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報表上的數字和實際業務效果打架時,就說明需要開始用新方法算賬了。


      /


      這是一篇付費文章,文章字數3301字。


      自從IOS14發布以來,對于產品數據歸因問題就成為了困擾很多優化師小伙伴的心病,在賬戶優化時、在跨部門溝通時、在向上匯報時,很多時候都被IOS14困擾的焦頭爛額。此篇文章可以給各位小伙伴一些啟示。


      不知道投iOS的小伙伴有沒有遇到這個問題過:


      如果服務器的注冊用戶是永久歸因邏輯(不考慮是否流失,找回的都算老的)的情況下,新用戶的回本周期大于90天(較長);但是如果服務器的注冊用戶是根據90天歸因周期( 90天以后連續30天不活躍的算作重新帶來的新用戶)的情況下,回本周期就還挺短的。這種情況下,我們決策CPI和LTV之間的關系的時候,該以哪個來算比較好呢?


      細想了一下,基本上在投放iOS長線內購產品的時候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可以被理解為我們帶來的新用戶后續的充值可能還繼續存在,但是因為隱私政策的問題在投放的時候iOS14的老用戶也會被反復召回被廣告平臺算作新用戶,在這種情況下,內部的歸因周期多久是最合適的呢?


      當內部回收的歸因周期和外部安裝的歸因周期不一致的時候,到底該怎么解決決策問題呢?


      ---


      以上問題涉及到廣告歸因中最棘手的幾個矛盾點:

      1. 隱私政策限制與實際業務需求的沖突

      2. 不同生命周期節點的歸因邏輯差異

      3. 數據斷層時的決策依據


      相信經歷過歸因混亂的實戰折磨,才會同時拋出用戶定義和iOS14+歸因周期這兩個關聯難題。



      點贊(3) 打賞

      評論列表 共有 0 條評論

      暫無評論

      服務號

      訂閱號

      備注【拉群】

      商務洽談

      微信聯系站長

      發表
      評論
      立即
      投稿
      返回
      頂部