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記錄的帶娃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01: 從小應該給孩子豐富的刺激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在7歲前就拉開了,7歲前的孩子需要豐富的刺激,有目的的刺激,去拓展他們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粘性。

      簡單來說,7歲前的刺激越豐富,孩子的智商就越高。所以應該對孩子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等六個感覺器官足夠的刺激。

      02: 給孩子發脾氣

      給孩子發脾氣的大部分原因,并不是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而是為了發泄自己從其他方面收集的壞情緒。比如工作不順心,比如教育孩子沒有收到好的反饋。歸根到底,大部分時間還是因為自己情緒不夠穩定的原因。

      03: 性格決定命運

      最近在看李玫瑾教授的一些視頻,看到她對馬加爵和藥家鑫的分析,讓我不寒而栗。這兩個人的事件在當年很受社會關注,當時我還沒有結婚沒有孩子,所以并沒有對他們兩個的動機有過過多的研究。

      馬加爵和藥家鑫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學霸,這就是讓我不寒而栗的地方。如果只是一味的關注孩子的學習而忽略了孩子性格的培養,那將來真是難以想象會發生什么。

      李玫瑾教授說:性格決定命運。對于孩子的教育,性格教育往往比能力教育更加重要。

      04: 需要要重點培養孩子的兩個特質:創造力和努力

      谷愛凌媽媽說:“要說理念,我就記得兩句話,第一句是愛凌入學時她們老師說的,千萬不要糾正她們的錯別字,不打擊孩子的創造力;第二句是學到的理念,少點表揚他們的聰明,多點表揚他們的努力。”

      05: 兒童時期父母的陪伴至關重要

      兒子今天開學了,我也可以正常上班了(2022/2/24)。正月里陪兒子上了兩期籃球訓練,我一次也沒缺席。看著兒子成長,陪著孩子成長,還是很幸福的。

      籃球培訓班里有一個孩子,每次都是奶奶或是姥姥帶著去。那個孩子每次上課都不在狀態,小朋友們不喜歡和他一起玩,教練也是一臉嫌棄。我感覺這個小朋友還是很可憐的,他的父母要是在的話,肯定可以多給他一些鼓勵,引導一下他如何參與到訓練當中去,如何和小朋友一起玩。

      這也是我為什么要多陪孩子的一個原因,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時刻感到父母在支持他,不會感到害怕和無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借助這種陪伴,和孩子建立一種朋友般的關系,這樣即使他長大后,還會愿意和你分享生活。

      因為我爸從我記事起,就在外地工作,所以小時候和爸爸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導致長大以后,我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經常無話可說。一直到現在,這個狀況也沒有很好改善。這就是小時候沒有建立起朋友般的關系導致的。以至于到現在都無法修復這種關系。當然也可能和我個人的性格有關系,不能一概而論。

      最近看關于谷愛凌的紀錄片,她提到她的媽媽,是這樣說的:“我知道所有的小孩兒都覺得自己的媽是最好的媽,但我真的覺得我媽是最好的媽,對不起別的媽,但是我的媽比你好”

      我最大的愿望不就是這樣嗎?我希望我的孩子將來提到爸爸媽媽,也會這樣自豪的說。而不是我的爸媽多有錢,多成功,但是從來很少陪我。

      06: 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最近讓兒子讀書,他有點不太聽話。突然想到陪兒子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以為他長大了,沒必要再陪他一起讀了。但是他還沒有養成自己讀書的習慣,所以還是要陪他讀,直到他養成習慣。

      所以孩子成長路上遇到的很多問題,要先從我們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埋怨孩子,況且那樣也解決不了問題。

      07: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還是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分場合批評教育孩子。

      今天籃球訓練出發前,兒子給我說,爸爸今天要是我犯錯了,你別在訓練的地方訓我啊,你在沒人的時候訓我。

      我感到一陣心酸。明明當初想好好的,一定不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而是在沒人的地方教育他。畢竟孩子大了,有自尊心了。

      08: 孩子從來不記仇

      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有時候忍不住會拿孩子出氣。有時候甚至會不給父母好臉色,這是典型的無能表現。

      但是孩子從來不記仇,更讓自己感到慚愧。

      09: 養育孩子,是一場真正的個人修煉。

      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

      孩子聽話的時候,你覺得Ta是個天使,你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比如,我經常晚上睡覺前看看安靜睡覺的孩子,忍不住親他們幾下。但是孩子鬧起來,不聽話的時候,恰好你又遇到你心煩意亂,以上的想法可能瞬間就不存在了,有時候不得上手揍Ta一頓。

      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個乖乖寶,而且現在我內心深處,還是不希望孩子做個“乖乖寶”,我反而希望Ta能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不普通,不盲從,不在乎別人眼光的人。這樣的人,注定不會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乖乖寶。

