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創業者,還是太不自信了。
最近接觸了不少咨詢出海業務的朋友,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
第一個問題不是問怎么選品,不是問怎么做供應鏈。
而是問"花多少錢能上福布斯"?
我聽了都懵了。
不是,你就賣個幾十塊錢的東西,為啥老想著上頭條呢?
這不就是典型的品牌自卑,社交背書PTSD嘛。
生怕外國人覺得你是個騙子,好像沒有媒體背書就賣不動貨。
其實啊,社交背書這東西,不是不重要,而是要看產品。
對于某些本就快速決策,沖動消費的低客單價產品來說,社交背書有用,但真沒大用。
從提升轉化率的角度講,這筆投資更是血虧。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判斷我的品牌有沒有在社交背書上過度消費呢?
很簡單,看消費者旅程。
如果在你品類里,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超過了3層鏈條,那你撥出一些預算搞搞媒體曝光是沒什么問題的。
什么叫3層鏈條?舉個例子:
第一層,看到廣告產生興趣;第二層,去搜索品牌了解更多;第三層,看評價和對比;第四層,猶豫要不要買;第五層,最終下單。
如果你的產品需要用戶經歷這么多心理斗爭,那確實需要一些權威背書來推一把。
反之,如果用戶看到就想買,買了就用,單靠社媒運營和或者創始人個人IP,就足以解決你品牌的信任問題了。
當然,3層鏈條不是個絕對數。
對于有的高客單的耐用品來說,3層都算是沖動消費了。
比如你賣個上萬塊的家具,有的用戶可能要研究半個月,看十幾篇測評,問七八個朋友。這種情況下,沒有足夠的品牌背書,確實很難成交。
但如果你賣的是9.9包郵的手機殼,用戶看到喜歡就下單了,你還搞什么福布斯?那純屬脫褲子放屁。
那如何判斷我的品類鏈條是長還是短呢?
很簡單,看你的競品在干什么?
如果你的競品有做用戶社群,有布局Reddit,有做非轉化的內容營銷,那就是長鏈條。
因為這些動作都是在培育用戶,在建立信任,在做購買決策的輔助。只有長鏈條的品類,才需要這么精細的運營。
這種情況下,大膽花錢上媒體吧。因為你的競品已經幫你驗證了,這個品類確實需要品牌背書。
如果你的對手在鋪渠道,經常打價格戰,廣告里都是"限時特價"、"買一送一",那就是短鏈條。
這說明在你這個品類里,價格和渠道覆蓋才是王道,品牌溢價基本不存在。
這種情況下,ALL IN短視頻投流就好了。把錢花在能直接帶來轉化的地方。
再者說了,跟大家說句實話:
大部分創業者花錢上媒體,不是為了C端消費者,而是為了兩件事:融資和開拓難啃的線下渠道。
對于投資人和渠道商這些手握資源的人來說,他們還是相信傳統媒體的背書。
你跟VC說你的GMV多高,復購率多好,他可能半信半疑。
但你說你上了福布斯,被TechCrunch報道了,他立馬覺得你是個正經項目。
你去找沃爾瑪、Target談入駐,拿著一堆數據他們未必買賬。
但你說你被紐約時報采訪過,被評為年度創新品牌,門突然就開了。
這就是現實。
所以,媒體曝光的本質,仍然是講故事。
只不過講的大概率不是產品故事,而是資本故事。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媒體報道是不是智商稅,不取決于福布斯。
你在不在割韭菜,只有你自己知道。
出海項目陪跑/海外渠道拓展
歡迎有需求的老板+V: yztfc123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