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已成為重塑全球貿易規則的核心工具。該政策要求進口商為高碳產品(如鋼鐵、鋁、水泥等)支付與歐盟碳市場等值的碳關稅,旨在解決“碳泄漏”問題并強化歐盟本土產業競爭力。
歐盟碳關稅(CBAM)核心挑戰與機遇

一、政策背景與緊迫性?
1. CBAM實施時間表與覆蓋范圍?
?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將于2026年正式生效,2023年10月至2025年底為過渡期,期間企業僅需履行碳排放數據申報義務。首批覆蓋行業包括鋼鐵、鋁、水泥、化肥、電力及氫能,并可能逐步擴展至塑料、有機化學品等領域。 ?
? 短期沖擊顯著:以鋼鐵行業為例,若歐盟碳價(約90歐元/噸)與中國碳價(約60元/噸,折合8.5歐元/噸)的差距持續,中國出口歐盟的鋼鐵成本或增加83-180歐元/噸,鋁成本或增加550-629歐元/噸。 ?
2.?碳價差距倒逼技術升級?
? 歐盟通過EU ETS改革大幅收緊碳排放配額,計劃到2030年將碳排放量較2005年減少62%,并逐步取消免費配額。而中國碳市場尚處發展初期,碳價僅為歐盟的1/10左右,企業出口成本壓力倒逼技術革新。 ?
? 關鍵領域挑戰:鋼鐵行業間接排放(占總量20%)和鋁行業高碳工藝(如電解鋁)成為主要減排難點,需通過綠電替代、氫能煉鋼等技術降碳。 ?
3.?全球貿易規則重構?
??CBAM被歐盟稱為“應對碳泄漏”的工具,但其單邊性引發多國爭議。俄羅斯、南非等國指責其違反WTO規則,可能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同時,美國、英國等正效仿歐盟推進類似機制,全球產業鏈面臨“綠色壁壘”連鎖反應。 ?
二、新賽道機遇:低碳技術出口的破局路徑?
1.?技術出口的核心競爭力?
? 零碳技術產業化:氫基直接還原鐵(DRI)、碳捕集與封存(CCUS)等技術可顯著降低出口產品碳強度。例如,印尼綠氫項目已實現鋼鐵降碳30%以上。 ?
? 綠電與循環經濟:通過自建海外風光電站或參與歐盟循環產業園(如荷蘭項目),企業可降低間接排放并獲取碳信用,抵消CBAM成本。 ?
2.?國際規則與標準對接?
? 數據互認與認證:推動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納入CBAM抵扣體系,并通過歐盟合作方(如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獲取碳核算認證能力。 ?
? 區域合作機制:探索粵港澳大灣區與歐盟碳市場聯動,試點碳配額拍賣機制,增強亞洲碳定價話語權。 ?
3.?政策與金融支持?
? 專項基金與補貼:設立“CBAM應對專項基金”,提供低碳技改貼息貸款,降低企業轉型成本。 ?
? 碳金融工具:開發碳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對沖風險,同時推動國內碳市場擴容,縮小與歐盟價差。?
企業應對策略:從合規到創新

一、短期生存法則?
1.?供應鏈碳管理?
? 區塊鏈技術應用:通過區塊鏈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追蹤系統,實時監測原材料開采、生產加工到運輸環節的碳排放數據,確保數據不可篡改且符合歐盟核算標準。例如,青島港試點運行的“碳賬本”系統通過智能合約自動核銷運輸環節碳排放,清關時間縮短40%。 ?
? 低碳供應商篩選:與供應鏈伙伴協同優化碳排放,建立“紅黃綠”分級制度,優先選擇通過國際認證(如TV萊茵)的供應商,降低全產業鏈碳強度。 ?
2.?成本轉移與產能布局?
? 貿易條款調整:將FOB條款轉為CIF,將碳關稅成本分攤至進口國,或通過長期協議鎖定綠電價格以對沖風險。 ?
? 產能外遷至綠電園區:轉移高碳產能至東南亞、中東等綠電資源豐富地區,例如印尼綠氫項目已實現鋼鐵降碳30%以上,規避歐盟直接碳成本沖擊。 ?
二、中長期技術突圍?
1.?顛覆性技術投入?
? 氫能煉鋼與固態電池:氫基直接還原鐵(DRI)技術可減少鋼鐵行業碳排放70%,寧德時代“零碳工廠”認證體系將電池生產碳排放控制在15kg/kWh,較行業基準降低58%。 ?
? 短流程煉鋁:采用再生鋁與綠電結合工藝,電解鋁碳排放強度可降至40%以下,如歐洲巴斯夫通過碳捕集技術將乙烯生產碳排放強度降至0.8噸/萬美元。 ?
2.?綠電替代與循環經濟?
? 自建風光電站:企業通過自建光伏、風電或簽訂長期綠電協議(PPA),降低間接排放。例如,某光伏企業通過自建電站實現出口訂單碳足跡降低60%。 ?
? 循環經濟模式:對接歐盟技術標準(如意大利碳捕集、荷蘭循環產業園),推動廢料資源化與工藝革新。紹興紡織業通過無水染色技術將單位產品用水量從100噸降至8噸,碳足跡數據實時接入區塊鏈系統。 ?
低碳技術出口的核心賽道

