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海外數字營銷,維基百科幾乎是所有人都無法甚至不愿意忽略的一個重要平臺,由于維基百科平臺的權威性,站點上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的特點,倘若公司品牌、重要人物、專有技術或產品能在維基百科上有專門的詞條介紹,這使得潛在目標用戶對公司品牌認知和權威度體現有莫大的幫助。 更別說由于維基百科品牌詞條的存在,有很大概率能夠形成品牌在搜索結果當中的知識面板曝光展示。 而在國內,百度百科是維基百科最對標的產品,因此這篇文章我們將從多個維度來對比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讓大家對這兩個平臺有一個客觀、豐富的對比認知,了解兩者各自的特點和差異。 本文,我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全方位對比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 1. 詞條內容語言對比 2. 詞條數量對比 3. 詞條編輯權限對比 4. 詞條內容準確性和中立性對比 5. 詞條審核制度對比 6. 縮寫詞聚合頁對比 7. 平臺盈利模式對比 詞條內容語言對比 百度百科 眾所周知,百度百科屬于中國內陸特產,因此只有簡體中文。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屬于全世界人民的平臺,截止至目前(2020年)共計有313種語言,其中10個語言的子域名處于暫時關閉狀態,因此目前共計有303種語言是處于正常可瀏覽編輯狀態。 Note:以下鏈接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List_of_Wikipedias 可以找到維基百科上所有支持語言的清單。 我們可以找到專門的粵語專區(zh-yue.wikipedia.org)。 我甚至還不小心發現有個叫贛語專區(gan.wikipedia.org)的,真是大開眼界! 詞條數量對比 百度百科 通過使用Google的Site命令來看,約有1220萬個結果。 維基百科 而維基百科簡體中文約有908萬個結果 而整個域名下甚至超過2.88億個結果,約為26.6個百度百科的內容量。 詞條編輯權限對比 百度百科 必須是已注冊用戶才能夠操作編輯百度百科的詞條,且部分詞條對于賬戶的信用等級有要求,需要達到一定的級別才能進行編輯。 維基百科 而維基百科則沒有這樣的限制,可以通過注冊賬號或直接使用自己的IP地址來匿名編輯,所以理論上全世界的任何人都有編輯的權限,除被加入黑名單的違規賬號或個別“重災區”(例如中國大陸)的IP被限制(原因是早期有太多中國IP的用戶瘋狂利用維基百科作為營銷平臺,創建專門用于營銷推廣的詞條或編輯內容,而非創建真正知識類的內容,導致基本整個中國大陸的IP段都被封鎖)。 詞條內容準確性和中立性對比 百度百科 其內容會相對主觀,即使引用不嚴謹的佐證(例如來自于自家百度貼吧和百家號的文章)也能發布成功,甚至是在沒有任何權威佐證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成功創建詞條,例如如下詞條沒有任何佐證依然正常存在。 另外,百度百科上對于政治敏感等主題基本是嚴格控制的。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環境使然。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對于詞條創建則相當嚴謹,每個詞條都要求這些證據必須是有公信力的出版社機構,例如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期刊與書籍、大學級別的教科書、著名出版社出版的雜志、期刊、書籍、以及主流在線媒體等。而像論壇、博客等代表個人言論的網站內容則視為不可靠來源,禁止作為佐證。 上圖為DJI大疆的英文詞條references,所列舉的佐證基本都是海外權威媒體的品牌曝光內容。 詞條審核制度對比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實行的是先審核后發布,一部分由機器審核,一部分由內部審核員審核。機器審核無法準確識別材料的可靠性、準確性,往往使一些個人原創或誤導內容輕易通過。 而人員審核,則由于審核員水平不同,專業程度不同,會導致審核的標準不一,同時個人的喜好、利益相關會使不同傾向編輯詞條通過率不同,甚至會出現惡意篡改詞條的情況。因此,百度百科內容的發布被控制,使用戶看到詞條解釋只是審核員認為正確的內容。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可以說是沒有審核,內容編輯實時更新,更新的內容是否可以長期保留,則取決于其信息來源是否充實可查證,是否來自于權威媒體平臺,理據是否成立,成立則可以被留下,否則被更可信的內容替代。所以,維基百科上的內容是所有用戶不斷更新討論所達成的共識或暫時的共識。 有研究表明,維基百科上的內容與大學水平的教科書相比,正確率達 98%。 因此,如果用戶為了商業目的去進行詞條創建或內容編輯,嚴重者會導致帳號被封停,甚至IP被封鎖的情況。在維基百科上有一個頁面專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Blocked_users) 列出了所有被禁的用戶列表,讓大家引以為戒。 當一個詞語或字母縮寫包含多重含義時,無論是百度百科還是維基百科,都會有一個專門的聚合頁面來羅列這些不同含義的詞條列表。 上圖為搜索關鍵詞“超越”時的聚合頁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6%85%E8%B6%8A/80866) 頁面上羅列了所有被命名為超越的詞條含義。 同樣的,在維基百科搜索“Beyond”時,也有相應聚合頁面(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yond),且該聚合頁面將所有被命名為“Beyond” 的詞條進行分門別類,方便用戶快速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那個“Beyond”詞條。 Tips:假設有一家科技公司也叫“Beyond”,則不能將新創建的公司品牌詞條URL設置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yond(因為已經存在該聚合頁面) 而只能將其設置為包含Beyond+其它能說明你的公司特性的輔助詞,例如: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yond_Technology 平臺盈利模式對比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服務于百度搜索,這是一個可盈利平臺。基本上每個詞條上都有廣告存在。 另外,由于詞條審核的局限,造成一些品牌通過在詞條內容或參考資料中添加廣告鏈接來進行品牌或產品推廣。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更像是一項惠及全球的公益事業,不是誰的公司,也不會有誰去控制內容,相對來說更加公開、自由、中立。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全球那么多的志愿者投身其中。從維基百科成立至現在,唯一的收入就是靠志愿者的自愿捐贈來維持運營。 因此,從創建詞條的難度上來說,維基百科要遠高于百度百科。如果想要為品牌創建維基百科詞條,我們需要先提前做好權威佐證的收集準備,最快速的方式就是在 Google News 里進行想要創建的關鍵詞搜索(例如搜索iphone 12) 如果能找到大量線上權威媒體的曝光,這些曝光內容非常規PR通稿,且內容客觀、真實,則說明我們具備了基本的詞條創建條件。如果未達到基礎條件,強烈建議不要去嘗試創建詞條, 因為失敗次數的增加,也會提升后續創建的難度,切記切記! 關于創建維基百科詞條的更多詳細內容,請查看我們之前分享的《維基百科快速修煉手冊》,謝謝,我們下次再見!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