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總是一個深耕跨境市場8年的資深跨境從業者,2015年開始從國內電商轉型去做跨境電商,開始在亞馬遜賣貨和規劃獨立站站群,現規模已經發展過億。
雖然企業已經達到了上億的規模,但是黃總敏銳洞察到,現階段自己的企業定位更多還是停留在賣貨階段,但是賣貨逐步面臨著兩個問題:流量成本不斷攀升,紅利卻越來越少。
企業需要一個新突破口,打造更強的核心競爭力,于是黃總決定去做一個更沉淀和更長期的事情,去打造一個品牌。
截止2023年,黃總與任小姐團隊共合作了三次“數據化GTM策略”,黃總對我們提到,他本身就是一個喜歡有數據和邏輯去支撐和驗證理論觀點的人,當初找到任小姐團隊的初衷,并且之后選擇與我們保持長期合作,也是因為我們給予的品牌策略是經過數據系統驗證的,具有較強說服力。
在大部分站群賣家轉型品牌站都失敗的情況下,黃總的品牌之路卻漸入佳境,接下來黃總將為我們分享他做品牌的獨特見解。

從產品交易到占領用戶心智
大部份的亞馬遜轉型品牌站的賣家們對“品牌”的理解,還僅限于“購買注冊商標”和“建立品牌站”。
但是黃總的品牌認知非常深刻,能夠精準地把握品牌理念和消費者需求,這種對品牌和人群的深度認知及準確性,讓他的企業在競爭激烈的跨境市場時刻占領著巨大的優勢。
“有品類無品牌,就去做品牌,搶占用戶心智;有品類有品牌,就去做細分市場。”黃總對任小姐團隊表示。
當有品類,無品牌的情況下,貼一個品牌標簽,更容易搶占用戶心智,但是當品類競爭很強且賽道品牌成熟,再去貼品牌標簽,搶占用戶心智很難,就算銷售量很大,用戶也很難記住你,所以這種情況下,可以去做細分賽道。

大部分亞馬遜賣家覺得賣貨并不需要去做細分賽道,但是黃總不這么想。
黃總對我們分享到,亞馬遜現在只是品類競爭不夠激烈,當品類競爭越來越激烈,那么細分一定會存在的,而且會成為主流。
“當籃球鞋出現的時候,打籃球鞋的人就不會去搜運動鞋;當室內籃球鞋出現的時候,在室內打球的人就不會去搜籃球鞋。”
舉個例子,運動品牌賽道里,耐克是第一,你跟他一樣做運動鞋很難有出路,但是你可以去做細分。
去做喜歡打籃球人群,如果競爭仍然很激烈,那就在該品類再細分,去做為室內籃球人群服務的品牌,這樣的話賣家做品牌還是有機會的。
品牌背后都是對人群痛點的洞悉,想真正掙到“品牌”的長錢和大錢,真正做好一個品牌,就要首先把“人群”這個的巨大認知鴻溝填滿。
但是很多亞馬遜賣家對人群基本是沒有概念的,黃總卻覺得人群區分是一直存在的。
黃總對我們分享到“大家可以嘗試從零售的角度看,所有的零售,無非就兩種模式,一個就是同一個商品賣給不同的人,另一個就是給同一個人群賣相關聯的產品。”
舉個例子,線下實體店里,太平鳥和優衣庫都是服裝店,沃爾瑪和小商超都是超市,但是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背后面向的人群是不同的,人群區分是一直存在的。
黃總對我們提到不同的品牌應該服務不同的用戶,不要太過于貪心在品牌內硬上產品、往產品硬上功能。
每個產品背后的人群需求都不重合的情況下,不要貪心想共用一個品牌,要根據不同的人群痛點,推出獨立的品牌服務不同的用戶。
最典型的就是寶潔,要去屑就選海飛絲,要柔順效果就選飄柔,他們都是同一家公司做出來的。
要先去了解具體用戶的痛點,然后把他的痛點放大,引起他的共鳴點,然后我們的產品專門幫助他解決問題。
所以把全部的功能點融合成一個N合1的產品,是走不長久的。
在沒有更專業的細分品牌出來之前,你買貴一點,用戶還是買單的。
但是一旦該領域有了更專業的(比如所兼容所有運動品類的鞋子和專門做籃球鞋的鞋子),用戶就會去選擇更專業的品牌。

結語
未來,黃總將會不斷開拓市場,立足長遠發展,適時調整戰略,繼續在品牌化發展方向深度探索。
黃總的下一步計劃是去打造一個小類目新品,并計劃要將這個新品的賽道市場份額占領50%。
掃碼預約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