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CNET一樣,Techradar也是全球頂級科技媒體之一,是Future旗下的科技品牌之一,月流量長年穩定在2200萬。盡管Techradar的總部在英國,但從其網站流量來源來看,占比最大的還是美國。
分析其流量構成,我們不難發現,流量來源前三的國家依次為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而仔細研究Techradar后,也印證了這一點,在主編設置上,英美主編各設置了一位
基于上述事實,我們在做美國和英國市場的品牌推廣的時候,其實都可以考慮將Techradar納于我們的重點考慮對象,因為Techradar和CNET一樣,是一家以科技產品的新聞,測評和購買指南為導向的科技媒體,作為科技領域的專家(他們對外宣稱也是這樣),對于科技品牌的賦能,科技產品的推廣,引流和轉化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和CNET一樣,Techradar的編輯對于選品也有一套嚴苛的流程,絲毫不亞于CNET,因此要與Techradar取得合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運的是,本人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終于有幸與Techradar達成了合作,并最終登上了榜單(Best系列文章)。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合作達成的整個過程,希望對大家進行PR開發和合作有一些啟發和幫助。
開始
和找CNET的編輯類似,先是要找到相匹配的編輯,其實這個相對于找CNET的編輯來說容易太多了,只要能找到相對應的編輯,一般在他們的Profile頁面都能找到對應的郵箱,就拿主編為例:
在美國主編Lance Ulanoff的Profile頁面就直接公布了其聯系郵箱:
?
是不是感覺非常容易,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點不費吹灰之力的感覺?確實是這樣,有些事情,往往是我們自己想的太復雜了。退一萬步講,即使頁面上沒有直接提供聯系郵箱,我們依然有非常多的方法去獲取,當然,如果獲取編輯的聯系方式并非本文要分享的重點,后續如果有機會與大家一起探討。
總之就是我很容易就獲取到了我想要的編輯的郵箱,然后接下來就給他發郵件了,5月11日22點17分,我發了第一封郵件。
?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跟蹤了郵件的打開情況,結果發現從當晚12點開始,一點到凌晨4點14分,這個編輯連續查看了三次郵件,但是沒有回復,說明他對郵件內容比較感興趣。
接下來在9點34分我馬上發了一封Follow Up郵件:
非常幸運的是在不到一個小時后的10點28分,我收到了回復,言簡意賅,發了一個地址,讓我發一個樣品過去。
我第一時間收到郵件后,立刻進行了回復:
不到一分鐘,他就進行了秒回:
其實事情到了這里,基本上我們初步建立起了聯系,但是這里面其實是有幾個問題需要思考,在此我將這幾個問題拋出來,大家可以思考,我在這里先不發表觀點,關于在PR聯系的過程中的若干技巧和風險規避,我會在日后的文章中與大家進行具體探討:
1.這個Follow Up的郵件我到底應不應該發送?
2.我應不應該在收到回復后第一時間回復編輯我們在準備樣品?
3.為什么編輯會秒回我的信息?
跟進
你絕對想不到,自從5月12日我們初步建立聯系后,到下一次編輯回復我用了多長時間。足足16天,一直到5月28日后我才再次收到編輯的回復。
真實情況是,在5月12日編輯回復我之后,當天又點開我的郵件多達8次。
我的分析是,他可能想確認一下,我是否真的會發送樣品。
5月15日,我給編輯發了一封郵件,大意是樣品已發送,并提供單號,讓他注意查看,后面收到的郵件提醒,編輯在當天多次打開了郵件,但是并沒有回復。
?差不多十天后的5月24日,我又給他發了一封郵件,大意為,我們查詢物流,顯示樣品已經收到,詢問他是否收到,緊接著,我就收到了一封自動回復的郵件,郵件提到他將于18日到26日外出
其實從郵件的打開情況來看,5月16日,17日,18日這幾天,郵件都被打開過一到兩次,而24日這天被打開多達4次,26號打開了1次,28號打開了3次,也就是在這一天,他終于回復我了
接下來三天,我們又溝通了幾輪,編輯的回復每次都言簡意賅,惜字如金,哈哈。
5月31日后,進入了長達一個月之久的沉默期,一度我都要懷疑,是不是要失去聯系了,直到7月4日,再次收到編輯的回復。
這期間,6月15日以及7月3日,我又跟進了2次,終于在第二次跟進的次日收到了回復。
而這次的回復讓我心里五味雜陳,高興的是,總算有了一個相對明確的結果,不安的是,聯系的很久的編輯將要在7月14日離職,不知道他會不會跟進到文章上線。
通過郵件的打開情況來看,自5月31日之后的6月到7月間,他曾經多次打開過我的郵件,6月1日3次,6月15日5次,6月16日,17日,24日一到兩次,7月3日一次,我在想,假如我在6月份的這幾個時間點去聯系,會不會得到回復呢?
7月10日的22點28分,我給編輯的主管領導發送了一封郵件(同時CC給這個編輯),2分鐘回到了主管領導的郵件,詢問相關事實,幾分鐘后,該編輯回復并澄清了相關事實。
上線
7月11日又溝通了一輪,直到7月13日終于收到了令人振奮的消息。
7月14日,終于看到文章上線了。
從5月12日首次聯系到7月14日最終上線,用時2個月2天,總體來說,我覺得這個周期還算可以接受,想一想CNET我用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
令人遺憾的是,7月14日后,我再也聯系不到這個編輯了,他真的從Techradar離開了。好在,在他離職前將他的主管介紹給了我。也許,生活就是這樣,水無常勢,兵無常形,人無常態,事無常規。
僅以此文來激烈大家,祝大家在海外營銷推廣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我是小魚,一個從事海外營銷推廣超過十年的老鳥,愿與大家共同探討海外營銷之路
本文由好友授權登陸到出海指南以及公眾號, 小魚,深耕于海外營銷推廣多年,搞長亞馬遜以及獨立站,品牌站的營銷推廣,尤其對于促銷,KOL和PR等版塊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學習,下面是魚總微信,有對PR媒體這塊感興趣的可以交流學習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LZ123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版權為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 )

網站運營至今,離不開小伙伴們的支持。 為了給小伙伴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資源的對接,特地開通了獨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運營大神,不時會分享一些運營技巧,更有一些資源收藏愛好者不時分享一些優質的學習資料。
現在可以掃碼進群,備注【加群】。 ( 群完全免費,不廣告不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