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大火的D2C獨立站電商,跟國內的新消費品牌,在很多地方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簡單來說,就是想重構零售的價值鏈條,繞開繁瑣的經銷商網絡和渠道,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對傳統品牌不就是降維打擊嗎?
然后現實也告訴了我們,商業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你解開了X變量,又會出來一個Y變量。
資本熱潮褪去,消費者買東西沒省下幾個錢,品牌方也沒賺到錢,真正養肥了的倒是那些上下其手的廣告公司和KOL們。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數據,所謂的模式創新的新品牌,不僅在毛利上沒明顯優勢,廣告上的投入更是高的驚人。
誠然,有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公司產品戰略和營銷戰術層面上出問題了。但即使看大盤,D2C這個賽道就沒幾家是賺錢的。
因為你給經銷商上的貢,只是支付轉移給廣告媒體了而已。
在我看來,所謂的D2C獨立站的商業模式本沒有問題,理論上來說確實是一個更先進的商業模式。但是!我們還沒有等到解這道題的答案。
要知道,任何新的商業模式的誕生的大前提一定是新技術的出現所帶來的基礎設施的迭代:
有了智能手機的市場,才能誕生APP生態,最后才能孵化出那么多互聯網巨頭;
沒有冷鏈技術,別談生鮮電商;沒有GPU護航,AIGC更是空中樓閣;
而放在過去幾年的消費市場,唯一的變化也就是營銷渠道上一波又一波的紅利。這也是D2C電商的底層邏輯。
不管是國內的短視頻大爆發,還是海外的互聯網精準投放,本質上來說還是提高了營銷和傳播的效率,從某種角度講,它只會導致價值鏈的轉移而不是重構。
在這種情況下,抓住流量紅利,靠D2C獨立站賺錢沒問題。但別入戲太深,把紅利當常態,它更不是什么更先進的商業模式。
冰箱和汽車的普及催生了超市和大賣場,而線上支付和互聯網下鄉才是讓電商平臺一路狂狂飆的關鍵因素。
而以上這些新事物的出現,被改造又豈只有零售行業呢?
跟它們相比,現在的D2C屬實有些小兒科了。
Santiago, 一個在紐約的深圳人
跨境電商獨立站1V1咨詢
海外推廣代運營
歡迎有需求的老板掃碼聯系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