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能感受到,品牌廣告正在回暖。

      再次談論品牌廣告廣告時,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超級媒介,比如超級節點媒介,奧運會、世界杯、春晚、超級碗等等;比如超級廣告位,紐約時報廣場、上海外灘大屏、超級APP開屏等等。在愈加碎片的傳播環境下,超級媒介成為稀缺資源。

      超級媒介的價值從來不是賣貨,而是作為品牌入口,成為品牌邏輯下的“事件場”。

      同時我也看到,有些品牌在巨資購買超級媒介時,僅僅當做一塊廣告牌,成為相對孤立的展示,缺乏配合與整合,這是對資源的浪費。

      希望借此談談品牌營銷邏輯下的超級媒介,在品牌塑造中扮演怎樣的重要角色。

      以下、Enjoy:

      策略:品牌邏輯下的縱向整合

      表現形式或許類似,但在效果邏輯與品牌邏輯下的整合全然不同。

      過去幾年的很多項目,都是基于效果邏輯,或者更直接的賣貨邏輯下的整合營銷,核心目標是GMV。在效果邏輯下,李佳琦是比世界杯廣告更有效的超級媒介。

      當消費紅利見頂,單純的效果廣告不再帶來超額回報,更加需要與品牌廣告配合。所以感受到品牌廣告開始回暖,更多在品牌邏輯下的整合營銷開始出現。

      在品牌邏輯下,品牌廣告并不是孤立的,是更整合協同的營銷,且也能創造效果價值,這或許是接下來更多品牌選擇的營銷策略。

      而超級媒介,則成為大眾進入品牌的“入口”,創造事件化整合營銷。

      我們簡單梳理,品牌邏輯下的整合營銷的策略框架:首先是信息入口,然后是內容承接,接下來才可能是效果轉化,最終形成品牌層面的傳播共識。

      首先超級媒介的價值是“聚焦注意力”,成為進入品牌宇宙的入口。

      簡單直給的信息,一個視覺錘,或許是一個賣點、懸念、觀點,要吸引大眾的關注,最短時間內,讓最多人get到品牌信息,并能指引下一步行動。

      其次是流量承接,要有品牌內容對超級媒介的注意力進行承接。

      被入口信息吸引后,才是更完整的信息,對品牌的娓娓道來。比如那種5分鐘的品牌影片,只有形成事件討論后,才有更多人認真看完。受眾對品牌產生興趣,你才有機會說出更多信息,要不然就只能是自說自話。

      第三步是營銷人理解的“效果廣告”,也可理解為“決策賣點”的溝通。

      前面兩部分是情感溝通,接下來是更理性的消費決策溝通。比如我要買一輛車,會有代言人,會有精美激情的廣告片與品牌故事,但要做出消費決策時,要看的還是功能、動力、性價比等實際賣點。

      換到社交環境下,也叫產品種草,通過理性的產品賣點促進消費行動。

      但是,有前兩步作為內容鋪墊的賣貨,得到的是真正理解品牌,懂品牌的消費者,不止是純粹的成交。

      總結品牌邏輯下的品效整合:從品牌事件切入,到品牌內容的情感溝通,再到產品賣點的種草,最終達成品牌端與消費端的認知共識。

      抖音開屏,品牌導向的超級媒介

      接下來談案例,最近與巨量引擎聊起品牌廣告時,談到抖音開屏。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日活超過6億用戶的超級APP的門面,是超級媒介與核心位置,可以成為“地標性”廣告位置,成為稀缺的品牌事件場。

      從廣義上理解APP開屏,往往會看作一塊廣告牌橫向投放,比如一次買10個APP的開屏,用來跳轉與轉化。

      但對于抖音來說,開屏更重要的價值是縱向整合,與抖音站內的營銷產品配合,作為品牌入口,成為品牌“事件場”,創造更具話題的品牌事件與整合營銷。

      從我個人視角,談談抖音開屏廣告的品牌角色:

      品牌邏輯,作為入口

      我的觀點一直是:沒有錯誤的媒介,只有錯誤的策略。用對媒介,才能高效傳播。

      由于很多APP并不能實現縱向整合,大多營銷人在效果邏輯下理解開屏,比如社交APP無法成交,電商APP缺乏內容,中小垂直APP營銷產品有限,所以只能按CPM來計算效果,也會以這個固有模式理解抖音開屏,但其實抖音開屏能承擔更多營銷價值。

      跳轉太難了,1000人看到開屏,可能有一兩個人點擊。但換個視角,只要這個開屏足夠有創意,有懸念,足夠獨特,我大概會多看幾眼,會記住上面的信息。

      相比跳轉,看見更容易。

      所以,在品牌邏輯下理解抖音開屏,要做成“視覺錘”創意,一眼能看到關鍵信息,作為品牌信息的入口,整合營銷的路牌,這個位置的角色是被看見,然后指引下一步抖音站內的行動。

