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談中小品牌或弱勢品牌應該更激進、大膽、熱烈的表達,以此贏得關注。

      但對于強勢品牌來說則正好相反,需要謹慎表達,做有深度的內容與用戶溝通。

      為什么奢侈品一張KV要制作半年?為什么Apple的春節賀歲片次次刷屏,為什么華為的廣告系列被稱為華為影業”?而中小品牌的長廣告則無人問津?

      我們廣告人容易有自己的主觀立場,會覺得蘋果耐克的廣告就是好,紅制作華與華的廣告就是爛,但是我們站在更高的策略維度看,讓中小品牌來模仿蘋果耐克的廣告,也拍大片,也拍長片,會成功嗎?我認為不會。

      這背后是不同階段的品牌,選擇不同的溝通策略。

      今天我們談談,強勢與弱勢品牌的策略差異化,希望對你有啟發。

      以下,Enjoy:

      一、強勢與弱勢品牌,差異化策略

      首先要理解強勢與弱勢的觀念,是品牌勢能,而不是規模大小的差別。

      強勢品牌是指大眾關注度高,社交談論度高的品牌,比如蘋果、特斯拉、華為、比亞迪等等,當然也包括一些新興爆款品牌,比如國際的lululemon、昂跑,國內的喜茶、霸王茶姬這些,也算強勢品牌。

      弱勢品牌并不等于中小品牌,也可能是大品牌,但大眾談論度較低,社交輿論弱,存在感不強的品牌,就不做舉例得罪人了,但是在客觀層面要清晰的認知,才能制定正確的策略。

      然后談談不同的策略選擇:強勢品牌謹慎地深度溝通,弱勢品牌激進大膽溝通。

      強勢品牌,品牌勢能強,輿論關注度高,在社交網絡持續被談論,有眾多的消費者擁躉。這意味著品牌的任何發言或動作都會被關注,被談論,甚至被過度解讀。

      可以理解成,這個品牌下面已經坐了很多人,等待品牌發言,大部分是品牌粉絲,也不可避免的包括一些黑粉。在這種境況下,當然需要謹慎發言,也意味著品牌可以談論更深度的內容,更有品牌價值觀指向的,或者更細的產品細節。

      強勢品牌更有資格“娓娓道來”,不必心急,不必吶喊,正常溝通也能擲地有聲。

      我們會看到蘋果的春節賀歲片年年刷屏,但幾十個品牌跟風,有聲量者幾乎沒有。大家愿意看蘋果的長廣告因為他是蘋果品牌,這是打開廣告的前提條件,然后才是廣告拍的好不好的問題。

      也會看到奢侈品牌會做內涵寓意很深,觀看門檻很高的廣告,實際上也是在篩選觀眾,讓愿意了解品牌的人來了解品牌。

      品牌勢能弱的品牌如果盲目模仿,做很長的品牌廣告,很深看不懂的廣告,就會失敗的很慘。

      弱勢品牌的問題在于,沒有現成的觀眾,沒有人談論,沒有社交話題度。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觀眾喊過來,首先讓品牌被看見,其次是被談論。

      弱勢品牌的策略應該正好相反,需要在廣場上敲一聲響鑼,把注意力吸引過來。

      我此前提到的策略是:公關議題廣告化。先形成話題吸引觀眾,先激活品牌勢能,才可能有資格進行消費者溝通。

      有些廣告人喜歡將兩者對立,用高級與低級區分,這是不對的。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策略,適應兩種不同現狀的品牌,都是正確的策略,但互相模仿就會變成災難。

      在客觀環境上,受到碎片化與短視頻的影響,深度內容與長廣告已經不再適用所有品牌溝通,但對于強勢品牌來說,仍然是最佳形式。接下來我們談談案例。

      二、“華為影業”上新,何以再刷屏

      華為是品牌勢能很強的品牌,營銷動作和官方發言都會受到極大的關注,這里就適應于強勢品牌的深度謹慎溝通策略。

      在廣告圈,華為的系列廣告也頻頻刷屏,而且經常是不易傳播的長廣告,被網友戲稱為“華為影業”。

      最近華為Mate 60系列推出品牌大片,邀請影帝黃渤共同創作《月球,從未如此Mate》。此前華為Mate 20、Mate 50系列曾兩度推出航天員系列廣告,這一次算是延續之作。

      基于這支廣告,我們談談“華為影業”的刷屏方法論:

      1、IP化內容+黃渤式喜劇

      先談內容本身,我覺得至少有兩點支撐內容質量與傳播性:

