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出海重要消息+政策+投放技術。

      公眾號回復“微信群”,進行業群(無廣告)。


      這段時間跑某個APP產品,本身產品量級規模還不錯,但是Google始終拉不起來量級,拆開流量情況看發現尷尬的是流量全都到了商店搜索,display,只有極少占比的YouTube(打開video only系列后,roas掉成渣)。

      這段時間還有跑一個AI工具,跑的web 搜索+ pmax,結果發現量很大部分都在品牌詞,相當多在幾個競品詞,一部分行業詞并不多,以及一些pmax的量,roas跟不上,很尷尬,最關鍵的問題是..roas基本都是品牌詞貢獻,其他流量來了更多像是累贅(產品不夠優秀,不能怪流量,覺悟)。

      不過跑Google一定要有這個心理預期,你跑的量,可能大部分本身就應該是你自己的量,尤其是平臺足夠大(我有一個國民級別的產品,大到跑1.0和3.0來的是同樣的人,都是老用戶回流),足夠大的規模洗到的就是自己的品牌詞搜索量,部分競品的搜索量,以及競品下方的相似推薦為主,至于一些插屏廣告等,實際上反而不那么核心,roas更難保障。WEB廣告更明顯,回想在12-13年的時候那會投網頁游戲還能有足夠大的行業詞,人群詞,品牌反而少很多(那會產品沒品牌),但是現在用戶的搜索習慣其實已經變化比較大,更多的是用戶從其他地方知道了產品名稱(KOL宣傳,或者一些其他品牌宣傳),再來搜索,所以投web更要做好準備,品牌詞就是量最多,最好的,當然如果是純新產品無品牌,競品詞可能就是最優選。

      但是,我們目標肯定不是只吃自己的品牌詞吧,一方面心里不爽,本來就是我的Google你還要吃我預算,另一方面規模真起不來。怎么辦合適呢?

      1,先判斷你的產品,在Google本身能有多大潛力,最簡單的辦法,分析競品,打聽競品的Google消耗占比。對照數據評估自己能有多大的空間,也許大家都只是吃完商店和品牌搜索的量,之后實際也就不再深入折騰。

      2,接受自己的流量就是商店,搜索量為主,并且并不要考慮放棄掉,你放棄了,很可能是別的競品花小錢搶走了你的用戶,保護性購買是必須,甚至比如商店流量可以低價蹭到更多(自己根據投放、暫停的數據曲線,評估真實的消耗,和帶來的真實增長量級評估價格和回收)。重點:考慮如何評估真實的量級和真實的回收,即便是品牌詞,你停掉推廣也未必流量都能到你產品來,其他人截留或者用戶對你的站點,產品icon覺得沒那么有吸引力,只有花錢多次曝光才有效果。

      3,慢慢來,Google不是著急能起來的渠道,當前產品沒有做好準備,就逐步推,吃點競品相似推薦,競品搜索(web)的量當做低價紅利,產品靠譜也別著急,平衡真實量級+roas水平后,穩定基本盤,逐步增加預算,并且評估增量部分的roas和量級,看是否能突破當前流量圈子。

      4,拆分投放(至少拆分投放數據效果),比如搜索詞的品牌詞,競品詞等,APP投放的文字廣告,video only等,單獨拆出來投放方便評估這部分的量的真實roas水平。 但是其實也有另一個投放方法,混在一起算糊涂賬,用商店流量混合YouTube量以及商店外display一起,通過商店轉化帶動campaign學習,也兜底roas,從而有機會學到更多位置,擴大流量范圍,再從三方拆出來video的量級占比,display包含了商店內和外,也無法完全區分,所以不好評估。

      5,人群,Google的人群包,受眾設置的嗯作用雖然不太行,但是也應該有一些幫助,尤其是web投放,也許比APP的人群設定效果更好,我沒嘗試過(最近這些年基本不投web,理解淺)。

      6,素材創意,只有更好,更優秀的素材,才可能脫離商店的量,比如YouTube要更好的視頻,插屏廣告需要更好的圖片素材。

      Google廣告對客戶確實有點不厚道,但如果你換角度兜底,想辦法再挖掘一些品牌之外的流量,找到突破點也許就能拿到更多流量,另外某些長線產品,大的垂直領域內甚至本身就可以靠吃商店相似的紅利,尤其是商店搜索量較大的領域,比如小貸,再Google的表現會非常亮眼,別管他是不是本身吃了自己的量,只要總量是上升,總消耗,總回收都在預期之類,就是有貢獻的渠道。

      插播下?長沙?的線下活動,歡迎在長沙的朋友參加,更多是自由交流為主,也會分享這些年在投放一線的經驗心得,以及優化師技術,成長,發展等各種話題。
      還邀請了兩個神秘大佬也會參加,top游戲廠的市場負責人 和 又懂投放,有會技術的大佬,到時候一起交流。




      技術咨詢+交流,掃碼加星球,微信不答疑
      業務合作(代投+素材拍攝)加微信 narkuh
      北京盈量科技是素材制作+廣告投放公司,擅長大媒體投放+真人素材拍攝,在金融,社交,重度游戲,AI,短劇等領域均有豐富經驗基礎,團隊人員近兩百人,自研發程序化投放,歡迎咨詢合作。




      點贊(11)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