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部分創業者其實都在猶豫中前行,為什么猶豫呢?
      因為擔心踩坑而猶豫,因為謹慎而猶豫,這個猶豫好在可以讓你少踩點坑,但是不好在讓你錯過很多機會,一直原地踏步。
      舉個例子:
      我一位親戚工廠老板A,公司100多號員工,大家都知道現在工廠都不好做,大部分工廠都想往D2C方向轉型,但是幾乎都很難做成功,這些工廠老板都很有錢,但是不知道怎么下手,他也不例外,從好幾年前一直就在搗鼓這件事,但還是停滯不前。
      他有兩個選擇,
      一個選擇是自己建團隊,但是一來自己工廠的事特別忙,二來工廠所處的位置非常偏僻,很難招到人才,如果要走這條路,注定是漫長的試錯之路。
      另一個選擇是找代運營,代運營收費坑,直接按銷售額8%來,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給這些團隊老板落地,可以算是一個加速器,但是只是飲鴆止渴,最后能不能賺到錢,概率還是很低。
      A雖然聰明地選擇了前者,選擇了艱難的道路,但是不好的點就是一直很難落地,很難招到人才,很難把精力投入進去做出結果,所以也算是工廠老板中很典型的一個例子,一直在猶豫中前行。
      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我們沒辦法既要又要,選擇AB都有好和壞的一面。
      我自己也深有感悟,我屬于是那種看到一些機會不錯就馬上執行的人,但是缺乏一個很好的plan,以至于最后我也停滯不行,猶豫著是否要繼續做,拖著拖著就忘記了,等下回想起來的時候又過了數月。
      直到后來出了問題,才真的下定決心,集中精力去找到了人,花錢找了外包來做,才發現確實花的這點錢算不了什么。做一個對的決策也非常重要,大部分時候自己空有想法但沒辦法落地其實都是沒有用的。
      從這件事我得出一個感悟,作為創始人,懂得如何花錢,花錢可以加速試錯,減少時間成本,我在馬斯克傳中看到,馬斯克雖然錢多,但是在造火箭的時候,每一分錢都是花在刀刃上,自己生成原材料,降低成本,但是該花的錢還是要花,比如在研發特斯拉的時候,對不滿意的地方花費高昂的成本去進行修改。
      所以不要猶豫,盡可能低成本快速試錯,找到合適的人來做這件事,投入一定的成本是必要的。
      當然最后好的方法就是躬身入局,這個過程很難,要了解自己的公司的基因是不是做這塊的聊,例如我的另一個朋友工廠老板B就是這樣,雖然手頭的項目已經年利潤幾千萬,但是還是走進了亞馬遜這條不歸路,猶豫操作不當,還是虧損了1000多萬,盡管如此,對他還是不痛不癢,他還是繼續在這條路上躊躇著前行。
      就像他跟我說的:我現在也沒別的想法了,就想著在D2C這條道上死磕到底。
      B報了很多亞馬遜付費課程,他覺得老板自己得先懂的,才能教給下屬,他們也確實是這么落實的,但是事實上他的基因還是在產品研發。
      事實上B也知道要找對應的人才來代替他,但是奈何不好找,他覺得優質的人才自己干的概率大很多,所以也一邊自己學習,一邊想著自己培養人才,但歸根到底還是不太敢試錯的緣故。
      今天我看了《馬斯克傳》后,我其實發現了,為什么馬斯克能在那么多個不可能實現的項目中成功,實際上跟他冒險精神有關,他經常會定一個大到很難完成的計劃,但是最后還是逼著團隊完成了,即使完不成也取上得中。
      他說過一句話:
      對于所有曾被我冒犯的人,我只想對你們說,我重新發明了電動車,我要用火箭飛船把人類送上火星,可我要是個冷靜、隨和的普通人,你們覺得我還能做到這些嗎?
      但是90%以上的創業者都是謹慎而猶豫的,已經有基本盤的創業者更是,我們擔心稍有不慎,自己好不容易做出來的基本盤全部崩塌。
      我不是馬斯克,所以我會猶豫,我覺得很正常,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給自己更多時間思考,請教他人,但也不妨也學習下馬斯克對于自己認定的事情那種執著的意志吧,學會利用杠桿,逼著自己快速前行。
      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加油干吧~


      點贊(8)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