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目前接觸的 2 個項目的 SEO 流量情況。可以看出從今年 3 月核心算法上線以來,流量均受到明顯的影響,且并未恢復。(其中一個有受節日影響,流量在5月有波動,但整體還是下降)
這 2 個項目之前都是通過內容營銷來獲得流量,在去年非常有效。
這兩個站內容營銷的做法,就是國外寫手來實現的常規做法,有幾個典型環節:挖掘關鍵詞、自己整理小標題和內容框架、國外寫手來完成寫作、內部來上傳并提交給Google。
但自從今年 3 月份以下,內容的流量開始明顯下降。剛開始,內容仍按照之前的方式去做,并且加大了更新量,希望流量恢復。一直做到 6 月底仍沒有起色,現在基本可以確定,這種內容營銷的方式是不太可行了。
也有一些競手仍有內容型關鍵詞的排名,但從第三方數據來看,他們的整體內容流量也在逐漸下降。
同時結合 Google 的一些更新內容,有 2 個核心信息:Google 將內容標準從 E-A-T 升級為 E-E-A-T、「從搜索里的觀點內容中學習經驗」(https://blog.google/products/search/google-search-perspectives/)。
以上可分析出,Google 很可能對內容的標準做了升級,主要是增加了有經驗/體驗的、有觀點的標準。這個標準很可能已成為高質量內容的必要條件,如果缺失,內容質量會大打折扣。
再看最開始提到的兩個網站,內容都是外部寫手完成,而他們都沒有真實的經驗、原創觀點,都是瀏覽互聯網上信息做的組織和整合。所以這類內容很容易被 Google 識別出來,認為是「大路貨」。所以如果還是按照這種內容營銷的方式,效果將仍不理想。
如果希望內容有效,還是必須解決真實體驗、原創觀點這個問題。
補充說下,在一些小語種、非美國地區,之前的內容營銷方式可能仍有些效果。因為 Google 規則可能并未完全同步,而且競爭度小,也可能有曝光機會。
順便說下 AI 寫作
我也想過寫手可能用 AI 來生成的內容,導致內容質量不高。不過這也無法避免,也無法完全檢測(檢測工具也無法完全有效)。所以更好的方法是如何更好的使用好 AI,更好跟寫手合作。
對于 AI 更合適的方式:將 AI 作為輔助工具,而不是批量產生內容的工具。
解決方案
【短期】展示更多作者信息
短期策略,可以增加一個作者的資料模塊,展示作者的姓名、頭像、簡介,以及社交媒體的鏈接等信息。這樣可以表明作者是行業內的權威專家,給內容增加權威度和信任度。
【長期】面向用戶的內容
更長期的策略,是需要調整思路,調整為面向用戶來輸出內容,其次再去符合SEO,比如匹配搜索詞、小標題、結構化數據等。在整體的內容策略上,可以根據產品品類、應用場景、用戶需求來制定內容策略。在具體的每篇文章上,內容需要幫用戶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包含真實具體的操作指南,有原創的觀點和判斷等。
這種實現成本會高很多,而且一般需要其他同事來支持實現。
【發散】訓練行業 AI
再發散一點的想法是訓練行業 AI,用行業 AI 來產生內容。因為通用 AI 在垂直行業的專業度是不夠的。產生的內容都是「車轱轆話」。如果可以用行業的商品庫、銷售數據、說明書等信息來訓練,就可以成為專業度更高的 AI 。這樣就可以用于產品推薦,常見問答等內容的產出。比如「50歲父親的父親節禮物推薦」、「家用制冰機如何清潔」。
寫在最后
內容營銷到今天,也確實需要一些升級了。我記得 2011年我剛做 SEO 就是寫肝病保健文章引流。現在一方面是 Google 提升了內容標準,另一方面也有 AI 的橫空出世,都需要我們有更高質量的、更有觀點和態度的內容,讓內容生態更有生命力。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和看法,不一定準確,也歡迎分享自己的案例加入討論。?
今日份 meme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