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EA ,出現在每一次廣告公司提案的PPT中,所有的營銷項目中,一定要有一個大創意。似乎,大創意是萬能的。
我相信,在傳統媒體時代大創意是有效,且極具沖擊力的,一個巨大的ICON,能讓更多人感到驚喜與新鮮,成為對品牌深刻記憶的重要節點。
不管是Nike還是Apple,亦或者過去的央視標王與現在的刷屏TVC,都能成為廣告人明確的“作品”。一個大創意,能成就日薪3萬的廣告人,能帶動一個品牌的巨大成功,能讓人記住很多年,名垂廣告史。
現在,大創意越來越少了,很多極具成功的品牌,非常轟動的營銷項目,甚至找不出什么是大創意。大創意缺席了。
比如最近小米SU7的上市營銷,相信這是大家公認非常成功的營銷項目,一場發布會賣掉一年的產能。但這次營銷中,什么是大創意?沒有記憶深刻的TVC,沒有響亮的品牌口號,也沒有知名創意大師參與。
有的是傳播話題,社交談資,是整個汽車圈與數碼圈達人的爭論,以及雷軍真誠且轟動的發布會。當然,也有上億預算的媒介投放,但沒有大創意。
iPhone之后的Apple,似乎也沒有再出現知名的廣告。特斯拉幾乎沒有做過廣告。很多知名品牌,成功的過程中,并沒有大創意地參與。
我的觀點是,隨著傳播環境的迭代,大策略成為更重要的問題,而大創意則是逐漸內化,內化到產品,內化到品牌價值觀,而不是外顯在廣告創意。
我們談談,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大創意又是怎樣內化,大策略如何引領品牌營銷。希望對你有啟發。
以下、Enjoy:
一、大創意,內化到產品中
品牌、營銷、廣告、傳播,必須有且只有一個大創意,就是產品。
過去我所經歷和看見的很多營銷創意,都過于務虛。產品和品牌的割裂感太強,消費者的感受是廣告值90分,產品只是60分,廣告很美好,產品就那樣。
談到價值觀的廣告,所有內容都在營造一種高尚的品牌品格,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但產品可能并沒有踐行廣告中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我也經歷過廣告做得非常酷,拿很多獎,但產品依然很low,這樣的大創意是無效的。
我認為,大創意必須內化到產品中,賦予產品大創意,而廣告只是將產品大創意傳播出去。
你看iPhone手機,你看特斯拉電動車,所有的注意力都在產品上,產品本身具有顛覆性,所有人談論的只是產品本身。
再看這幾年iPhone的廣告,至少中國區的廣告文案,跟屎一樣的垃圾翻譯,這樣的爛創意也沒能影響產品和品牌,說明產品大創意足夠強壯。
近處的,僅從營銷層面看看小米SU7,在發布會上提出過一個品牌口號,此刻我想不起來,得需要查一下才知道,沒人在乎那個口號是什么。
當然,不是所有產品都能做成顛覆世界的偉大產品,那么創意內化到產品的方法邏輯是什么?
第一,品牌價值觀內化到產品。對于很多廣告人來說,品牌價值觀只存在于TVC里,跟甲方公司,跟產品關系不太大。
品牌價值觀是一種品牌共識,但這種共識首先存在于創造品牌的組織共識。從1號位CEO到市場、研發、渠道、運營等所有部門的人,都認同一種品牌價值觀,那么他們在創造產品,服務客戶的過程中,每一個細節、功能、場景,都必須踐行同樣價值觀,創造出一以貫之同樣價值觀的產品,然后吸引同樣價值觀的消費者。
所以,品牌價值觀作為一種共識,首先是組織共識,其次是產品共識,然后是消費者共識,最終成為社會大眾共識。
第二,是產品基本盤要穩,也就是產品品質,使用場景,產品定位這些基礎且重要的東西。踐行品牌價值觀,占領優勢生態位,至少在競爭中不會比別人差,營銷才可能錦上添花。
第三,是產品化大創意,將傳播創意,將BIG IDEA 內置到產品中。不管是視覺、功能、差異化、特色化的東西,最直接地在產品中體現。
比如我想起Nike做第一款AJ時,NBA賽場上規定球鞋的紅色面積不能超過50%,如果超過每場罰款5000美金,但Nike的營銷負責人認為,這是很好的廣告創意,5000美金比廣告費便宜多了,而且一定會有話題,所以他們堅持使用大面積紅色,并承擔罰款,最終果不其然,一炮而紅。這就是產品創意。
大創意內化到產品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更直接的表達,創意即產品,讓創意離產品更近,更能帶動銷售轉化;二是傳播變得更容易,不必絞盡腦汁想大創意,只需將產品創意傳播出去,讓品牌被談論。
