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脈絡


      2月4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對華關稅調整政策,額外加征10%,USPS(美國郵政)宣布暫停接收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包裹,12小時后恢復服務。


      政策核心內容:

      • 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并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額包裹的關稅豁免。(此前每年約有13.6億件中國商品通過該通道免稅入境),5月2日生效;

      • 強制實施正式報關流程,要求提供包括原產地證明、商品成分表、質量認證等在內的完整文件;

      • 收緊物流渠道監管,美國郵政(USPS)的階段性服務暫停暴露出跨境企業對單一物流系統的脆弱依賴。


      3月4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布將對中國進口商品的稅率提升至20%,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實施25%的額外關稅。


      4月3日,美國官宣“對等關稅”新政,覆蓋幾乎所有與美國有貿易來往的國家。4月5日“基準關稅”生效,4月9日“對等關稅”生效。


      4月7日,在中國以對等加征34%關稅的強勢回應后,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威脅,將進一步對華加征50%關稅,總關稅驟增至104%。


      4月9日,繼中國堅決反制的回應后,特朗普進一步加碼關稅戰,將對華關稅拉升至 125%,立即執行;此外,暫停其他國家的對等關稅90天,但仍征收10%的基準關稅,措施立即生效。

      同日,美國政府進一步宣稱,考慮到3月加征的20%,對華總關稅調整145%。



      ?新關稅政策核心內容

      • 底層動機:通過高關稅機制消除美國目前面對的“貿易失衡”的局面,扭轉商品貿易逆差,并迫使美國企業將制造環節遷回美國,提升本土就業與經濟。


      • 全面覆蓋:不同于3月將對華基礎稅率提升至20%的舉措,此次政策基本擴展至與美國有貿易往來的多數國家,對所有進口商品征收10%的“基準關稅”,此外對不同國家征收“對等關稅”。


      • 對華貿易戰:即便在整體關稅政策層面的大范圍覆蓋背景下,對華145%的總關稅與即刻執行,而對其他國家與地區給予90天的暫緩期,可見整體政策上的針對性。


      • 壓制跨境5月2日起正式取消對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800美元以下小額包裹的關稅豁免,包裹將被征收貨值30%的關稅或固定關稅(5月2日起為25美元/件,6月起上調至50美元/件)(據最新信息,跨境小包關稅可能提升至90%,6月起跨境小包上調至150美元/件)。


      • 深入供應汽車行業的25%關稅不僅適用于整車,也適用于關鍵零部件。任何核心部件不在美國生產的汽車都將面臨25%的稅率。對半導體14納米及以下芯片加征50%,影響將傳導至光伏行業、高端制造業。


      • 泛品類覆蓋:對等關稅政策不僅覆蓋幾乎所有貿易往來國,也幾乎波及所有跨境品類,白宮官網公布的豁免清單僅包括:

        • 人道主義物資(食品、衣物、藥品等用于人道主義援助的物品);

        • 信息類產品(出版物、影片、音樂、藝術品、電子介質、新聞通訊,游戲APP等數字內容;

        • “232條款產品”(鋼鐵、鋁制品及衍生品,乘用車/輕型卡車及零部件等,均已受到232條款關稅管控);

        • 特定工業與民生商品(銅、藥品、化學品、半導體、木材及紙制品、金屬等);

        • 稀缺礦物資源(美國本土匱乏的能源類及其他礦物產品);

        • 高美國成分產品,若商品中美國本土成分占海關申報價值20%以上,對等關稅僅針對非美國成分部分(美國成分:美國設計、美國專利、美國授權ip、美國零組件、美國軟件、美國原料等其他可量化的美國技術或原始價值)。




      ?關稅戰對出海賽道的影響

      特朗普“對等關稅”的政策本質是重塑”關稅-產業-金融“三位一體的新霸權體系。不可否認,無論最終的關稅程度如何,全球經濟強國的政策不穩定性都將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穩定性與經濟信心。


      關稅政策的頻繁波動已經影響了美國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不少美國消費者這兩天都開始“搶購”模式。中短期來看,美國的通脹程度將繼續走高,消費者的整體消費水平甚至可能出現一定的下滑。


