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有時候并不垂青目的性很強的人,它似乎更偏愛堅持做自己的人。- IC實驗室館長

      正式做視頻號,或者說做短視頻創作已經一個月了,簡單總結一下。

      5月份開始視頻號日更,上周收獲了第一條爆款視頻,數據如下:

      播放量240萬,轉發10W,點贊2W,評論3K。

      因為涉及到「防疫」話題,雖然僅是調侃,并沒有什么敏感內容,但是視頻不到一天時間還是被下架了。

      收獲這條爆款視頻純屬意外。那天下午本來我要帶孩子出門活動,我老婆突然給我講了個段子,是她在一個群里看到別人發的,我感覺挺好玩的。

      恰好那天我還沒有發視頻。本著「持續性」優先的原則,最近我幾乎是在日更。一方面讓自己形成發視頻的肌肉記憶,另一方面也是倒逼自己提高輸出的能力。

      所以我找出我幾天前隨手拍的一段視頻素材,自己錄音,做成視頻發了出去。然后就著急出門,還把手機往家里了。發現的時候已經到小區外面了,也懶得回家取了。

      大概到晚上8點回到家,打開手機一看,發現已經有20萬的播放,兩千的點贊,可把我嚇壞了,畢竟之前發的視頻最高也不過一兩千的播放。

      敢情我辛辛苦苦搞的創作,都比不上這一條5分鐘搞好的視頻。然后數據就一路飆升,一直到第二天中午被下架前。

      簡單說,這條視頻是因為蹭了疫情防控的熱度,內容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所以被大量轉發。

      雖然蹭熱點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以后還是盡量少碰政策相關的話題,容易觸雷炸號,得不償失。

      雖然只是收獲了第一條爆款視頻,但是趁熱打鐵做個總結,希望對做短視頻的朋友們有幫助。

      為什么要做視頻?

      兩年前就想做視頻,但是那時候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第二項收入來源。還沒開始,就準備了一堆器材,大疆的無人機、手機穩定器、Pocket 2口袋攝像機,結果兩年過去了,這幾樣東西都在吃灰。

      真正重新燃起做視頻的激情,是因為2022年這波疫情。這次的目的完全變了,突然就感覺人生苦短,應該多嘗試一些自己沒有做過的事。

      就像Vlog鼻祖Casey Neistat所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7dSXcfVqE

      如果生活像一潭死水,我們應該主動攪動它,那就是做那些我們想過,但是從來沒有行動起來的事。

      創作也是一樣,其實創作是每個人的本能,我們和朋友聊天、發朋友圈,都是創作。甚至我認為越社恐的人,反而在網絡上創作的欲望會更加強烈,因為更想借助虛擬網絡表達自己,以及實現和別人的鏈接。

      所以這次正式開始,不考慮什么變現問題,不考慮什么器材問題,不考慮什么定位問題,先堅持更新100天再說。

      就像Casey Neistat在視頻里說的「成為一個視頻創作者,你只需要一部手機,網絡和一個有創意的想法就可以創作」

      想清楚為什么開始很重要,因為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內,你的視頻數據會比較慘淡。沒有正反饋,挫敗感會很強烈。如果你把自己的目標設為粉絲XX萬,或者變現XX萬,大概率會堅持不下去。

      相反,如果你的目的就是嘗試一個新技能,體驗Vloger這一種生活方式,那你的目標就很容易實現,而粉絲、變現,最終都會是給你的獎勵。

      所以我暫時沒有嘗試諸如好物分享、泛知識、書單號這些熱門方向,僅僅是憑著興趣和感覺來做內容。因為視頻創作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的話,我不能讓影響我的生活質量。所以目前算是走的生活博主的路線,其實從商業角度來看,這種定位不能說很理想。希望隨著不斷更新,我會找到自己的內容定位。

      創作內容從哪里來?

      無論是做視頻創作,還是寫文章,再或者做播客,難點都是素材。素材從哪里來?我拿俞敏洪老師的公眾號文章舉個例子。

      俞敏洪老師寫的文章,雖然都是些日常小事,比如在家讀書、陪娃、爬山等等,但是為什么他隨便一寫就是洋洋灑灑一大篇?

      其實主要原因并不是他文筆有多好(當然他文筆的確也很好),而是因為他的觀察能力很強。他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一物、一景、一事,任何事物都會在他的眼中留下痕跡,能給他帶來思考。

      我在俞敏洪老師的一篇文章的評論中看到這樣一條留言:

      熱愛生活的人 ,總能在日常生活中打撈出不平凡的意義。

      我想這正是我要學習的。我用一個方法來提高自己的這種能力,就是「觸景生情」的時候,馬上把這個「觸動」記錄下來,不管是用紙筆、用視頻,還是用語音。

      比如前幾天北京要求大家居家辦公期間,某天我去跑步,看到跑道上鍛煉身體的人很多,有跑步時的、有跳繩的、有滑輪滑的、有跳劉畊宏的,整個跑道就像一個運動場。當時給我的感覺,這是一幫熱愛生命,無畏疫情,頭腦清醒的人。

      我就順手拍了個視頻,邊跑邊記錄了上面的場景。這就是那個爆款視頻采用的原始素材。

      時間久了,就會有自己的一個龐大的素材庫。這也是「卡片筆記寫作法」給我的啟發,從下到上進行創作,先積累素材,最后再延伸出主題。

      另外一個素材來源,就是大眾話題,就是我們所說的「熱點」。其實蹭熱點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就像我們和親戚朋友聚會,都會聊些當下熱門的話題。那內容創作的時候,聊熱門話題也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不能為了「蹭」而「蹭」,而是應該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對熱點有要表達的欲望,以及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只是隨大流的蹭,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我也蹭過兩個熱點,但是視頻發出去以后,我還是感覺到多少有點別扭,就是因為犯了上面的錯誤,強扭的瓜不甜,后來干脆刪除了視頻。

      關于大眾話題,李自然老師說過一句話特別好:

      大眾話題的小眾視角

      大眾話題,受眾廣。雖然參與的創作者很多,但是可以從自己獨特的小眾視角去解讀這個話題,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如何避免內容同質化?

      「自媒體最終沉淀的成果是人,而不是知識。沒有IP屬性的自媒體,價值天花板非常低。」- 梁將軍

      這位老哥說非常對,有IP屬性,才能避免同質化,從長遠來看才更有價值。IP的核心之一就是「辨識度」,太「正常」的人很難做出爆款作品,因為沒有「辨識度」啊。要做一個不太「正常」的人,最起碼要滿足下面兩條才行:第一,真實,裝出來的人設很難長久的維持,會很累;第二,有趣,誰不愛給人帶來歡樂的人;第三,「有病」,敢于表達和別人不一樣的想法、做法。

      比如這次上海疫情期間火起來廣告博主「不靠譜帶娃日記」,就是典型的真實+有趣+「有病」,而他的內容,就符合「大眾話題的小眾視角」。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生活方式可能大同小異,但是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獨有的表達方式,來避免內容同質化。

      未完待續~~~

      編不下去了,下周繼續吧。


      點贊(3)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