總結一下,一是價值觀的內化,由內向外的共識建立。
二是做好產品基本盤,定位產品生態位。
三是產品化大創意,將傳播創意內置于產品中,讓產品被傳播,而不是讓廣告被傳播。
二、以策略為框架,填充創意
我在廣告公司的時候做策略,經常沒有存在感,因為廣告公司一切創意為先,很多時候創意部直接拿走brief,想出大創意,然后交給我們策略人員倒推策略,以便于讓創意邏輯更完整。很多乙方策略,成了“寫PPT的”。
后來我終于做了甲方,成了下brief的人,才過完做策略的癮,我通常把brief寫成策略方案,交給廣告公司時,直接想創意就好了。
營銷策略也不一樣,有的是品牌策略,這是向東還是向西的選擇題,通常品牌管理層會做出選擇。營銷人員做的大多是傳播策略,只有一個目的,就要是名利雙收,要火,要賣貨。
所以,本質上要做傳播策略,然后填充傳播創意,以傳播為基礎做策略與創意。
傳播策略我們分成兩個部分:
一是定傳播方向,比如要做競爭性傳播,照著對手打;比如集中傳播一個核心賣點;比如重點打透一個平臺或一個人群;比如要以借勢春節或奧運大節點等等。選擇不同的傳播方向,鎖定明確的傳播策略。
二是建立傳播框架,先預熱滲透再集中爆發,還是在big day集中資源打透。從A1到A5逐步篩選出目標用戶,還是用反漏斗模型從內到外傳播。定好傳播周期,定好傳播策略的框架。
接下來是填充創意,這個創意我認為不再是廣告創意,有可能是熱搜話題,有可能是達人內容,或者產品懸念等等。在傳播周期內,通過“碎片化”傳播創意,受眾越來越精準,了解越來越深入,直到在爆發時刻,完成規模化轉化,或者突破算法閾值形成破圈刷屏,或許接下來還有一些總結性傳播進行內容定調。
比如這次小米SU7上市傳播中,完全沒有大創意,先從零星的諜照開始,然后是技術發布會拉高預期,一直強調很貴很貴,讓產品一直有話題被談論。然后發布會PPT也可以看做一個傳播或者說服過程,持續強調物超所值,肯定不便宜,然后給出一個“賠錢”價格,引爆銷售。整個過程持續時間長,熱搜話題多,深度參與的汽車達人也多,整體傳播策略清晰,精準地達到預期,我認為是典型的大策略引領傳播營銷,而非big idea引領的營銷。
本質上,我認為現在的傳播環境已經不適合大創意的傳播,沒有中心化媒介,沒有爆炸性效果,所有平臺對商業化內容只開放商業化流量,難以形成廣泛的自然傳播。
所以,我覺得營銷思路應該變一變:從大創意一招鮮的思路,迭代到大策略邏輯,定方向、立框架、填創意。
用傳播策略框住品牌信息不能散,用傳播化創意持續讓品牌被談論,融合社交生態中。
三、總結一下
在碎片化,算法化的社交環境中做大創意,無疑是在汽車時代押注千里馬,天時地利人和加上極大的運氣,可能會成功一次,但這不是必然。
我們并不質疑現在的創意水平,仍然有很多很好的內容,很好的創意,但遺憾的是,缺乏大創意的傳播環境了。大創意極度依賴中心化媒介,傳統媒體時代媒介少且集中,創意強悍加上媒介力度,會是很好的結合。現在,那個時代過去了。
對于方法,我們總結兩點,一是產品大創意,二是傳播大策略。
首先,從廣告大創意,到產品大創意。
當傳播已經變得碎片化,話題化之后,產品仍然是集中的,是完整的,所以如果我們將大創意內化到產品中,創意仍然是完整的,所有碎片化的傳播,最終還是會回到產品,而所有傳播的起點,也將是產品。我不想談品效合一,但這的確解決品牌傳播與產品之間的割裂感。
以前的營銷聚集所有的力量在一支TVC上,一個大創意上。現在,讓我們把所有力量都聚集在核心產品上,品牌價值觀要內化到產品中,傳播大創意要內置在產品上,然后營銷的價值是把產品傳播出去,體現出來。
然后談到傳播問題,從大創意到大策略,且是傳播策略。
我覺得很多品牌并沒有認真思考過傳播策略,反而是平臺總結出一些方法論,比如抖音的“O-5A”模型,小紅書的“人群反漏斗”模型,我認為都是好的傳播策略。
對于品牌來說,一是定傳播方向,要傳什么,要怎么傳;二是建立傳播框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何時拉攏人群,何時銷售轉化,怎樣做爆發;最后是向這個傳播框架中填充內容創意,設立傳播話題。
所以在營銷傳播層面,大策略是比大創意更應該關注的點,優秀的策略,讓創意容錯率更高,確定性更高,而不是靠運氣出圈。
以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