      反觀國內,對于中國出海品牌而言,無疑會在這波關稅戰直接受到沖擊。


      所有對美國有出口業務的品類與品牌都會被直接沖擊。品牌附加價值低、利潤空間薄的勞動密集型產業(eg.服飾、家居、3C標品配件等)受到的沖擊尤其嚴重,原本就不豐厚的利潤在高達145% 的關稅下將直接歸零,甚至存在虧本的可能性,而這些品類恰恰占據了中國對美出口的大頭,總占比高達75%。


      新政下,之前繞道東南亞生產建廠以規避關稅和貿易風險的中國品牌也將難以豁免,直面關稅帶來的巨大成本壓力。


      此外,依賴跨境小包的出海賣家與平臺(如TEMU,SHEIN等)即便在整個4月尚有喘息時間,800美元以下跨境小包關稅豁免取消將于5月開始執行。然而,為了擠占僅有的20天窗口期,賣家與平臺仍將面臨激增的運輸、物流與倉儲的成本。


      早在2月時,飛書深諾就對跨境電商賣家開展了一項基于當時關稅調整的調研。結果發現,85%受訪品牌主表示關稅政策會對自己的經營成本產生影響。


      • 17%預計上漲≤10%

      • 51%預計上漲10%-30%

      • 17%預計上漲30%-50%


      在近一周不斷加碼升級的關稅戰下,品牌主在經營成本方面受到的沖擊將遠遠超過當時的調研結果。關稅帶來的直接出口成本提升(一重成本),對應而來的物流和報關成本(二重成本),以及更為隱形的合規與后續運營成本(三重成本),可以想見出海品牌在售價或貿易條件的保持不變的情況,新關稅下的整體成本將迎來至少翻倍的升高




      ?出海品牌求變之道


      巨變之下,出海行業過往依賴“低價+流量”的粗放增長模式已被證偽,品牌轉型迫在眉睫。


      1. 巧借“東風”,以價換質重塑品牌價值

      短短一周的劇烈震蕩中,中國的出海賣家和品牌們展現出了難得的戰略定力:“這次的關稅其實是一個提升售價契機。這不是單純提價,而是價值升級的信號?!?/span>


      在美國消費力不升反降的當下,以關稅為借口的簡單提價極易導致消費者的流失,出海品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來提升品牌的價值感,例如,通過產品迭代(如增加智能化功能)、服務增值(如本地化售后體系)、文化敘事(如強化品牌故事與環保理念),真正向中高端市場突圍。


      2. 多元布局,在動蕩中構建“全球化韌性”

      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給了中國出海品牌一次當頭棒喝,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必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在這巨變的一周,品牌們也看到了在美國市場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和潛在的發展機會。


      當然,全球布局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游戲,品牌需要尋找到與自身基因與價值更匹配的目標市場:西歐消費者對于品質與價值的重視,東南亞消費者對于性價比與潮流的關注,中東高凈值消費者對于經典與奢華體驗的追求,拉美消費者對于熱烈生活方式的追隨,等等。


      3. 刀刃向內,全面重構“經營能力”

      關稅的壓力無疑也是對中國品牌生存能力的一次大考,是對品牌戰略布局與經營效率的深層考核,誰能用更低的損耗、更快的周轉“跑贏成本”,誰就能在極端不確定的市場變動中掌握主動權。


      從最前端貫穿“創研-生產”供應鏈的損耗降低,到產品從中國走向海外市場的運輸倉儲的風險平衡與成本管控,再到銷售營銷側的整體效能升級,都是中國出海品牌需要不斷修習的課程。




      ?寫在最后:跨境貿易的韌性校準


      歐美關稅政策的收緊,揭示出全球化供應鏈的脆弱性本質。當“低價紅利”與“灰色通關”成為歷史,中國跨境電商的真正考驗在于能否完成兩重蛻變:“從成本控制者轉向規則駕馭者,從流量追逐者演進為系統能力構建者”,新的行業秩序正在被書寫——這不僅是企業的生存之戰,更是中國制造出海模式的進化之戰。


      文章撰寫:飛書深諾集團旗下Meet Intelligence團隊



      關于Meet Intelligence:


      Meet Intelligence是飛書深諾旗下的專業海外洞察團隊,致力于為出海企業提供海外行業洞察、行業競對洞察、用戶畫像和品牌評估等定制化咨詢策略服務,市場覆蓋消費電子、家用電器、時尚服飾等10余賽道及主要海外消費市場。



      點擊閱讀原文進行出海咨詢!


      關注本公眾號,獲取最新出海資訊





      點贊(3)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