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意間 AI 繪畫官方 11 月 12 日提供的數據顯示,自小程序 9 月 30 日上線以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用戶量增長了 117 萬人,其中 11 月 11 日單日增長用戶量達到 65.7 萬人。 而當筆者自己去測試的時候,發現前方有 8 萬人排隊是常規操作,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小程序吸引用戶付費的一種套路,但從最近國內社交媒體刮起的 AI 繪圖熱潮來看,因為降低了用戶門檻,AI 繪圖憑借著它獨特的玩法、新奇的效果,吸引了大量用戶嘗新。 而在海外同樣如此,今年以來 AI 繪圖這一概念的熱度不斷攀升,隨之而來的,是有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包括出海開發者,正在加入到了 AI 作圖這個賽道。而這一切,還要從 AI 作圖的發展史說起。 從面部改造到創作圖像 AI 在圖片上的應用從未停止 關于 AI 和圖像,在人類的主導下一直“量子糾纏”。不過最初 AI 技術在圖像方面的應用,更多還是集中于對人類面部的處理。 常用修圖 App 的用戶應該對此非常熟悉,最初 AI 技術在修圖 App 中主要應用于修圖,或者是一些偏趣味的功能,比如將照片中的人物轉換成老年的模樣等。 隨著 AI 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在修圖功能的基礎上,開發者又希望 AI 可以實現一些人類做不到的、更加獵奇的玩法,于是,各種 AI 換臉的 App 出現了。國內陌陌旗下的 ZAO、海外的 REFACE,在這些 App 中,用戶可以將自己的面部應用在某個名人的身上,或某個名場面中,奇特的玩法加上社交媒體的發酵,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病毒式傳播。 不過 AI 換臉 App 在安全性上的爭議,以及玩法缺少創新空間、實用性不強等因素,讓多數 AI 換臉 App 最終難逃一波流的命運。 不過在 AI 換臉的熱度過去之后,AI 賦能的復古風、卡通風等圖像處理風格又開始一波接著一波出現,比如此前我們曾經觀察到的在去年登頂過美國 iOS 總榜的 Voila AI Artist、MyHeritage 等 App。不過如今再去回顧,這幾款產品的收入,都在短暫的巔峰之后回歸到了正常水平。 整體來看,在 ToC 的 App 上,隨著 AI 技術的完善,人們借助 AI 能夠完成的事越來越多,在圖像處理和制作的應用上,也呈現出由簡單的圖片處理向著真正的圖片創作的演進路線,最典型的就是 2022 年的 AI 作圖。 其實 AI 作圖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一位叫做科恩的藝術家就曾開發了一個叫 AARON 的電腦程序來代替人類繪畫,不過與當前我們所熟知的 AI 繪畫不同的是,AARON 是通過 AI 來控制一個機械手臂來繪圖。 2012 年之后,AI 作圖技術發展的進度條才又開始推動,谷歌、Facebook 等頭部的科技公司持續在 AI 作圖上做出革新,讓 AI 作圖這件事變得更加簡易,并且效果接近人類的繪畫作品。 直到 2021 年初,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按照輸入的文字提示制作圖片的功能才登上歷史舞臺。在 2021 年初,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 OpenAI 推出了一個基于 Transformer 的語言模型--DALL-E,它們可以通過文本,直接生成對應圖像。 而 AI 作圖的開始普及,其實是今年 7 月份的時候,AI 作圖工具 Disco Diffusion 開源,這為 AI 作圖技術的普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除了 Disco Diffusion 以外,在這一年推出的 AI 作圖工具還有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據悉,這些工具各有特色,比如 Midjourney 上手簡單、Stable Diffusion 出圖想象力豐富、DALL·E2 出圖效果逼真等。多種 AI 作圖的推出,也增加了用戶們的選擇。 接下來就發生了開篇我們講到的那個故事,AI 生成的畫作《太空歌劇院》獲得比賽的一等獎,當時創作者用的正是 AI 作圖工具 Midjourney。而《太空歌劇院》的獲獎,再一次讓 AI 作圖的熱度攀升,真正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AI 作圖將 AI 技術在圖像創作上的應用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不過即便這一技術仍然還在突飛猛進地發展,但是由于很多 AI 作圖工具沒有完全對外開放、使用方式比較復雜、對設備要求較高等原因,AI 作圖對于普通用戶來說仍然有著較遠的距離。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像國內出現一批 AI 作圖的小程序一樣,在海外基于這些開源工具開發的一批主打 AI 作圖功能的 App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開始陸續上線,降低了普通用戶的使用門檻,不過大量 App 的上線,也讓差異化成為了挑戰。 有產品月收入 88 萬美金 也有產品生成“四不像” 開源降低了門檻, 但對技術的優化仍然是最重要的壁壘 近一年時間里,多款 AI 作圖工具的開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 AI 作圖應用程序的開發門檻。特別是去年 8 月份,Stability.ai 發布的 ai 作圖開源工具 Stable Diffusion,不僅提高了 AI 作圖的質量,而且每個人都可以下載并且運行這款產品,這改變了 AI 作圖市場的游戲規則。 根據極客網的觀點,“建立和運行這個模型并不是特別困難,任何具有深度學習知識和適當資源的開發人員都可以推出自己的 Stable Diffusion 服務。因此 Stable Diffusion 的開源模式為定制和開發新應用程序開辟了道路。” 不過,技術的開源雖然降低了 App 開發的門檻,但是這不代表應用了同樣技術的 App 就可以呈現出同樣的 AI 作圖效果。在這背后,開發者對于 AI 技術的“調教和優化”,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筆者的觀察,那些專注于 AI 技術開發的公司,在這方面更占優勢。結合幾款產品在 Google Play 上的開發商介紹頁面可以看出,在上述幾款產品中,Dream by wombo、starryai、wonder 幾款 App 都是來自專注于 AI 應用程序開發的公司,比如 wonder 這款 App,出自于一家叫 codeway 的土耳其移動 App 開發公司。 在此前白鯨出海發布的《小組件、新興熟人社交App突圍、法國產品再出圈....Q1 App出海都有哪些新氣象?》一文中曾介紹過的 AI 換臉 App facedance,同樣出自 codeway 這家公司。除了這兩款 App 以外,codeway 旗下還有用于 AI 圖片增強的 App Pixelup、專注于視頻形式的 AI 換臉 App Facemix 等。 9 月 1 日~10 月 31 日下載量最多的訂閱制 App丨來源:領英 效果跟描述嚴重不符 MagicAI 根據指令生成的圖片 為什么 Discord 成為 AI 作圖 App 們的共同選擇? 結語 對于這些 AI 作圖 App 而言,陷入同質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雖然根植于技術,但是怎樣跳脫出技術層面,去找到更貼合用戶的使用場景、來獲品更大的增長空間是必須要考慮的事。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了由盛轉衰的 AI 換臉,作為 AI 換臉的頭部 App,REFACE 其實在 2021 年左右的高速增長之后,也陷入了瓶頸期。 不過最近筆者最近再去回看這款產品,發現在瓶頸之下,其實 REFACE 也在盡力地轉型,比如大力發展它的 AI 換臉技術在廣告營銷上的運用、在最近的更新中新增社區標簽來整合平臺內的素材,甚至是借助一些社會公共事件來增強平臺的品牌影響力,比如今年 8 月份,REFACE 與慈善平臺 UNITED24 合作,推出一場“虛擬游行”活動,位于世界各地的用戶都可以借助 REFACE 的 AI 換臉技術讓自己加入游行的隊伍中。意間 AI 繪畫小程序的用戶增長情況數據來源:意間 AI 繪畫官方公眾號
FaceApp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