      這就是我們要修煉的內容,陪孩子長大,學會如何和他們相處,并在相處中成長,是的,說的是我們思想的“成長“,而不僅是孩子的。

      10: 什么才是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

      惡魔奶爸在回復一個媽媽的來信中說到:

      「你用成功學為基調來搞家庭教育,肯定是不行的。以興趣和理想為基調,以分享和陪伴為方法,這個才行。而這種恰恰是所謂的貴族教育和精英教育。

      鼓勵孩子求知,分享,吃飯的時候聊聊今天的收獲,最近看的書,平時和孩子多做做體育活動,一起玩,在家里讓孩子多發言,多表達,認真傾聽,尤其是對于讀書,復述,講述這種行為的刻意練習,從3歲到13歲都可以這么來。這個叫費曼學習法,有充足的科學理論和豐富的成功案例支撐,不贅述了。洛克菲勒和肯尼迪家族都用這種方法。

      在家庭里立規矩,營造森嚴殘酷的氛圍,壓抑的氣氛,盯著考試成績單的1分2分斤斤計較,看著大家上培訓班也給自己孩子報,完全不問孩子的興趣。這個不叫育兒,叫緩解自己的焦慮。

      這么做的代價,就是葬送你家小孩的一生。」

      還別說,惡魔奶爸連個孩子也沒有,但是育兒的理論張口就來。

      11: 品格

      周三去接兒子放學。學生生涯的第一個學期結束了,兒子從一個幼兒園小豆包,逐漸適應了小學生活,每天過得還很開心。從我的觀察來看,至少要比在幼兒園開心很多,不但能和同學玩到一起,學習態度也很好。先把學習成績放一邊,態度好,我就很放心了。老師對他的評價也不錯。但是最讓我欣慰的,是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善良的品格。這是我希望他具備的第一品格,目前看正在往這個方向發展,但是還是要繼續引導教育他。

      12: 耐心些,再耐心些。

      今天送兒子去畫畫,停車的時候,我把車停的離旁邊車有點近,我就讓他別開車門,別把旁邊的車給碰了。他執意要開車門下。我吼了他四五下,還是不聽我的,自己下去了。把我氣的,這火到現在還沒下去。有點后悔吼他太兇了,又氣他不聽話。孩子上了小學,自己的主見多了,少不了和你對抗。這也是為人父母,育兒之路的一個課題吧。

      換位思考,如果是我們,愿意父母對我們發火嗎?

      13: 《園丁與木匠》

      「因此,我們作為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創造一種特定的孩子。相反,我們是要提供一個充滿愛且安全、穩定的保護空間,讓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發展。我們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讓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們的工作不是告訴孩子該如何玩,而是給他們玩具,然后在孩子玩完后再把玩具撿起來。我們不能逼孩子學習,但可以讓他們自己學習。」

      父母應當做園丁,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態環境,讓他茁壯成長。而不是做木匠,只按自己的意圖來雕刻他。

      14: 我希望兒子成為什么樣的人

      從一個評論中看到的:「不止關心眼前一畝三分地, 學會怎么關心這個世界,關照身邊的人,和陌生人產生聯接,對弱者報以同情,對強者不盲從不屈服」

      15:育兒的目的是什么?

      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成功的標志是什么,或者說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按自己的意愿過完一生。這樣倒推我們培養孩子,要做些什么?

      第一,幫助孩子找到他的興趣;第二,幫助孩子追求他的興趣。

      16:又又又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昨天我又給兒子發火了,在電梯里我還把餅干砸到地上。起因是我讓他帶好口罩再上電梯,他磨磨唧唧的半天不戴。進電梯后我的火氣就上來了。在路上我沒和他說話,快到家的時候,小家伙居然主動和我說話,讓我別生氣了。

      我突然想到,雖然小時候我爸陪我的時間很少,但是他好像從來沒有給我發過火,凡事都是耐心教育。這一點我是要我老爸學習的。

      17: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不聽話就對了。華大基因CEO尹燁:“人類進步的本質,就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開玩笑的。

      「個人在關于如何養育自己孩子的問題上都有一套哲學和主張,都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在這個問題上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也相信,如果要孩子“聽話”,或者讓孩子“尊重自己的建議”,那么我們不妨以成年人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問問怎么樣的人才能讓自己“聽他的話”。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其實很多育兒經驗或者建議都是很不錯的,但最難的地方是長期堅持身體力行。其實有時候把這些道理講出來并不那么復雜,比如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要讓他們感覺到你對他們的愛,等等。可以說沒人不懂得這些道理,但在實踐過程中,能否長期堅持一些重要的原則就成了好家長和一般家長的區別了。」

      18:教養的目的是什么?

      教養的目的是什么,讓孩子能活出幸福的人生。所以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至關重要。「滿足好奇心是造就幸福人生的最主要源泉之一。--- 量子化學大師 萊納斯·鮑林」


      點贊(17)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