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群居動物,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桿秤,用來衡量自己在人群中應該有的形象。為了保住自己期望的形象,人會做很多自己討厭的事情。
所以,降低焦慮程度,減少心理內耗,從來不應該是網上常說的,忽略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心里的那一桿秤,改變自己期望得到的形象,讓自己的期望更靠近自己想要的形象,而不是群體想要的形象。
為什么你會想要維持自己的對外形象?
根據心理學,社會比較理論。
外界評價往往包含了與他人比較的信息,當他人對自己給予好評時,意味著自己在某些方面優于他人或達到了一定的社會標準,從而滿足了個體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反之,負面評價可能會讓個體覺得自己不如他人,威脅到自尊心,因此會格外在乎。
作為群居動物,個體的自尊心和成就感需要得到滿足,這是獲得心理生存的必需品,否則人就會變成行尸走肉。
那么,我們要永遠被群體裹挾著走完一生嗎?當然不,這里有一個漏洞。自尊心和成就感,誰來定標準?如果標準由群體定,你的人生就會一直被安排。如果標準由自己定呢?主動權當然在自己手里。
這就是文章開頭說的,改變自己期望得到的形象。
忽略別人的評價有可能嗎?
很明顯,不可能!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歸屬與愛的需要是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人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被他人接納和認可,成為某個群體或社會的一員。外界的評價往往反映了個體是否被他人接納和認可,因此人們會在乎他人的看法,以滿足自己的歸屬與愛的需要。
人需要歸屬感,這是人作為群居動物的天性。歸屬感從哪里來,當然是與他們不斷地輸出,然后得到反饋。
網上很多人說,緩解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聽他人的評價。這種方法不能說絕對不行,只是太簡單粗暴了。對于心理狀態已經不是很好的人來說,用這種方法只會加深自己的心理內耗。
我們需要深挖,為什么聽到他人的評價,自己會焦慮。
問題不出現在他人身上,也不出現在評價上,而是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與自己內心的標準上。
根據不同的人生階段,構建不同的標準,培養篩選評價的思維方式。這是環節焦慮的終極良藥。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