創新,為聚劃算探尋優質流量新路徑。


      但真的每一位獲得神碼的用戶都能搶到最頭部的硬通貨嗎,顯然是不一定。神碼內購會提供兩種貨品,一種是前所未有的劃算價,由商家給到了遠低于平時的折扣,比如蟹太太直接5折;一種是聚劃算官方平臺補貼帶來的全網最低價,比如iPhone 12補貼后便宜2000塊錢。


      所以即便搶不到那些硬通貨,也能獲得低于平時的折扣。


      聚劃算能做到這么劃算,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一是在阿里供應鏈的支持下,不缺供給,且平臺給到商家非常多補貼扶持;二是聚劃算也是年輕化爆款平臺,不止是日銷的打爆,更是對品牌的營銷加持,所以商家愿意來報名聚劃算,愿意為了聚劃算“卷起來”。


      所以整個99劃算節,以神碼作為獨特玩法,以內購這種創新模式,吸引數百萬年輕人回流聚劃算,在電商流量增速變慢的當下,有效實現破局,開拓流量新路徑。


      連接年輕人

      聚劃算在推進品牌年輕化時,更多關注年輕人玩法,以年輕人能看懂,能玩起來的方式做營銷。

      “神碼”玩法具備年輕化、游戲化、話題感的創意,進一步促進品牌與年輕人的連接。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窺見一點年輕化創意的模式。

      一是游戲化,獲得反饋。

      游戲化是指即時反饋,提供獲得感,神碼的本質就是提供游戲的趣味感。首先是獲得神碼,多平臺多形式的獲得途徑,甚至有網友做出“神碼攻略”。然后是獲得神碼之后的專屬感,進入神碼內購會,獲得購買更大折扣商品的權限。

      二是話題感,得到談資。

      這個事本質就是秒殺加打折,并沒有超出大促的核心玩法,但加了神碼玩法后,更具趣味性,在社交網絡快速成為熱搜話題,其實跟支付寶的集五福類似,神碼也成為社交談資。

      聚劃算通過年輕化營銷玩法,連接更多年輕人。對于新消費品牌與大牌新品,他們更加需要年輕化的爆款單品。

      總結一下

      今天談傳播“著力點”,撬動傳播的點是什么,是產品還是創意,看完廣告人們會認可廣告還是認可產品,這很重要。

      為了不在傳播中丟掉產品,要把創意留在產品中,創意與產品強關聯,不管傳播到何處,最終要回到產品中。

      上面談了可口可樂昵稱瓶,以及聚劃算“神碼內購會”,可樂是快消品,聚劃算作為互聯網平臺,但本質都是產品化創意。

      有了核心的產品創意,再擴展更多的傳播化創意時,不管如何變形,都沒有脫離核心創意。

      昵稱瓶最終回到可樂瓶本身,與產品發生最直接的互動,同時塑造年輕化品牌。“神碼”的傳播,不管是明星聚集的晚會,或者專屬神曲,以及花樣繁多的發碼行為,最后是要回流到聚劃算主會場,同時通過這樣的創新玩法,連接年輕人,塑造年輕化品牌形象。

      能否將創意著力于產品,背后的思維差異,我個人認為是甲乙方思維的不同。

      創意人與品牌像是戀愛關系,花甲方的錢,做自己的創意。品牌經理與品牌,則像婚姻關系,是利益共同體,能省則省。

      乙方創意人更多思考創意本身,而甲方思維則更關注產品與品牌。

      品牌與創意,應該是附屬關系,如果創意過于獨立,即便傳播很廣,也無法給品牌帶來價值。

      內容創意人,不管身處任何廣告或內容機構,都應當具備甲方思維,將品牌放在首位,創意服務品牌。

      好營銷,傳播“著力點”在產品。

      以上。


      點贊(87)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