      一是這個系列延續下來的航天員IP系列,從華為Mate 20系列《一張來自太空的照片.jpg》,到華為Mate 50系列《重返月球的Mate》,而這次的《月球,從未如此Mate》,成為航天員系列第三支內容。

      作為“華為影業”的觀眾,對航天員系列有天然的親切感。作為IP化內容的延續,前兩支的廣泛傳播,成為第三支傳播的基礎。

      二是黃渤式喜劇的加持,這次選擇了影帝黃渤與青島話方言來呈現,這與月球和航天員元素形成強烈反差,為內容帶來更大的趣味性與傳播性。

      優質IP延續加上喜劇影帝加持,確保內容本身的質量。

      2、硬科技產品,場景化表達

      在做好內容的同時,也要表達好產品,再談談產品的場景化表達。

      月球和航天員元素與硬科技產品在心智層面天然關聯,在場景中展示了Mate 60系列三個硬科技產品功能:一是懸浮在太空不接觸屏幕刷手機的AI隔空操控功能;二是用手機砸飛碟也摔不壞的超可靠玄武架構;三是在月球沒有信號也能打電話的衛星通訊功能。

      秉承了“反差”的趣味性,硬科技產品功能與航天員的月球場景,反差成為黃渤的青島話方言,與砸飛碟、領導電話等日常場景融合,讓Mate 60系列的功能賣點趣味且具象化表達。

      客觀上我們可以說這是個好的品牌內容,產品功能也融入的很好,而且有影帝加持,這就一定能廣泛傳播嗎?類似的內容方法換成一個弱勢品牌,大概率是不行的。

      能夠支撐起好內容大傳播的基礎,仍然是數十年積累下來的品牌勢能,加上超預期的爆款產品。

      3、強勢品牌+爆款產品

      我們來總結華為影業的刷屏方法論,只有好內容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傳播環境中的品牌勢能,考慮到內容承載的產品是否受關注。

      在這個項目中,最底層的是華為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品牌勢能,在社交媒體華為品牌與產品自帶話題,是頻繁被談論,被尊重的。

      其次是好內容所承載的產品,華為Mate 60系列,從去年發布到現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供不應求的狀態,現在供給端跟上來之后,社交熱度也在持續攀升。

      強大的品牌勢能,加上持續爆火的產品,為此制作的品牌傳播內容,獲得廣泛傳播幾乎是確定性的。消費者始終在關注品牌與產品的動向與內容。

      也正因此,品牌更需謹慎的創作內容,進行深度,正向的傳播。

      三、總結一下

      這篇主要是作為解惑與祛魅,差不多的內容,為什么有些品牌做出來能刷屏,而另一些追隨者無人問津?本質上是策略錯配的結果。

      之前我們講過“大傳播時代”,所有品牌都要在傳播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坐標。

      我們畫一個十字坐標系,橫軸是規模大小,縱軸是勢能強弱,然后每個品牌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

      比如蘋果、華為這些品牌在右上角,品牌勢能強的大品牌;比如昂跑、lululemon、霸王茶姬、喜茶在左上角,品牌勢能強的中小品牌;比如奔馳寶馬的新能源電車品牌,屬于品牌勢能弱的大品牌。而更多不被看見的,品牌勢能弱的中小品牌在左下角。

      品牌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后,再制定適合自身的傳播策略。

      品牌勢能強的大型品牌,幾乎是最頭部的全球品牌或者國民品牌,所有目光都關注這些品牌,說什么做什么都會被解讀,那么就需要更謹慎的表達,要顧及大眾性,要表達正向價值觀,他們有資格談點深度的內容,與大眾建立更深度的連接。

      品牌勢能強的中小品牌,通常是那些當紅品牌,有些紅一時,有些紅很久,可以適當花哨一些,但更重要的是產品供給端要跟上品牌勢能。

      比如紅極一時的Supreme,最終也沒能成為大型品牌。也包括現在的lululemon,昂跑這些品牌,都可以看做是品牌勢能強的中小品牌。

      品牌勢能弱的大型品牌,要激進大膽的表達,激活或重建品牌勢能,但同時要保持理性,在贏得尊重的基礎上大膽。品牌勢能弱的中小品牌,則需要全方面的提升,不是靠一兩次營銷就能成功的。

      最后站在品牌策略人的角度,我不會把營銷分成高級與低級,而是正確與錯誤,被尊重與不被尊重。在不同階段,不同生態位的品牌,使用差異化溝通策略。

      要站在品牌的位置思考策略,理解營銷,找到真正的破局之道。

      以上。


      點贊(169)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