一、零碳技術產業化?
1.?氫基直接還原鐵(DRI)?
? 技術突破:河鋼集團張宣科技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實現噸鋼碳排放降至0.5噸,年減排80萬噸,并配套二氧化碳捕集與精制系統。寶武湛江鋼鐵氫基豎爐項目金屬化率達94%,驗證了綠電-綠氫-綠鋼工藝的可行性。 ?
? 國際應用:印尼、北非綠氫項目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鋼鐵碳排放,歐洲安賽樂米塔爾計劃2025年投產230萬噸綠氫DRI廠。 ?
2.?碳捕集與封存(CCUS)?
? 工業場景:河鋼DRI項目內嵌CCUS技術,年回收二氧化碳6萬噸;吉林油田建成亞洲最大CCUS示范工程,累計封存CO?320萬噸。 ?
? 技術協同:CCUS與氫能、生物質能結合,推動“藍氫”制備和工業副產碳資源化利用。 ?
3.?智能電網與儲能?
? 分布式解決方案:GreenVoltis聯合中締資本在歐洲部署400MW儲能項目,通過AI虛擬電廠技術優化電網穩定性。中國政策支持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目標2030年新型儲能裝機超10億千瓦。 ?
? 綠電直供適配:智能電網技術(如柔性直流輸電)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效率,支撐歐盟綠電采購需求。 ?
二、產品升級與認證體系?
1.?高附加值低碳產品?
? 高端材料研發:寶武集團開發汽車用超高強鋼、低碳鋁材等高溢價產品,通過工藝革新降低碳排放。生物炭技術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每噸可減排2-3噸CO?。 ?
2.?國際標準對接?
? 碳核算認證:中國推動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發布《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要求和指南》,兼容ISO國際標準并增加地理信息維度。歐盟CBAM要求2025年起采用其核算方法,企業需通過第三方認證(如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獲取CBAM報告資質。
? 綠證與碳信用:推動中國CCER納入CBAM抵扣體系,探索“綠證+碳匯”組合模式提升國際認可度。
國際規則博弈與合規路徑
一、數據與認證壁壘突破?
1.?建立歐盟認可的碳排放監測體系?
??ISO 14067標準應用:根據歐盟CBAM要求,企業需按《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要求和指南》建立碳核算體系,兼容ISO 14067標準并增加地理信息維度,確保數據可追溯且符合歐盟核算方法。例如,某鋁型材企業通過實測燃料碳含量(ASTM D6866標準)將碳排放因子誤差率控制在5%以內,成功降低CBAM成本2,332元/噸。 ?
??CEMS技術合規:歐盟要求采用連續排放監測系統(CEMS)監測直接排放源(如熔煉爐),并依據EN 14181標準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包括安裝前測試、定期校準及年度監督測試(AST),確保數據不確定性低于5%。 ?
2.?推動中國CCER納入CBAM抵扣體系?
? 國際公信力提升:中國正推動CCER與歐盟碳信用(CER)互認,探索將CCER納入CBAM抵扣范圍。例如,清華大學團隊提出全國碳市場與EU ETS交叉抵扣機制,通過綠證+碳匯組合模式增強國際認可度。 ?
? 政策協同:財政部《工業領域碳關稅應對專項資金申報指南》支持企業通過技改項目獲取CCER指標,用于抵消CBAM成本。 ?
二、區域碳市場聯動?
1.?粵港澳大灣區試點:碳價銜接機制探索?
? 配額拍賣機制創新:廣東碳市場試點與歐盟碳價掛鉤的配額拍賣機制,設置政策保留價為前3個月加權均價的80%-90%,通過價格信號引導企業減排。例如,2025年廣東碳市場計劃將競價發放配額與市場調節配額結合,增強靈活性與控排效果。 ?
? 跨境數據互認: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碳標簽互認體系,推動鋼鐵、鋁等高碳產品碳足跡數據與歐盟MRV體系對接,降低認證成本30%以上。 ?
2.?亞洲碳聯盟:構建區域性定價體系?
? 聯合減排行動:東盟國家正探索建立碳定價聯盟,計劃將新加坡、印尼等現有碳市場與中日韓碳市場聯動,形成覆蓋17億人口的統一碳定價體系。 ?
? 議價權提升:通過統一碳價基準(如參考歐盟碳價80%設定初始價格),增強亞洲在全球碳市場中的話語權,對沖歐盟單邊碳壁壘。?
往期文章推薦:
專注外貿領域知識分享
●WhatsApp終極使用攻略:發現一切功能、技巧和隱秘功能
關注外貿獨立站全球營銷,分享更多外貿干貨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