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寫出一篇觀點清晰,邏輯嚴謹的3000字深度內容?村上春樹如何完成一部長篇小說?我們來祛魅一下。
      最近閱讀了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里面提到他完成一部長篇小說的流程,自己要先寫4遍,然后才拿給別人閱讀。

      第一遍是靈感與框架:當已經醞釀好一個主題后,就作為一個工匠坐在書桌前,村上給自己的規定是每天寫10頁稿紙,每頁400字,也就是要寫4000字。日復一日不多不少,就寫10頁,如同工廠車間一樣,直到寫完。

      很多人會覺得這一遍寫完就已經是天才之作,只要校對修改即可發表。其實完全不是這么回事,第一遍寫出來幾乎是一部垃圾,邏輯不嚴謹,結構有矛盾,人物關系不明確。我稱之為這是將最初的靈感發展出來,僅僅是個小說的框架。

      第二遍勉強算是A copy:第一稿完成后休息一周,然后進入第一輪修改,這是一次徹底的改寫,將前后矛盾,時間順序,人物關系等等不合理的地方一一修改,改成一個合情合理,前后連貫的故事,大段的刪除,大段的擴寫,時不時添加一些小插曲,這個過程要一到兩個月。我覺得這勉強算是一個故事,還不太具備文學性。

      第三遍進入B copy:這是第二次修改,也是從頭到尾大刀闊斧的整體修改,但更加著眼于細節,比如加入一些細致的風景描寫,整合對話的語氣,加入更多的文學閑筆,開始更明顯的顯現出文學性。

      第四遍是調色:最后一遍修改,以全局視角做一次修正,像是組裝完一臺機器后的螺絲松松緊緊,就是文學上的音律與節奏,偉大的小說必須注重節奏。哪些地方緊張一些,哪些地方需要更松弛,在整體與細節中做好平衡。

      做完以上工作再沉淀一兩個月,才會拿給他的妻子作為第一個讀者來通讀原稿,然后村上的妻子會提出建議,村上會再做修改。妻子滿意后再拿給出版社編輯閱讀,還會有修改意見。最終才面見大眾讀者。

      這是一位無限接近諾貝爾文學獎,持續不間斷寫作40多年的職業小說家的工作流程。而他的作息是每天早起寫作,每天堅持跑步的枯燥生活。

      按照村上這個流程,我想哪怕第一遍寫的再垃圾,完成這個寫作過程后,最后呈現出來的不一定是天才之作,但一定是個優秀的小說。

      《巴黎評論》采訪了20世紀到現在幾乎所有的偉大作家,通常會有一個固定問題是:您慣常的寫作作息是怎樣的?包括海明威、馬爾克斯、石黑一雄、村上春樹等不同時期的偉大作家們,回答都出奇的一致——通常在早晨寫作
      我特別喜歡馬爾克斯的一段回答,原文摘抄如下:
      《巴黎評論》:那么紀律對你非常重要嘍?
      加西亞.馬爾克斯:沒有非凡的紀律卻可以寫一本極有價值的書,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巴黎評論》:那怎么看待人造興奮劑呢?
      加西亞.馬爾克斯:海明威寫過一件事讓我感到印象極為深刻,那就是寫作之于他就像拳擊。他關心他的健康和幸福。福克納有酒鬼的名聲,但是在他的每一篇訪談中他都說,醉酒時哪怕要寫出一個句子都是不可能的。海明威也這樣說過。糟糕的讀者問過我,我寫某些作品時是否吸毒,但這證明他們對文學和毒品都一無所知。要成為一個好作家,你得在寫作的每一個時刻都保持絕對的清醒,而且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我非常反對有關寫作的那種羅曼蒂克觀念,那種觀念堅持認為,寫作的行為是一種犧牲,經濟狀況或情緒狀態越是糟糕,寫作就越好。我認為,你得要處在一種非常好的情緒和身體狀態當中。對我來說,文學創作需要良好的健康,而“迷惘的一代”懂得這一點,他們是熱愛生活的人。
      如果在6年前讀到這些,我幾乎不會相信,或者覺得村上是個非常無趣的作家。但在過去6年我成為一個職業寫作者,每周寫作1-3篇3000字深度內容,且得保證其觀點言之有物,邏輯清晰嚴密的結構化思考。

      現在我越來越理解這些偉大作家的寫作流程,這是職業與業余的差別。職業與業余的差別不是天才與平庸,而是紀律與流程。

      接下來我來談談我的寫作流程與方法,我是如何將品牌案例總結成方法的。

      第一步拿到資料,最好是找到品牌方,拿到一個項目前前后后的資料,搞清楚作品背后的邏輯,從背景到目標,從策略到內容,從傳播到結果,在想象中將項目自己做一遍。這個過程中最好是可以與項目操盤手做一次深度溝通。

      第二步思考選題觀點,這個案例中有哪些可取之處,能給行業帶來哪些啟發,核心亮點基本可以作為觀點。

      第三步寫作內容框架,到現在開始呈現結構,一個核心觀點,一個策略觀念,一個執行的方法,幾個分論點,最后做總結,大概800-1000字作為內容框架結構。到這一步像是把一個建筑的承重結構搭建出來了。

      第四步寫作初稿內容,接下來開始把框架變成文章,大概3000-4000字內容,有現象引入,有策略觀念,有案例執行方法,數據與效果都一一呈現出來,最重要的仍然是結構方法的清晰可見。

      第五步開始進入修改過程,第一遍修改是觀點結構的理順,更清晰的表述,案例的刪改,無用廢話的刪除,將總字數控制在3000字左右。

      第六步進入預覽排版,讓內容進入閱讀場景。讀者是在微信公眾號界面的手機端閱讀,那么就要在現場進行排版,句子與段落的長度,長短句的節奏,重點的加粗等等,讓內容在閱讀現場呈現出節奏感。

      第七步校對全文,我經常寫錯別字,這一遍就是要一字一句的讀,找出錯別字,改寫語氣不順的句子。

      接下來才會給到第二個人閱讀,才會發布出去。

      六年多以來我幾乎是按照這個流程來寫作,很多時候修改的次數要更多,一篇文章有時會自己先讀五六遍才定稿。

      正是這樣的工作方式,讓我在閱讀村上春樹的寫作過程時得到了巨大的共鳴。

      我為什么要談論這件事情呢,我想說明兩點:

      一是祛魅,經常會有朋友羨慕我,覺得我可以全世界游牧,在任何地方工作。實則完全不是,寫作是比較枯燥孤獨的重腦力勞動,我必須在熟悉的環境中投身其中,才能將細如游絲的線索梳理成堅硬的觀點。

      二是我想談論職業與業余的差別。當然會有天才的創作者,隨手就是驚艷的作品,但如果沒有非凡的紀律,創作就不可能持續。職業的創作者可持續的秘訣是——聰明人下笨功夫。

      你看村上春樹的小說寫作流程,幾乎像是流水線的工匠,最初的想法創意需要天才的靈感,接下來就是落地執行,要在一頁頁空白稿紙上描繪出豐滿細致的故事,這幾乎就是工匠的工作。

      雖然,在當代寫作已經成為一份古老而傳統的工作,閱讀者也寥寥無幾。
      但我想不止寫作,所有可持續的創作,包括畫畫、編曲、拍電影、短視頻,要成為職業選手,都應該遵循嚴苛的工作紀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寫給所有正在創作或即將創作的朋友們。致敬所有以創作為職業的朋友們。

      以上。


      點贊(179)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