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貿圈摸爬滾打的朋友,大概率都聽過這樣的吐槽:“以為是老熟人介紹的客戶,結果貨款要不回來”“碰到個爽快客戶,大額訂單一來就栽了”“客戶信息模糊,貨發出去就沒下文了”……
別覺得這些是小概率事件——2024?年中國信保發布的《外貿風險報告》里提到,去年他們處理的外貿詐騙索賠案同比增了?18%,其中超?60%?的案件,根源都是咱們對客戶的風險識別不到位。今天就拆透三類最容易 “踩雷” 的客戶,每個都帶真實案例,看完至少能避開?80%?的坑!
“熟人濾鏡” 最危險
做外貿的都懂,遇到能說中文的客戶,溝通起來總覺得更省心—— 但恰恰是這種 “親切感”,成了很多騙局的突破口。這類客戶通常有三種身份:華人買方、老客戶介紹的?“親戚?/?合作伙伴”,或是自稱?“代理某知名品牌”?的中間人。
去年深圳有家做LED?燈具的工廠,就栽在了一個美國華人客戶手里。對方姓王,第一次來廠就帶了當地超市的采購合同復印件,說自己是 “美國某連鎖超市的亞洲采購代理”,還拉著工廠老板吃了三頓火鍋,聊家鄉事、談行業現狀,態度誠懇得讓人沒法懷疑。
合作到第三單時,王姓客戶說“超市要壓賬期,你先幫我墊資發?62?萬美元的貨,貨到?30?天就結款”,還特意強調 “都是華人,我能坑你嗎?” 工廠老板抹不開面子,又想著之前兩單都順利,就同意了。結果貨發到洛杉磯倉庫后,對方再也聯系不上 —— 后來通過中國信保查才知道,所謂的 “超市代理” 是假的,辦公地址就是個臨時租的空倉庫,連工商注冊信息都是偽造的。

還有更氣人的:2023?年浙江一家紡織廠,通過老客戶介紹認識了俄羅斯華人中間商李某,對方說 “我幫莫斯科某服裝品牌拿貨,你直接跟我簽合同,貨發過去我轉交給品牌方”。工廠沒要求品牌方確認,就按李某的要求發了?8?萬美元的面料,結果品牌方說 “從沒委托過李某”,李某拿著貨低價轉賣后失聯,工廠連維權的對象都找不到。
避坑不是防“華人”,是防 “用身份省流程”:
|
1.?不管對方是不是華人、是不是老客戶介紹,必須簽規范的書面合同 —— 重點寫清 “貨發哪里、誰付款、逾期怎么賠”,別信 “口頭約定”; 2.?只要貨發的不是合同上的買方地址(比如發第三方倉庫、代工廠),一定要讓買方出書面確認函,最好通過 “信步天下”?APP?核驗一下買方的真實經營地址,避免貨被冒領; 3.?聊天記錄、合同、物流單、付款憑證都要存好,真出問題這些就是維權的關鍵。 |
“急單大單” 別狂喜
“第一次合作就下?50?萬美金的單”“小單剛走完,馬上要?200?萬的貨,還催著盡快發”—— 遇到這種客戶,很多外貿人會覺得 “運氣來了”,但往往這就是騙局的開始。