      轉變觀念,從品牌視角理解抖音開屏,變成品牌大事件的引爆點。

      創造事件,縱向整合

      接下來如何以開屏作為引爆點,進行事件化縱向整合。

      首先是開屏的創意內容,從效果邏輯下的跳轉引導,轉變為品牌邏輯的事件引爆。比如品牌關鍵增量信息,一次大活動的預告,一種懸念信息,或者更創新的動態視頻化展現。

      在品牌邏輯下,放下效果轉化目標,專注創意與表達。

      多年前紙媒還流行時,廣告主會在紙媒頭版投放事件海報,一些品牌觀點或懸念內容,當年這樣做通常會成為當天社交媒體的話題,發酵為品牌事件,抖音開屏可以成為這種策略的升級版。

      在抖音的“頭版”放置核心品牌信息或懸念,然后在站內進行流量承接,再以更完整的品牌內容“展開講講”,進行情感或價值觀溝通。最后,在抖音站內承接產品種草,直播賣貨。

      以事件開端,用賣貨收尾。

      其實現有整合玩法就能實現,比如開屏+搜索,開屏的角色就變成輸出核心信息,并引導搜索。在搜索端,可以有品牌專區,可以有搜索彩蛋等不同整合玩法,甚至已經搜索的用戶再來一輪實時追投,與精準用戶深入溝通。

      比如開屏+信息流+挑戰賽,開屏同樣是入口信息,吸引聚集用戶注意力,用戶更多需要“看見”核心信息,然后信息流投放的角色是“展開講講”,繼而進入挑戰賽進行產品種草,配合直播間獲得轉化。

      或許還有其他多種模式的協同配合,但傳播邏輯沒變,以開屏作為入口,在站內進行整合深入,用巨量引擎的方法講,就是從A1人群,持續轉化到A5人群的過程。

      以“內循環”的邏輯理解抖音開屏,在站內承接開屏,進行縱向整合。

      開屏創意,創新探索

      就目前而言,我對大多數開屏的觀感都一般,而且很多開屏并不是獨立創意,僅僅是一張調整尺寸的完稿。

      從產品端,今年巨量引擎已經開始有意升級,在調性觀感上更具品質感,在創意形式上更開放,除了常規靜態海報,還可以是裸眼3D、手勢互動、搖動彩蛋、半圓波紋倒計時,以及支持更多限定款、品牌個性化定制等等,同時以數據驅動曝光給最適合品牌的人群。

      從品牌端,正確的使用媒介,創作更好的創意,是改變的根本。

      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令人驚艷的平面創意,傳統時代每年會出一本全球平面海報的廣告檔案,里面全部都是拍案叫絕的創意。

      現在來到移動時代,像抖音開屏這樣的超級媒介,或許會重新成為大創意事件場。

      這同時也是一個日活超過6億超級APP的門面,驚艷的創意會提升用戶的觀感,好創意可以提升用戶體驗,提升品牌好感度。

      所以對于抖音開屏,轉變營銷策略,與創意人協同共創BIG IDEA。

      總結與展望

      當品牌廣告開始回暖,再次從品牌邏輯理解不同的傳播介質與效果指標時,很多媒介的價值將會被重新評估。

      超級媒介,是碎片化傳播時代的稀缺資源。

      不管是抖音開屏,還是超級節點,這些超級媒介都不止是曝光,不止是效果轉化,他們將在品牌塑造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最后從三個層面總結:品牌邏輯、超級媒介、縱向整合。

      首先,效果導向的營銷,轉變到品牌邏輯下的整合。

      在新品不斷隨時賣貨的社交生態中,品牌邏輯與效果邏輯仍有細微的差別,但正是這些微小的差別讓內容的指向性不同,給到用戶的感受也完全不同。

      效果邏輯下更多的是“直給”的決策賣點,或許會更快速的成交,但更多人并不打算認真了解產品背后的品牌,缺乏品牌基礎,就只是買貨人而非消費者,可能也不會主動復購。

      當流量紅利與消費紅利見頂,品牌力將是獲得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手段。

      其次,大創意回歸,超級媒介成為品牌事件場。

      最近幾年很少有大膽的創新事件營銷,因為效果導向的營銷不需要事件。當回歸品牌邏輯后,大創意與品牌事件會重新被寫進提案,而超級媒介則將是品牌事件的核心樞紐。

      最后是縱向整合,與同一群用戶由淺入深溝通,直至最后的產品成交。

      縱向整合從形式上理解是在一個平臺流量池內,比如抖音開屏到站內整合。更廣義上,也可以理解為同一群人,比如CCTV5的世界杯,與抖音上關注世界杯的人群,平臺不同但人群相通,也可以完成縱向整合。

      關于效果轉化的問題,我從不贊同將賣貨看作目標,賣貨是結果。前面溝通愈加深入,后面的決策賣點就更順暢,順其自然就會產生成交。

      一句話總結:以品牌塑造為目標的縱向整合,超級媒介作為入口,縱向整合深入溝通,決策賣點成交轉化。

      以上。


      點贊(95)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