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收到一個關于加預算的問題:

      加預算不好精準把握。

      單次預算加得太少,等學習期結束后可能得再加。少量多次地加,既麻煩又可能錯過好時機。

      但一次加得太多,廣告容易跑崩。

      在《調整Google Ads預算和出價,什么樣的頻率和幅度合適?里提到過,每次預算調整不超過20%,跑崩的幾率比較低。

      可預算從10美金加到12美金,往往意義不大。 那是否還得把預算量級考慮進去呢?

      在實際投放中,我觀察到有時預算量級不大、調整幅度低于20%,也可能跑崩;有時預算量級很大,預算直接加倍,轉化還能同步增長。

      復盤了好幾個廣告系列,我發現:如果你想進加預算同時又不想有太大的風險,關鍵要考慮的不一定是當前的預算量級和調整幅度,而是當前你的廣告系列還有多大精準獲客空間。

      精準獲客空間越大,預算可增幅也越大。

      這可能和你們想的很不一樣。

      下面是具體的分析。



      最開始我關注點也在預算的量級,但后來在實際投放過程中,我觀察到這和產品所面對的精準客戶市場容量,也就是精準流量的獲取空間,關系更大。

      當你的產品表現很好時,通常說明產品力沒問題,這時只要引入更多精準流量,就能帶來更多轉化,所以我們就想通過提高預算來增加精準流量。

      但問題是:有高購買意圖的精準流量是有限的。

      當預算提升超過了可覆蓋的精準流量范圍,Google就會嘗試尋找更多流量,其中就包括不那么精準的流量。不精準的流量轉化差,就會出現,錢花多了,但ROAS比之前差很多的情況。

      舉個例子:

      假設你的產品一天有100個精準潛在客戶。

      當日預算是$1000,能觸達其中50個,還剩50個獲客空間。

      預算加到$1200,觸達客戶可能增至60個。

      預算翻倍到$2000,理論上能觸達100個,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谷歌不會把所有精準流量都給你


      展示份額超過60%已經算很不錯了。當你的預算給了$2000時,很可能至少有$800被谷歌用來尋找與之前購買受眾不同、它認為可能有轉化潛力的新受眾,但這些新受眾實際轉化效果并不好。

      也就是說,

      • 當你提高預算后,精準流量還有很大獲取空間時,廣告轉化效果通常依然很好。

      • 但如果精準流量已經接近上限,再加預算,很難保持之前的投產比,甚至可能跑崩

      這里說的精準流量,不是指整個市場,而是指你的賬戶實際能觸達的那部分,范圍會更小一些。

      那怎么判斷你的賬戶還有多大的精準流量獲取空間?

      可以復盤之前的投放,看看以前有沒有同類產品/品類的數據,可以用于借鑒。

      也可以試著用 Google Keyword Planner 查查轉化最好的幾個關鍵詞的月度搜索量,做個參考。



      總結:

      當你的廣告系當前轉化表現很好(近一個月轉化次數超過30次),且評估發現還有很大的精準流量獲取空間時,加預算可以激進一些。不必嚴格限制單次增幅在20%以內;可以同時結合預算量級考慮,但不是作為最重要的考量。

      當廣告當前現一般且精準流量有限時,加預算要相對保守一些,控制在20%以內,甚至可以再低一些,比如15%這樣。

      以上是我個人投放實踐中對加預算的一些新觀察,供大家參考。?


      點贊(5)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