去年駐卡拉奇總領館就警示過一個案例:巴基斯坦有個客戶,先給山東某機械公司下了2?萬美金的小單,付款特別及時,還說 “你們的產品質量好,我要長期合作”。沒過半個月,客戶就說 “我接了個大項目,要?50?萬美金的設備,但是資金要等項目款到,能不能?O/A 90?天(賒銷,貨到?90?天付款)?”
機械公司覺得“之前合作過,客戶信譽不錯”,又想抓住大額訂單,就同意了。結果貨發到卡拉奇港后,客戶以 “產品有瑕疵” 為由拒絕付款,還偷偷把貨拉走低價賣掉 —— 等公司想維權時,才發現客戶提供的 “公司地址” 是個居民區,所謂的 “大項目” 根本不存在。
這類客戶還有個明顯的特征:對產品細節不關心。比如做軸承的,客戶不問材質、精度、使用壽命,只問“最快多久能發貨”;做服裝的,不問面料、版型、色差,只催 “趕緊生產,數量越多越好”。更離譜的是,有些客戶的經營范圍和采購商品完全不搭邊,比如 “房地產開發公司” 大量采購工業電機,“餐飲管理公司” 要批量買集裝箱 —— 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多打個問號。
面對“爽快訂單”,記住三不做:
|
1.?不相信 “首次合作就大額賒銷”—— 新客戶至少要收?30%?預付款,付款時還要核實一下付款賬戶是不是客戶公司的公戶,避免私人賬戶轉賬(很多騙局是用私人賬戶付款,后期不認賬); 2.?不忽略 “經營匹配度”—— 通過中國信保查一下客戶的資信報告,看看對方的主營業務是不是和采購的商品相關,有沒有歷史欠款、破產記錄; 3.?不被 “催單” 打亂節奏 —— 訂單量突然翻倍甚至十幾倍時,先問清楚 “客戶為什么要這么多貨”“有沒有真實的下游需求”,沒核實清楚前,寧愿少發貨也別冒風險。 |
“身份成謎” 要警惕
還有一類客戶,你永遠搞不清他的“真實身份”:聯系只用?Gmail/Outlook?郵箱,沒有企業郵箱;官網只有一頁簡介,服務器在國外,連個聯系電話都沒有;說自己是 “香港某貿易公司”,但查不到工商注冊信息 —— 這類 “幽靈客戶”,十有八九是空殼公司。

2023?年寧波某服裝出口商就遇到過:一個自稱 “香港?XX?貿易公司” 的客戶,要訂?15?萬美元的羽絨服,說 “貨發尼日利亞拉各斯港,我在當地有倉庫”。出口商查了一下客戶給的官網,發現是剛注冊?3?個月的域名,服務器在巴拿馬,就有點懷疑,但客戶說 “我先付?5%?預付款,你放心發貨”,出口商還是妥協了。
結果貨快到港時,客戶突然說“我在拉各斯的倉庫出了問題,你把提貨人改成?XXX”,還承諾 “貨到后馬上付尾款”。出口商沒核實新提貨人的身份,就改了提單 —— 最后貨被提走,客戶和新提貨人都失聯了,5%?的預付款連運費都不夠賠。
貿促會浙江委員會總結過這類客戶的“高危信號”:要么注冊在香港、BVI(英屬維爾京群島)等離岸中心,要么是阿聯酋、東南亞等地的 “非本地股東企業”(比如迪拜的公司,股東全是印度人,沒本地辦公人員);還有些客戶頻繁換公司抬頭,今年用 “A?公司” 下單,明年就換成 “B?公司”,印章樣式都不一樣 —— 這些都是空殼公司的典型特征。
識別“空殼客戶”,做好這三步:
|
1.?查資質:花幾百塊在“中國信保”官網申請調取客戶資信報告,能看到工商注冊、歷史交易、訴訟記錄等核心信息;如果是香港地區客戶,還能通過“香港公司注冊處”官網查是否有真實備案,避免碰到“無注冊信息的空殼”; 2.?控物流:堅決拒絕客戶指定的“陌生貨代”,優先用自己長期合作的物流商,每一步物流節點(如裝柜、清關、到港)都要讓貨代發憑證,臨時變更提貨人時,必須讓原買方出蓋章的變更函,且要核驗新提貨人的企業資質; 3.?拒模糊:如果客戶連“具體辦公地址”“近3個月的業務發票”都提供不了,哪怕預付款給得多,也別輕易合作——空殼公司最擅長用“短期利益”釣長期陷阱。 |
附錄:高風險客戶識別checklist(建議保存)
? 客戶是否要求“全額賒銷”且無預付款?(是=高風險)
? 貨物流向與合同買方的注冊地址是否一致?(否=高風險)
? 能通過官方渠道(如當地工商、中國信保)查到客戶經營信息嗎?(否=高風險)
? 訂單規模與合作階段匹配嗎?(首次合作就超10萬美金=高風險)
? 客戶提供的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能通過當地政府官網核驗嗎?(否=高風險)
? 付款賬戶是客戶公司公戶,還是私人賬戶?(私人賬戶=高風險)
往期文章推薦:
專注外貿領域知識分享
●WhatsApp終極使用攻略:發現一切功能、技巧和隱秘功能
關注外貿獨立站全球營銷,分享更多外貿干貨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