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平臺只能賣便宜貨?
這可能是對于TikTok電商的最大誤解。
或者更準確的來說,這是個無限接近真相的偽命題。
短視頻的原罪
如果說短視頻有原罪,那一定是它正在格式化我們的大腦。
不管是抖音還是TikTok,手指一劃,我們就在算法的指揮棒下,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陷入了沖動消費的牢籠。
更可怕的是,平臺為了最大化自己的變現能力,強行通過自己的方式綁架了所有的商家:
產品越便宜,大眾越買單;
大眾越買單,平臺越推流;
平臺越推流,產品越便宜;
因為不管你承不承認,低價確實是所有人的最大公約數。
這就是短視頻,這就是人性。
跟品牌升級的長期愿景比起來,是沒有幾個商家不會選擇短平快的GMV。
沖動消費不等于低價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我把短視頻電商研究的那么透徹,為什么我說TikTok電商不等于低價呢?
道理很簡單。
低價只是沖動消費的一個切面。是人的最理性一面。
但凡你上過10分鐘的經濟學,你應該都還記得:
商業之所以復雜,就是因為人類,都是不理性的。
除了絕對的低價能讓人上頭,極致的情緒共鳴,才是讓人產生所有沖動行為的最大原動力。
恐懼,悲傷,感動,焦慮,我們的帶貨視頻只要能踩中了任何一個點,幾千上萬美金的沖動消費也沒什么奇怪的。
那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中國賣家還在TikTok卷價格呢?
很簡單,因為除了少數割韭菜的,我們大部分的跨境賣家根本沒有挑動消費者情緒的能力。
對于這些外貿和供應鏈出身的老板,都知道情緒價值是個好生意,但不好意思,他們真的沒這個能力。
什么是情緒價值?
不過大家也不用那么悲觀。
情緒價值這個詞,不用想的那么高深莫測。
事實上,在海外市場,在短視頻帶貨這個場景下,對于某些品類的商家來說,所謂的情緒價值,單靠這幾類內容,就足以把市場快速打透:
1.身份認同
所謂的身份認同,就是讓消費者覺得,買了你的產品,他可以很驕傲的告訴全世界:他是誰?
如果你是服裝賣家,與其費勁心思往時尚圈鉆,還不如精準定點收割紅脖子。
一頂MAGA的帽子,成本不到5美金,配合上川普暴論切片,輕輕松松就賣到了幾十美金。
亞馬遜服裝夠卷了吧?寫上查理柯克的Freedom,讓你所有尺碼瞬間賣斷貨。
這就是身份認同的威力。
不管你是左棍還是右派,你買的不是商品,而是表達權。
而政治,向來是收割大眾的最好方式:
我在跟你講皿煮自由呢,你跟我聊什么性價比?
2.社交硬通貨
虛榮和幕強,是人的本性。
特別是能夠那些能讓你在社交場合有面子的東西,大眾更是愿意不記成本的買買買。
這也是時尚行業和奢侈品的底層商業邏輯。
如果你是賣登山鞋的,與其跟用戶講材質講舒適度,還不如拍幾條極限視頻:
在美國的國家公園,主播穿著登山鞋在碎石路上健步如飛,征服了一塊又一塊讓無數人望而卻步的巨巖。
也許你的目標群體并不是硬核的登山人群,甚至都不一定熱愛運動。
但沒關系。
一旦你把征服國家公園的標簽打上,你的登山鞋就成了年輕人心中的社交硬通貨:
熱愛冒險和戶外,挑戰自我,這幾個人設往朋友圈一擺,比什么現在爛大街的IP聯名酷多了。
品牌溢價?幾百美金買個社交通行證,還送了雙鞋,真的可以說是太便宜了。
3.販賣希望
人啊,其實非常擅長給自己洗腦。
我們寧愿為不切實際的夢想買單,也不想承認現實需要腳踏實地。
兒童編程學習機就是個完美的例子。
比如說,雖然這類的帶貨視頻可能很扯:
一個10歲的小孩在擺弄這臺機器,15分鐘就做出了一個小游戲。鏡頭一轉,這個小孩收到了MIT夏令營的邀請函。
但那又怎樣?焦慮的家長們,寧可花幾百美金買個心理安慰,也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小孩其實就是個普通人。
這就是販賣希望的本質:你賣的不是產品,是逆天改命。
哪怕這個可能性只有1%,對于普通人來說,也值得all in。
說了這么多,道理其實很簡單。
TikTok給了我們機會,只是我們暫時還不中用。
低價是短視頻的原罪,但不應該成為我們的宿命。
看到這里,希望上面的分享對你有啟發。
剛好,我的社群知識庫幫大家整理好了一份海外社媒運營的方法論。
如果你也想要擺脫價格戰的宿命,歡迎加入。
付費社群+知識庫:365RMB永久會員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